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寒枝烏鵲鳴。① 三宿: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戀之說,見《四十二章經》。《後漢書·襄楷傳》:“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李賢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雲龍鍾聲
峰隱雲龍大鐵鍾①,
百年煙雨伴梵勝。
朝朝聲震宇寰清,
驚醒紅塵多少夢。① 大鐵鍾:明宣德三年(1428年)之鐵鍾,重約三噸,是興化寺現存古文物之一。
夏日靜坐
夏日炎炎不出房,
老身移凳坐西窗。
小風不盡伏天汗,
卻是淨心當自涼。別師
長亭柳自春,
漫路土風渾。
揮手斜陽處,
無言已斷魂。悟
孤篷輕轉水連天,
斷柳離亭春乍寒。
千載倉皇逐蝶夢①,
一朝煙雨入梵川。二四年九月四日
① 蝶夢:詠夢,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背塵合覺①
生死輪回迷自心,
出家為度覓前因。
名聞利養一回夢,
合覺背塵證法身。① 合覺背塵:就是和塵俗背離,而與正覺相合,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具體來說,凡夫以欲念做為行動的導向,而佛陀教我們以離欲做為心行之目標,前者是塵,後者是覺。生死
生也曾生未?
浮雲自在天。
死當曾死未?
曉月更千年。
生死本無二,
原來一念間。
此中有妙意,
悟了不須言。勸人信因果
惜己非傷類,
勸君知返迷。
果因終不昧,
報應有來時。悼覺順法師①
飛錫駐慈雲,
度生宣妙音。
紅塵歸晚鶴,
蓮水育靈根。
心悟得清境,
談禪洗俗痕。
未酬身卻去,
四眾報誰恩?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① 覺順法師:生前曾任江蘇省佛教協會理事、淮安市佛教協會會長、慈雲禪寺方丈。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應淮安市佛教協會之邀赴淮安慈雲寺主持覺順法師荼毗大典而作。對月吟
無眠望廣寒,
圓缺自嬋娟。
不是凡心滅,
安能照萬年!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送友晚歸
遠離塵世間,
徑入古禪園。
鬆翠風臨晚,
林幽鳥靜山。
石崖銷伏氣,
滿院落秋煙。
送客南門外,
月明橋柳邊。二四年十月十一日落花
曾經紅錦滿人間,
今夕芳魂銷故園。
都說年年春色好,
年年花落化雲煙。二四年十一月二日賀棲霞山佛學院建院二十周年
建院廿年彈指去,
棟梁僧侶滿天涯。
住持續慧伽藍命,
開遍九州般若花。二四年十一月九日紀念巨讚法師①圓寂二十周年
慈懷四眾俗塵間,
耕筆燈傳真道延。
蓮座香身雖鶴去,
猶聽蘭若講心禪。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① 巨讚法師(1908—1984)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佛學家、佛教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新佛教運動”奠基人、新中國佛教協會及中國佛學院創始人之一。
雪後有感
青鬆披氅鳥銷跡,
瓊漲玉田花滿枝。
寒趁斜陽山外照,
梅紅一點是禪詩。感於印度尼西亞海嘯災難
忽聞海國萬波衝,
萬井驚魂對怒龍。
誰主簷梁入澤界,
身成塵土落風中。
無常塵世千秋幻,
有限人生幾許空。
悟得娑婆有命論,
禪燈已照六途通。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佛七圓滿
精進德功圓佛七,
彌陀念念潤心田。
佛光相應因緣會,
勝境西方在眼前。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印度尼西亞海嘯捐款
情牽海嘯萬人動,
骨肉眾生悲喜同。
誰奈紅塵天作患,
佛門早起大慈風。二五年元月七日撞鍾
元旦子辰香客來,
洪鍾一叩福常開。
梵音嫋嫋休千續,
香雨清清息萬埃。二五年元月一日梵琴
風撩牆上琴,
僧品禪中音。
雅韻本天設,
何勞手指神?夜遊濠河①
幾分明月在通州②,
僧在濠河畫裏遊。
燈火人家兩岸影,
欲和明月占扁舟。二五年一月八日
① 濠河:即古護城河,位於南通市中心,全長十公裏,水麵七十萬平方米,整個濠河彎曲迂回,繞古通州城(現在的老城區)流動,水城一體。
② 通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東臨黃海,南瀕長江。古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即公元九五八年始稱通州,距今已有千年曆史。賀俊才法師①榮升廣教寺②方丈
燈傳勢至道壇興,
山隱紫琅雄教寺。
緣結高僧顯佛恩,
慧風得主娑婆世。二五年一月九日
① 俊才法師:現任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通市佛教協會會長、南通市廣教寺方丈。
② 廣教寺:坐落在南通市南郊的狼山。始建於唐總章二年(669年),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古刹。是佛教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閑居丈室①
閑身處慧門,
檀素印梵文。
寫幅青山賞,
香心無障塵。① 丈室:方丈室,一丈四方之室。即禪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稱函丈、正堂、堂頭。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為製,維摩禪室亦依此製,遂有方一丈之說;轉而指住持之居室。
遊拔劍泉①
碧波一束兩千年,
猶瀉當時劍氣寒。
漢界楚河今已夢,
而今泉水為誰藍?二五年二月八日
① 拔劍泉:位於徐州西南十五公裏處的漢王鎮丁塘山下,相傳楚漢相爭,劉邦被困,烈日當頭,兵士口渴難耐,遂下馬插劍暫歇。後起身拔劍時,泉水隨劍湧出,故曰拔劍泉。
遊黑龍潭①
春風不到黑龍潭,
卻使貧僧半日閑。
四野寒墟阻過客,
兩汪碧水坐天禪。二五年三月二日
① 黑龍潭:位於徐州市東的一座光禿禿的小山上,二五年三月二日中午,餘前往遊覽,見四周一片廢墟,隻有兩汪泉水,故記之。
別友
津欄征盞飲流霞,
小徑夕陽歸晚鴉。
一晌春風催別後,
天涯散做野人家。出家感懷
出家心欲安,
僧事奪心閑。
心悟消千緒,
閑心在此間。訪南京靈穀寺①
金陵城外古林深,
野徑回腸接佛門。
初放梅花明寶刹,
時開香磬淨凡塵。① 靈穀寺:位於南京中山陵東,原名開善寺,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蕭衍為葬其師寶誌和尚所建。唐代更名寶公禪院,南唐改稱開善道場,北宋、元朝稱太平興國寺,明初改名蔣山寺。此寺原來修建在紫金山獨龍阜,即現在的明孝陵所在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為在獨龍阜建明孝陵,將寺和塔遷此,並改名“靈穀寺”。夏雨
黑雲鬥暑天,
雷鏈斷焦岩。
風縱萬絲玉,
涼回千裏川。
鳥驚亭落靜,
客滯壁簷喧。
隻歎紅塵外,
老僧閑坐禪。二五年五月六日秋日即景
堂空無燕喧,
日暮雨綿綿。
風自掃秋葉,
老僧隻落閑。題廣化寺①
塔燈西北行,
蘭若百年承。
曲巷銷街鬧,
青斑履院明。
鍾聲敲月落,
老樹照天晴。
香客常尋訪,
梵音發古城。① 廣化寺:原名地藏王堂,位於徐州西關老博愛街(現西安南路增進巷9號)。該寺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由廣運法師創建;距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曆史。題大士岩寺①
石岩留鶴影,
古柏化清僧。
大士天涯立,
慈眉湣萬生。
悠遊三百載,
漫度十方靈。
多少苦修人,
乘杯過海坑。① 大士岩寺:位於徐州城南雲龍山西麓,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重點寺院之一。題慈濟庵①
財首鬼王菩薩現,
古庵慈濟黃河岸。
欲言何意眾生詢?
身化無邊了萬願。① 慈濟庵:又名五毒廟。位於徐州市故黃河東岸,鼓樓區大壩頭地藏裏。始建於明朝天啟四年,後因黃河水泛濫被淹沒。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
題東山寺①
梵勝東山寺,
前身普渡庵。
善緣結古府,
駐佛子房川。
不覺十多載,
春秋對海田。
浮屠拋舊貌,
道性化新禪。① 東山寺:位於徐州城東子房山西麓,始建於清道光初年。創始人為徐州接引庵住持僧定鑒法師。一九九七年,徐州普渡庵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遷,異地重建於東山寺原廟址。普渡庵去原名,以東山寺名之。題普照庵①
進山即入庵,
內供十閻殿。
仙氣繞雙玄,
金風入獨畔。
千年生處子,
一夜觀羅漢。
佛道本同家,
回頭是彼岸。① 普照庵:原名既濟庵,原址在徐州西南土城街56號,是徐州明清期間,七十二庵中著名的庵堂。一九九七年,因徐州市博物館擴建,遷至南郊泰山北麓,從此更名為普照庵。題泰山寺①
梵聲傳泰山,
鬆柏繞心禪。
萬井塵囂路,
一輪明月天。
晨鍾醒鶴夢。
暮鼓臥雲閑。
悟性無他路,
杯舟在眼前。① 泰山寺:位於徐州南郊泰山頂峰。始建於清朝初年。東臨彭園,南接泉山,西望雲龍湖,北依雲龍山,是徐州市重點寺廟之一。題奉親庵①
街立奉親庵,
門前車馬喧。
世人皆驟動,
尼眾最清閑。
暮暮彌陀念,
朝朝修法禪。
紅塵有善性,
隨處結天緣。① 奉親庵:又稱“念佛堂”,位於雲龍山北坡,土山東側。奉親庵始建於明代初年,原為供奉仙人呂洞賓的道觀。後來看堂道士棄堂而走,呂公堂逐漸荒廢破敗。清代道光年間,徐州十王堂住持僧緒忍法師,在居士董鳳臨的資助下,重修呂公堂,改為佛教道場。見兩人爭財感之
是非真假本無常,
顛倒眾生為利忙。
可歎黃粱遲覺夢,
不知身後是何方。參悟
禪堂靜坐細參凝,
世事千年若夢零。
得失喜憂何判斷,
因緣果報業牽生。二五年六月一日悼真慈法師①
修道性常寂,
金陵布法施。
真身歸善樂,
僧眾念恩師。二五年七月五日
① 真慈法師:(1928—2005),俗名許耀東,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南京市棲霞寺、靈穀寺方丈。鐵山寺佛像開光
鐵山寺①內眾生聚,
聖像開光逢法雨。
人歎天陰僧衲閑,
心光未現慎言語。二五年七月八日
① 鐵山寺:位於江蘇盱眙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內。中秋小聚
明月聚同道,
中秋雲氣高。
座香涵佛趣,
揮麈斷塵囂。二五年九月十八日示眾徒
輪回多劫裏,
廣種福田因。
今日沙門作,
常懷佛祖恩。人間秋歎
殘陽一束染津樓,
嘶切寒蟬半對秋。
風遠談何催畔柳,
此間不渡武陵①舟。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① 武陵:郡名,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往往把“武陵”當做桃花源的代名詞。
題白雲寺①
飛鬆繞古寺,
溶洞乃稱奇。
指點登高處,
十方過眼低。
白雲生足下,
閑鶴報天機。
佳境有禪意,
世人皆不知。① 白雲寺:位於楚漢相爭的千年古戰場——九裏山西坡。一九九四年在當地政府的牽頭下重新維修。二三年四月,經政府多方協調,白雲寺正式移交市佛教協會管理。別蓬萊①感懷
日暮別蓬萊,
紛紛小雨來。
遊人歸逆旅,
雲嶽向風開。
無覓秦皇處,
須登觀月台。
浮生一夢中,
都在浮屠懷。二五年十月
① 蓬萊:位於膠東半島最北端,是國家級海濱風景旅遊勝地。這裏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傳說蓬萊、方丈、瀛洲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禦駕訪仙之地。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神話傳說,便源於此。興化寺①雜吟
年年歲歲佛燈前,
貝葉清風伴古禪。
暮鼓晨鍾驚昧夢,
今生前世了心緣。
春來趁雨栽紅杏,
夏到剪鬆留老蟬。
抱淨不眠塵世夢,
菩提樹下得真傳。① 興化寺:是蘇北地區聞名遐邇的古刹,位於景色宜人的徐州雲龍山東麓。該寺緣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燈燃千載,曆久不衰,現為蘇北一大叢林。佑民寺①純一法師②升座
慈雲遍照吉祥降,
馬祖道壇綢彩揚。
名刹得師開法會,
高僧正坐殿中央。二五年十月十五日
① 佑民寺:位於南昌市民德路中段,始建於南朝梁代,初稱為上藍寺,一九二九年起稱為佑民寺,一九九七年重建,是目前市內僅存的一座完整寺院。寺內供奉的巨大銅佛高九點八米,重三萬六千斤,是一座享譽東南亞的古刹。
② 純一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南昌佑民寺方丈。暮至廬山仙人洞
茫茫暮色起雲煙,
寂寂幽林隱洞天。
凡界眾生歸晚宿,
唯留道長在修仙。二五年十月十六日海南南山佛教文化苑
古木生靈氣,
瓊台繞紫煙。
雕龍遇佛手,
南海立梵天。
波靜收慈宇,
風輕落晚帆。
心超塵世外,
何必念桃源。榮任慈雲寺①住持自賦
昔日國師圓寂處,
今朝慧命衲僧緣。
學修不懈佛恩報,
心結娑婆憐憫天。
濟苦浮生存性善,
開聰迷眾向慈禪。
梵燈嫋嫋更無際,
承繼遺風正法傳。二五年十一月四日
① 慈雲寺:是淮安首刹,原清玉琳國師圓寂之處,位於江蘇省淮安市中心承德南路,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乾隆南巡時曾四度入寺禮佛、題詩。慈雲寺曆經滄桑,幾度興衰,一九八六年二月被省政府列為重點寺院加以保護,重新修繕後對外開放。秋風禪院
葉飄禪院滿,
枯樹待春天。
隻歎秋風酷,
輪回又一年。佛指舍利赴韓國供奉有感
佛聖靈光舍利傳,
杯浮妙寶赴南韓。
十方信眾梵心奉,
不拜黃金拜淨蓮。二五年十二月遊韓國皇宮①
過午未曾食,
趨車又轉西。
前方皇帝舍,
樓閣與天齊。
大殿風旋木,
龍廷寒入衣。
凡苔金徑滿,
浮塑玉牆低。
不見王孫夢,
滄涯有黍離。
海塵飛幾度,
豪貴複淒淒。二五年十二月① 皇宮:位於韓國首爾市。
遊韓國石窟庵①
重遊石窟庵,
徹骨北風寒。
枯樹夕陽下,
梵枝殘雪間。
遠囂朝拜客,
近善佛香緣。
揮手別離後,
春潮漲滿山。二五年十二月① 石窟庵:坐落在吐含山東側半山腰上,七五一年與佛國寺同時興建。因其是在一個自然巨石鑿成的石窟之內建造的佛寺而得名石窟庵。石窟庵的人工石窟是將白色花崗岩鑿成石龕,庵內供奉著韓國最精美的石雕藝術精品——釋迦牟尼像。
參訪韓國桐華寺①
未入桐華寺,
先聞經頌聲。
迢迢訪聖跡,
漫漫歎蒼生。
憶昔宗師在,
傷今法坐零。
滿庭蒙木葉,
疏鍾萬裏聽。二五年十二月
① 桐華寺:位於從韓國大邱市中心向東北二十二公裏處的八公山南側,是新羅照知王十五年(493年)極達和尚所建,稱瑜伽寺,興德王(826—836年在位)時心地王師重建。改名為桐華寺。遊韓國佛國寺①有感
依背青山佛國寺,
寒冬不減茂林迷。
蓮池九品浮冰見,
一步一觀心自怡。二五年十二月① 佛國寺:是韓國最大的寺院,位於慶州市,始建於新羅第二十三代王法興王十五年(528年),七五一年由金大城擴建,七七四年完工。一九九五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性的曆史遺跡,也是代表慶州的一處遺跡。寺院本身的秀美及石製文物的傑出藝術美已為世界所公認。
遊韓國龍頭山公園
山青草翠日光暖,
都市喧囂靜裏觀。
溪水傳涼催悟淨,
浮橋收雨點開蓮。
驚風鴿子一群掠,
悄對老人三五言。
應有紅塵不得趣,
雲心且住柳亭閑。二五年十二月讀史
泛濤幾戶是真龍,
憑取汗青一頁功。
揮麈笑存千古事,
不唯桓柳歎風中。恭迎佛指舍利回國
供奉留韓四十天,
眾生利益數無觀。
請迎舍利歸鄉土,
寺①裏鍾聲長若煙。二五年十二月① 寺:即法門寺,位於西安市西一百二十多公裏的扶風縣,建於東漢桓靈之世,距今有一千七百餘年曆史。一九八七年四月法門寺地宮發掘出釋迦牟尼佛指骨。法門寺佛指舍利、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斯裏蘭卡康提市佛牙寺的佛牙舍利,是僅存於世的三枚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讚玉琳國師①
莊嚴法相為前因,
圓滿慈航得道深。
清淨毗尼延世代,
高懸慧日照今人。① 玉琳國師:(1614—1675)清代僧,江蘇江陰人,俗姓楊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十九歲出家,傳臨濟宗,後奉清世宗之召入京,受“大覺禪師”之封號,順治十七(1660年)年,帝選僧受菩薩戒,特以玉琳國師為本師,而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
閑吟
佛門隨處見禪機,
眠臥繩床米化饑。
緣去緣來無掛念,
人生人死笑他癡。寺中小貓
斜月蕭然入寺亭,
枯霜冷落繞龍藤。
小貓怎領寒風意,
卻上牆聽夜雀鳴。二六年一月二十日踏雪尋梅
踏雪靜幽處,
香風撲鼻來。
蹣跚岩洞外,
果見梅花開。在慈雲寺佛七開示
苦短人生總是夢,
生來無物去時空。
彌陀常念息千慮,
無妄無塵淨土中。二六年二月二十日傳義法師①升座
發願興毗盧,
重籌萬佛樓。
今時登寶座,
又駕白蓮舟。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① 傳義法師:現任江蘇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南京市毗盧寺方丈。
在平山寺①
平山寺裏尋仙跡,
古屋殘碑映夕輝。
多少人間無意事,
悠悠化作彩雲飛。① 平山寺:位於徐州市九裏區平山路平山口,遺址是徐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代貞觀三年(629年),是徐州市曆史上八大名寺之一。荒廢數十年的千年古刹平山寺於二六年十月正式對外開放。述隆相法師①升座
緣來隆相升禪座,
事有定期君莫疑。
三折一波辛苦事,
清風水影自心知。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① 隆相法師:現任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南京市棲霞寺方丈。雲龍湖譜春
三月東皇停苑林,
白雲柳雪兩紛紛。
等閑桃花翻遮眼,
依舊青山坐看春。
新綠一池鴨鬧晚,
熏陽滿樹燕銜陰。
千峰逐盡神如洗,
心底詩成難覓心。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
參訪光孝寺①
兩晉清幽光孝寺,
達摩弘法文明記。
山門未入磬聲聞,
小徑才行梵樂遞。
林下僧閑眠落雲,
金廊鳥語發真諦。
檀香一束淨心緣,
禪意飄浮塵世裏。二六年四月四日
① 光孝寺:坐落於廣州市光孝路,是廣州市四大叢林(光孝、六榕、華林、海幢)之一,其始建年代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讚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功德圓滿
一華夏興隆唱太平,
海天佛國聚高僧。
連珠妙語宣禪法,
世界和諧永泰寧。二煙花三月碧雲天,
海會普陀集眾賢。
發願齊擁新六合①,
佛門經誦傳大千。二六年四月十六日
① 新六合: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詠首屆世界佛教論壇①
國道繁昌佛法興,
中華大地奉高僧。
宗風三係②聚壇場,
南北③宣流覺性靈。
梵教十方法雨淨,
眾生六趣菩提青。
和諧世界從心啟,
普照佛光永太平。二六年四月十六日
①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二六年四月十三日,由中國佛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浙江省承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杭州開幕,來自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領袖,十五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國外政要、專家學者和國內佛教界人士等中外來賓一千餘人參加。
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致辭,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宣讀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賀信。
論壇圍繞“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就“佛教的團結合作”、“佛教的社會責任”和“佛教的和平使命”三個分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並達成廣泛共識。四月十六日,論壇閉幕式在舟山市普陀南海觀音廣場舉行。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內地召開的第一個國際性宗教會議,也是佛教進入中國兩千年以來第一次由中國主辦的佛教國際性會議。論壇宣揚了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貫徹了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揚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化了中國佛教與世界佛教的交流,取得圓滿成功。
② 三係:佛教發源於印度而盛行於東土,在兩千多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在中華大地形成了漢語係、藏語係、巴利語係佛教流派,即中華佛教三大語係。三大語係佛教徒堅信三寶,和諧融合,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寫下了千年光輝史冊。
③ 南北:指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向亞洲各地的傳播始於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約公元前273—232年)統治時期。佛教經帕米爾高原傳入我國,再由我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史稱北傳佛教。北傳佛教又稱漢傳佛教,因其經典主要屬漢文係統。佛教由恒河流域一帶傳入斯裏蘭卡,再由斯裏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地,史稱南傳佛教。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佛教,其經文是用巴利文編纂的。我國雲南省的傣、布朗等民族信仰的,屬南傳佛教。紀念養熙法師①圓寂十周年
三寶②殿中騰瑞雲,
迎來四眾篤誠心。
養熙雖寂十年整,
依舊靈光照後人。二六年四月十六日
① 養熙法師:(1911—1996),曾任徐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徐州雲龍山興化禪寺方丈。
②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地說,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江蘇緣源書畫院在徐州成立即景
仁者彙彭府,
揮毫展古風。
僧家呈佛意,
正畫寺前鬆。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赴邳州占城中心小學助學
人間有疾苦,
都在傷心處。
我佛結慈緣,
占城助學赴。
家貧衣正單,
兒女無書具。
老衲更憐悲,
錢捐如普度。
棟梁思未來,
三界種禪樹。
謝語不留聲,
娑婆存天路。二六年六月八日龍興寺①十五周年暨千佛寶塔奠基
太祖遺風鎮古城,
佛門甘露劫塵清。
重興古刹傳千載,
又建塔峰迎眾生。二六年六月十四日
① 龍興寺:位於安徽鳳陽縣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建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的皇覺寺,為國內名刹之一。一九九二年進行重修,已建成大雄寶殿、朱元璋殿、藏經樓、彌勒殿、兩側禪房等二百多間,初步形成原來規模,恢複了往日香火。寺中蘭花
空穀招提寂寞蘭,
清鍾似主佛香緣。
掛瓢①無會娑婆苑,
寒露方閑瀲灩煙。
蕭艾徒生爭日暮,
夕紅有意上樓欄。
微風一縷窗前過,
梵域絲吹舞醉仙。① 掛瓢:《太平禦覽》卷七六二引漢蔡邕《琴操》:“許由無杯器,常以手捧水。人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吹樹,瓢動,曆曆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捐之。”後以“掛瓢”為隱居或隱者傲世的典故。禪
月
無
聲禪
月
無
聲參訪萬年寺
自古人言蜀道難,
層層拾級若登天。
謫仙昔日醉琴處,
香客今朝擁寺前。
繚繞青腰龍臥碧,
連綿綠浪石藏玄。
心清悟得萬年佛,
不在山中也坐禪。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七日
① 萬年:這裏指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創建於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茂真禪師奉詔入朝,太宗命他回山重興六大寺廟,並派遣大臣張仁讚,攜帶黃金三千兩,於成都鑄普賢銅像,運至萬年寺供奉。峨眉山①
風景峨眉天下秀,
八方嘉客更爭遊。
道壇應請普賢坐,
四眾焚香蹤跡留。
綠樹群峰相對繞,
梵鍾寶刹渺然收。
閑雲飄盡鶴仙到,
澗水剛歸洗耳鷗。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七日
①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裏,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裏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清音閣
鬆濤陣陣入空心,
有客油然至此吟。
溪水清音演妙法,
一香一色盡禪身。二〇〇六年六月十七日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開光①
金頂峨眉②海會開,
高山十麵普賢來。
有緣善信沾瓶雨,
心底蓮花自育胎。二〇〇六年六月十八日
① 十方普賢聖像開光:二〇〇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峨眉山金頂隆重舉行十方普賢聖像開光暨華藏寺恢複落成慶典,是峨眉山千年難遇的佛教朝聖旅遊的一次盛會。餘有緣參加一百零八位法師開光法會,故得詩一首。
② 金頂峨眉:峨眉山,是普照賢菩薩的道場。金頂在佛語中,又稱“光明之頂”、“幸福之頂”,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信眾心中的聖地,代表著普賢菩薩無邊的行願。金頂以高達四十八米的十方普賢聖像金像為中心,由金光耀日的金殿、雄渾莊嚴的銅殿、銀光灼灼的銀殿和潔白的朝聖大道組成,整個建築群麵向金佛,雄偉莊嚴、層次分明,呈拱衛之勢,暗含“西南方有山名光明,而普賢菩薩與其眷屬(門人)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之意。鄉村一角
山外朝陽山裏深,
農人田野自耕耘。
笛風落影煙間鶴,
雜鳥輕鳴柳下雲。
眼底紅塵二頃①夢,
笑中桑海武陵心。
辛勞不覺黃昏至,
且做偷閑打土痕。二〇〇六年六月二十日
① 二頃:比喻隱士生活或收入微薄。歎紅塵
離亭折柳春,
夕照染鴻痕。
津鼓頻催客,
征帆自斷雲。
清風傳咽角,
古道轉悲吟。
曲直總無奈,
是非終有嗔。
分明皆幻影,
倦鳥欲歸林。
崖石聽鬆韻,
籬邊收鶴音。
高岩留足佇,
遠野放簫伸。
隻歎紅塵裏,
飄零名利人。洞天小廬①
古池生小蓮,
花木布禪園。
丹桂妙香起,
得風方滿山。
徘徊林外鳥,
來去佛家閑。
真道更無語,
南窗看月闌。二〇〇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① 洞天小廬:位於興化寺後院內,當年徐州市委書記汪冰石曾在此隱居。九華山仁德上人①銅像落成
仰瞻巍像默無言,
笑貌音容呈眼前。
錫駐九華皈四眾,
慈垂千古度人間。
招僧聚學啟心智,
化昧開聰種福田。
鶴去浮煙攜佛影,
夕陽落地現金蓮。二〇〇六年六月三十日
① 仁德上人(1926—2004),俗名李德海,江蘇省泰州人。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祗園禪寺方丈。興化寺藏經樓
寶刹依稀隱綠洲,
梵園幾度話春秋。
當年三藏談經處,
今夕座香仍滿樓。
薄霧匆匆留鶴影,
煙窗婉婉掛鬆頭。
時時應有西風過,
送得殘陽一束收。二〇〇六年七月二日崇聖寺①開光法會
雲霧漫繚崇聖寺,
背依蒼海向山開。
和風細雨梵音蕩,
海會仙擁萬佛來。二〇〇六年七月十二日
① 崇聖寺:位於大理古城北一點五公裏處,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在宋代大理國時期擴展為八百九十間房屋、一萬一千四百尊佛像、三閣、七樓、九殿及百廈,是南詔、大理國皇家寺院,曾稱呼為佛都。大理古城①
東臨洱海麵蒼山,
街店繁華萬井連。
城內清溪流日月,
橋頭商賈走風煙。
夕陽千裏收啼鳥,
青竹半腰過古欄。
行腳一天無倦意,
且隨歸客渡篷船。二〇〇六年七月十三日
① 大理古城:曆史文化名城,是雲南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它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屋舍儼然。如今保留的大理城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詔、大理國的都城羊苴咩城東部的舊址上修建,提督偏圖,將南城門移至雙鶴橋前,周長擴大為十二裏。參訪西園寺①
參天老木蔭西園,
五百金身坐古禪。
三寶高樓湧佛氣,
莊嚴道性戒幢懸。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三日
① 西園寺:即西園戒幢律寺,坐落在蘇州城西閶門外,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年曆史。
參訪寒山寺①
寺就名詩天下揚,
今循大德坐禪堂。
還思那首千年句,
又現寒鍾敲古霜。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三日
①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五公裏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502—519),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參訪靈岩山寺①
山高吐暑氣,
有客虔誠至。
淨土歸浮屠,
宗風印祖②意。
徑幽覆柏鬆,
階窈通禪地。
塵世傳梵音,
俗心猶自棄。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三日
① 靈岩山寺:位於蘇州吳縣木瀆鎮靈岩山,近代淨土宗大師印光法師晚年駐錫於此,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據史料記載,靈岩山之有寺廟,肇始於東晉末年。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重修,名秀峰寺。西域梵。僧智積來山,被尊為開山祖師,故有“智積菩薩顯化道場”之稱。
② 印祖:指印光大師(1861—1941),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陝西合陽陳村人,近代著名的淨土宗高僧,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夜宿慈雲寺
古寺清清無客往,
眼中萬象漸生霜。
幽聲殘霧隨風散,
夜裏三更月到床。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避暑
蘊隆暑氣漫山烘,
蟬咽繁青葉底風。
無盡黃埃塵世淡,
有閑林下佛煙濃。
煎沙隻是娑婆幻,
涼意總和心界通。
禪洞逍遙聞鳥語,
不牽蕉鹿①入眠中。
① 蕉鹿:《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蕉,通“樵”。後以“蕉鹿”指夢幻。參訪莒南①臥佛寺②
深林藏古寺,
碧水繞梵庭。
垂柳拂天散,
蒹葭漲水生。
唐槐新發綠,
楊木已開星。
沉影湖中塔,
遙遙掛晚燈。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① 莒南: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魯蘇交界處,東與新興港城日照市相鄰,緊靠嵐山港,南與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江蘇省連雲港市接壤,西與臨沂市河東區毗鄰,北與日照市莒縣相接。
② 臥佛寺:位於莒南縣城北的臥佛寺公園。公園因臥佛寺而得名。遊莒南馬鬐山風景區①
山巒疊翠雄,
峭峻氣如龍。
流石勢崩海,
勃崖草逆風。
深泉出古澗,
閑鶴掛飛鬆。
昏鳥分花落,
平湖引徑通。
南亭收夕照,
晚笛弄孤鴻。
遙指蓮花路,
漁樵談笑翁。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① 馬鬐山風景區:位於莒南縣城北十公裏,景區麵積五十平方公裏,山峰海拔六百六十二點二米,是莒南臥佛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蒙山沂水錦繡山川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朵絢麗的奇葩。畫秋
秋風落葉不堪畫,
筆墨空添畫裏秋。
斷柳水亭無雁影,
黃塵蒼幕見橫舟。
漫留野木招烏鵲,
隻點荒煙過淺丘。
唯恐孤簫啼夕照,
幾絲寒愫上西樓。二〇〇六年九月七日子夜習禪
子夜①醒來無入眠,
身心且定習參禪。
凝思水盡山窮處,
原本風光驟眼前。
① 子夜:晚上十時到第二天一時,即“子時”。
林中路
散步茂林間,
心中獨自閑。
無人來鬧擾,
隻伴露風緣。
葉響驚歸雀,
泉聲惱老蟬。
紅塵不在此,
初月已低懸。二〇〇六年九月九日賀金陵刻經處①創立一百四十周年
金陵經刻百餘年,
貝葉靈書結善緣。
居士仁山②功德偉,
心燈相續法流傳。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① 金陵刻經處: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文化機構,由楊仁山居士於清同治五年(1886年)創辦,作為居士道場及刻印、流通經籍之場所。
② 仁山(1837—1911),指楊仁山,名文會,安徽石埭人。金陵刻經處創辦人。登高吟
雲足接天秋,
紅塵滿目愁。
不隨鶴子意,
應愧劉伶①丘。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五日① 劉伶:西晉沛國(今安徽淮北市)人,字伯倫。“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禮法”表示蔑視。泰山寺大雄寶殿奠基典禮
佛光普照泰山寺,
寶殿奠基逢盛世。
淨水楊枝潤苦沙,
經文遍誦慈悲意。
十方梵響招提鍾,
八部天龍①經世器。
靈鷲②飛來傳聖音,
娑婆嫋嫋寫禪偈。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① 天龍八部:出於佛經。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幹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
② 靈鷲:這裏指靈鷲鳥。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常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祇闍崛山向眾弟子說法,因為山頂的形狀像靈鷲鳥,又十方淨土中之諸大菩薩當年幻化為靈鷲聯群飛來聞法,全山被這些靈鷲所圍繞,故得名靈鷲山。泰山寺大雄寶殿奠基之時,飛來靈鷲鳥,在空中徘徊,是為吉祥也。蹬三輪車老漢
一生奔走為誰忙,
家有妻兒望冷窗。
六十蹬車言未老,
上坡須得小僧幫。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日
禪房黃昏雨
殘霧裹疏鍾,
簾波向暮風。
深牆半濕淺,
稀滴一鬆濃。
天籟知秋近,
燃檀對佛紅。
軒窗不入雨,
遠眺隻朦朧。上海玉佛寺①
玉佛名揚海內外,
雖居鬧市少塵埃。
梵園自發閑雲種,
籬外常生墨菊苔。
六道何憂清淨處,
三途不落世人哀。
知榮明恥和諧構,
覺眾樓中法正開。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① 玉佛寺:坐落在上海市普陀區安遠路東口的繁華鬧市裏,建於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年間,普陀山慧根和尚至印度禮佛朝拜,在返國途中取道緬甸,請得大小玉佛五尊,途經上海時,留下白玉佛釋迦牟尼坐像和臥像各一尊,在江灣建寺供奉,玉佛寺由此得名。籬菊吟
清菊落霜紅,
籬園染貝風。
不唯五柳①種,
禪舍也香濃。二〇〇六年十月一日
① 五柳: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隱逸詩人,靖節先生。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僧房
翠木掛殘陽,
簾窗對短岡。
月出生殿影,
燭照出深牆。
梵樂聲聲暖,
禪風陣陣涼。
但得清心意,
繩床聞落霜。空中遠眺
冰壺深處雲千朵,
虛幻無窮正嫋娜。
生死輪回天地間,
歎然不曉誰為我。二〇〇六年十月二日禪機
遊萍風聚繞池蓮,
一道斜陽獨坐禪。
鷗鳥忘機啼淺影,
浮雲有意弄霜欄。
劫灰難語凡塵路,
杯渡好緣林下天。
身處娑婆無妄緒,
隻聞微鼓在鬆間。二〇〇六年十月四日中秋賞月二首
一桂魄耀壺天,
素華飛九端。
問心清幾許,
見性自安然。
二月光如水照乾坤,
興化中秋迎鶴賓。
佛賜相知和氏玉,
池生霜草鄭鄉人。
品茗香坐嬋娟路,
賞畫屏風誤點①文。
千裏夜空慈度意,
百年清淨善緣心。二〇〇六年十月六日
① 屏風誤點:指曹不興畫屏風誤落墨跡之事。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曹不興》:“曹不興,吳興人也。孫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成蠅狀。權疑其真,以手彈之。”後指畫技高超。訪大慈恩寺①
久仰長安②今入覲,
大恩寺裏禮嘉賓。
西行之路③重開啟,
吾輩油然憶古人④。二〇〇六年十月十五日
① 大慈恩寺:位於古城西安南郊,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寺院新建落成時,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聖命,為首任上座住持,並在此翻譯佛經十餘年。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曆一千三百五十餘年。
② 長安:指西安,位於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曆史。自公元前一一二六年起,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多個朝代在這裏定都,曆時千餘年,為中國六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之首,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市,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並稱世界四大古都,聞名遐邇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③ 西行之路:在這裏指“玄奘之路”,由中央電視台和陝西省人民政府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玄奘之路”考察隊,十月十五日從西安大慈恩寺起程。二〇〇六年是中印文化年,為弘揚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加強中印交流與友誼,此次“玄奘之路”考察活動,將沿玄奘當年西行取經路線,途經陝西、甘肅、新疆和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達印度,一路將開展一係列的曆史、文化考察和紀念交流活動。
④ 古人:這裏指玄奘(600—664)大師,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五萬裏,曆時十七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浮生歎
浮生千古止銷塵,
成敗是非空轉輪。
一夢黃粱終醉醒,
三途妄苦任逡巡。
蓮香婉婉招歸客,
貝葉疏疏留素心。
寒月依稀追舊影,
緇衣如水有禪痕。
紅塵修禪
彈指為僧十八年,
避塵隱世為修禪。
夜香頻照心中靜,
朝雨隻沉峰上煙。
鬆穀聽風撥古韻,
臨溪觀澗歎幽蘭。
神清不起凡夫戀,
回首三關①透笑談。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日
① 三關:三關為初關、重關、生死牢關。是禪宗三段證悟的境界。參破第七識,稱之為“破初關”。再者是“破重關”,開悟之後,還要繼續精進修行,悟後起修是真修,再用參話頭的方法破除法執,將八識田中的種子破除,此時就入登聖位,就能了生死,這一念心即呈現空明的境界,甚至有諸多感應、神通,此則是破了重關。之後再繼續用功,破“生死牢關”,就是破除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破除了,才算究竟契入清淨法身。此是禪宗三關之大意。平山寺對外開放暨佛像開光
丹桂飄香秋氣高,
千年古刹客如潮。
回眸幾度春秋冷,
抬眼無邊檀火濤。
鬆徑新磚迎佛到,
院庭舊竹向禪繚。
梵門不植桓公柳①,
巨變滄桑應付毫。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一日
① 桓公柳:《世說新語》言語部:“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炫然流淚。”《晉書·桓溫傳》亦載。一般以此典慨歎光陰迅速,生命易逝。遊梁山
梁山①一日老僧遊,
水滸英雄前世留。
葦水鬆風八百裏。
天罡地煞萬尋樓。
當年鐵馬嘶霜月,
幾許蟲沙②落暮愁。
入眼而今空剩夢,
忠堂③離黍④喚饑鷗。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① 梁山: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占地麵積三點五平方公裏。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② 蟲沙:舊時比喻戰死的將士,也指死於戰亂的人。出自《太平禦覽》卷九一六引《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從為蟲為沙。”
③ 忠堂:即忠義堂,位於梁山頂峰,占地麵積三千八百五十平方米,建築麵積一千四百七十五平方米,建築風格雄渾壯觀,體現了水滸精神和梁山個性,再現了《水滸》場景。正廳,屏風縑帛上,描繪著水泊梁山的舊時風景,宋江、盧俊義、吳用三位首領的彩塑雕像,兩旁陳列著其餘的一百零五位英雄排次的桌椅。
④ 離黍:《黍離》選自《詩經·王風》,采於民間,是周代社會生活中的民間歌謠,基本產生於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距今三千年左右。關於它的緣起,毛詩序稱:“《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宗廟公室,盡為黍離。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重陽節登高即景
鬆黛封山送晚風,
如流夜客上雲峰①。
怖禽展轉無聲處,
小徑蜿蜒飄火龍。
佳節思鄉遊子意,
秋高如水廣寒空。
且開詩眼題糕②句,
今夕菊香分外濃。二〇〇六年十月三十日
① 雲峰:指雲龍山,位於徐州市南郊。海拔一百零四米,共九節,南北長約三公裏。遍山蒼鬆翠柏,古樹參天,且山勢平緩易於登臨。據舊書載:“山有雲氣,蜿蜒如龍。”故名雲龍山。
② 題糕: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一九:“劉夢得(禹錫)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複為。宋子京(祁)以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詠雲‘飆館輕霜拂曙袍,糗糍花飲鬥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詠重陽。”宣講《普賢菩薩行願品》感賦二首
一慈雲蔭護慈雲寺,
十麵善緣尋佛依。
開演普賢行願品,
眾生歡喜悟菩提。二普賢成就十心願,
無上菩提皆種滿。
境界甚深知悟難,
爾時思縱常言斷。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往返途中有感而作
彭城往返清江路,
佛法弘揚苦亦甜。
心悟不求自得樂,
眾生但願俱超凡。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太湖吟
一望煙波萬頃空,
白衣西子洗芳容。
扁舟獨載五湖客①,
閑鶴總餐霞外紅。
籬畔鴻飛留隻影,
海門夢去解雙龍②。
菊邊淡露已生月,
談笑漁樵歸古風。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日
① 五湖客:指範蠡。
② 雙龍:即雙潮,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江蘇、安徽一帶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麵上向吳國稱臣,暗中卻臥薪嚐膽,準備複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麵前屢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奸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九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較信傳言,迫使文種伏劍自刎。伍子胥與文種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他們的滿懷鬱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通往包山寺之景
果園三十裏,
古寺亦清香。
路畔村姑站,
橘吆分外揚。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三日
某僧還俗
昨日為僧今是俗,
不知心底欲何求。
塵緣寒凍侵盲路,
身肉浮煙隨世流。
三界火宅①無盡苦,
輪回六道②幾曾休。
叮嚀凡海佛常念,
林下他時迎再修。
① 三界火宅: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火宅,比喻眾生在三界中過生活,猶如住在火宅裏一般,備受熬煎。
② 輪回六道:輪回理論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六道者:一、 天道,二、 修羅道,三、 人間道,四、 畜生道,五、 餓鬼道,六、 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於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複,有如車輪的回旋,在這六道中周而複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世間眾生無不在輪回之中。隻有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回。訪包山寺①
古刹依山塢,
清泉順穀流。
滿園花木暖,
淨土拒凡愁。
光瑞祥雲燦,
悲慈苦厄收。
金繩②生祖道,
僧侶得真修。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三日
① 包山寺:位於西山鎮梅益村包山塢,山塢因寺而名。該寺始建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初名福願寺,唐上元年間改名包山禪寺,高宗賜名顯慶禪寺。惜毀於十年浩劫,一九九五年重建。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三日,包山寺舉行重建十周年、玉佛開光、貫徹大和尚八十華誕暨書法展開幕,我應邀參加而作。
② 金繩:佛經謂離垢國用以分別界限的金製繩索。飛雪
飛雪侵昏暮,
黃園現白皚。
寺清遊客少,
不用掃塵埃。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八日花園吟
僧臘話榮枯,
恒香染貝書。
白雲棲息處,
閑鶴伴浮屠。菩提苗
踏雪覓菩提,
凍雲遮萬戶。
山風徹骨寒,
心暖意禪路。
行印過東峰,
不知天近午。
梵家幸得苗,
植土浮屠①處。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九日
①浮屠:亦作浮圖,(雜語)Buddha,又作浮頭、浮屠、佛圖,舊譯家以為佛陀之轉音。廣弘明集二曰:“浮圖,或言佛陀,聲明轉也,譯雲淨覺。滅穢成覺,為聖悟也。”南山戒疏一上曰:“言佛者,梵雲佛陀,或言浮陀、佛馱、步陀、浮圖、浮頭,蓋傳音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名為覺。”秘藏記本曰:“浮圖,佛也,新人曰物他也,古人曰浮圖也。”新譯家以為窣堵波(即塔)之轉音。智度論十六曰:“諸聚落佛圖精舍等。”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瑜伽倫記十一上曰:“窣堵波者,此雲供養處,舊雲浮圖者,音訛也。”梵語雜名曰:“浮圖,素睹波,塔,製怛裏。”世多通用後義。去皇藏峪途中
晨曦沐麥埂,
鮮綠更無邊。
薄霧疏風散,
山鬆稀鳥閑。
青楊一路伴,
農老趕羊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