想到這裏董作賓心裏一震,馬上走近河邊,找了幾塊搓衣石打破冰麵觀看,果然發現有兩塊搓衣石上有圖畫,其中一塊上麵還是人物。孩子們看到他在仔細地端詳著河邊的石頭,也都跑來觀看,董作賓指著石頭說:你們看,刻畫得多美呀!孩子們高興了,大家順著河道繼續尋找,走了好大一段,又找到了幾塊。回家的路上,董作賓留意城門洞和街道兩邊的牆上,也見到有刻畫的石頭。
以後幾天,董作賓一直都在思索著這一發現,蒼勁古樸的線條,束衣瘦身的人物,他初步斷定這時唐代以前的東西。回到北京以後,他查閱了有關資料,拜訪了一些專業人員,到暑假期間又專程回去尋訪調查,判定這些就是漢畫像石。他把這一發現告訴給張嘉謀、徐旭生、郭寶鈞、馮友蘭、孫文青等南陽學人,引起廣泛注意。
1927—1928年,張嘉謀奉命回南陽賑災,董作賓正好在南陽照顧生病的母親,就提醒張老前輩注意收集漢畫像石。張嘉謀累計尋訪到四十多塊漢畫像石,他讓人拓印下來,帶回到省會開封。後來他與河南省博物館館長關百益一起編成《南陽漢畫像集》一書,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這是介紹南陽漢畫像石的第一本圖集,引起了全國學術界的關注。
1933年,董作賓首先開始將散置在南陽城關外的四塊漢畫像石移至南陽民眾教育館內集中存放。
當魯迅先生看到《南陽漢畫像集》一書時,他以史學家的敏銳目光,斷定南陽必是漢畫的故鄉。1935—1936年間,魯迅先生在上海托付王冶秋、王正朔、楊廷寶等人到南陽收集漢畫像石拓片。王正朔,南陽內鄉縣人,192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係。1932年,魯迅先生在輔仁大學做演講,號召青年打倒軍閥,保護民族文化的精粹,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王正朔聽了以後很受感動,當他得知魯迅先生收集南陽漢畫拓片的願望時,即積極協助。魯迅前後共獲得漢畫像石拓片二百三十一幅,並出版《魯迅藏漢畫像》第一集。魯迅先生盡畢生心血收藏全國各地的漢畫像石拓片約五百餘幅,現珍藏在北京魯迅故居紀念館。
1935年10月,經董作賓和張嘉謀、魯迅、楊章甫、王鬱則、羅震、孫文青等各界愛國人士發起,在南陽成立了我國第一座漢畫像石專題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同時還提出了“保護國粹,光我祖國”的口號,大力宣傳,廣泛收集,使流散在各個角落的漢畫像石得到保護。漢畫館的建立使收集、保存、研究、宣傳南陽漢畫像石有了一個基地,為保護國家珍貴曆史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幾經滄桑,不斷充實發展,當時簡陋的漢畫館成為今天聞名世界的南陽市漢畫像博物館。
當時在南陽省立五中執教的孫文青利用地利之便也積極從事漢畫像石的收集。1932年夏,孫文青擔任南陽縣教育局局長,他要求當時的南陽民眾教育館對南陽城附近的漢畫像石進行調查、收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運回了一大批漢畫像石。孫文清收集漢畫像石拓片近一百五十幅,編成《南陽漢畫像彙存》,經著名學者商承祚等人襄助,由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孫文清在《南陽漢畫像彙存·序》中講道:“民國十二三年(1923—1924年)間南陽考古學家董彥堂、楊章甫始有發現(漢畫石),嚐以未能一睹其概為憾。”
創辦平民夜校
“五四”運動前後,各種新的思潮紛紛湧現,許多民間性質的教育社團相繼成立並進行平民教育的實踐,如全國教育聯合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教育改進會、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等,特別是以晏陽初為總幹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輯平民教育讀本《平民千字課》,一年之中銷售三百餘萬部。這些社團介紹歐美新式教育方法,深入社會基層實行平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