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詩目
果光大師生於一九六九年。一九八八年出家時尚不到二十歲,當時即寫詩:
三千煩惱絲,一朝剪落地。
今生伴佛燈,蘭若覓真諦。
一個青年人為了信仰,找了一個躲避人間熱鬧沸騰的清淨修道之所,孤伴佛燈,尋覓人生真諦,這是多麼有誌向、多麼有恒心、多麼有意誌的選擇啊!這樣的選擇有許多人不能理解。但是他的心情是:
往事拋離心界寬,香山淨處習參禪。
一間窯洞無人到,放下身心得泰然。
我們從大師下麵的兩首詩中可以了解到,他修身兩個多月便有了悟性,明白了他:
初至參修入寺中,當時猶夢鷲山行。
心香一瓣蓮燈處,方悟前緣我是僧。
又過了兩年他更有了深切的體會:
看破
娑婆世態苦何言,利往名來誰得閑。
識破因由生滅法,今乘貝葉定中緣。
回眸
往事顛如夢,常迷業障生。
了知皆幻影,放下自清明。
“娑婆世態苦何言,利往名來誰得閑。”說得多麼好!當今世上爭名奪利的,大有人在。他們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理念,不擇手段地欺人、騙人、傷害人,弄得凡世人間烏煙瘴氣,給正派善良的人們造成許多苦難。由於識破了這個“紅塵”,在回顧往事的時候,他感覺到了那樣常生業障的夢一樣的幻影,實在是不足留戀,而且放得下去,才能得到自然清明。他堅信,乘貝葉風,在佛教的善界裏,肯定能找到禪的真源。因而他“尋幽通彼岸,問道不需言”。
大師出家之後,潛心研究佛學,禪淨雙修。由於勤奮虔誠,不僅精通佛學理論,而且有所發展。如他在《讀〈六祖壇經〉感賦》中寫道:
祖師相授妙微法,不立字文是佛家。
終日外尋多是妄,心田得悟育蓮花。
這是他從《六祖壇經》中悟出的微妙佛理。認清了人的真心本性,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在《讀〈八大人覺經〉》後寫道:
讀吟人覺經,棒喝痛心中。
塵劫輪生死,當時覺性靈。
讀《八大人覺經》能悟到世間一切事物的靈魂、靈性,這使他增強了信奉佛法,潛心修行的信心。
大師在修行中,從親身體會中悟到“精思求寧”的方法。提出“止觀雙運”的科學理念。即先修“止”,後修“觀”。“止”即心一境性,“觀”即正觀察力,指用如實的智慧觀察分析真實。“止觀雙運”是指習修者在“止”、“觀”同一層麵上巧妙地結合,先修“止”,攝心一緣,漸入定境,到能隨意恒久入定的時候,即於寂定中的“心”修“觀”,“觀”來了,心中的妄念即會消失,有如柳暗花明,明了真義。而此時止“心”更加寂定,引發全身心的輕安,定慧雙得。這個“止觀雙運”的理論佛慧,是果光大師修行成為真身的親曆過程。
果光大師有一首《勸人信因果》的良詩:
惜己非傷類,勸君知返迷。
果因終不昧,報應有來時。
他自己對因果堅信不移,而且善意奉勸世人相信因果。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不僅是佛教虔誠的信念,也是辯證唯物主義者視為事物規律性的真理。
果光大師有一首歎《紅塵》詩,並在許多詩的句子裏提到紅塵。其中有“清風傳咽角,古道思悲吟”、“曲直總無奈,是非更有嗔”、“分明皆幻影,倦鳥總歸林”、“隻歎紅塵裏,飄零名利人”,還有“眼底紅塵二頃夢,笑中桑海武陵心”、“隻歎紅塵外,老僧閑坐禪”、“當知明月紅塵遠,一水一亭入妙禪”、“枉叫紅塵歎路難”、“慈心照世出紅塵”等。作者悟得紅塵裏的名利客實在太可笑可悲,無奈曲直,迷戀幻境,一味追逐紅塵名利而不能自拔。他在《見兩人爭財感之》詩中寫道:
是非真假本無常,顛倒眾生為利忙。
可歎黃粱遲覺夢,不知身後是何方。
又《參悟》:
禪堂靜坐細參凝,世事千年若夢零。
得失喜憂何判斷,因緣果報業牽生。
作者作為佛家大師,總想影響、勸告世人不要為名利而爭,不要為名利殘殺,不要作名利的犧牲品。在這部詩集的許多詩作裏多次說:“有緣善信沾瓶雨,心底蓮華自育胎”、“錫駐九華皈四眾,慈垂千古度人間。招僧聚學啟心智,化昧開聰種福田”,以至於用“淨水楊枝潤苦沙,經文遍誦慈悲意”的慈心向世人示愛。他相信,隻要有“千裏夜空慈度意,百年清淨善緣心”就能使世人知榮明恥,就能夠和諧構建“覺眾樓中花正開”的美好世界。果光大師的慈愛心,愛世人,爭和平的美好心靈,在全部詩中的字裏行間隨處可見,如“連珠妙語宣禪法,世界和平永泰寧”、“和諧世界從心啟,普照佛光永太平”、“僧眾聚龍城,梵音祈太平。增輝歌盛世,大願度蒼生”。他的信念十分堅定,“流芳揚至善,萬古度風塵”、“清風入簾內,吹開淨土心”、“梵音響徹穿雲界,智慧佛陀照大千”、“吉祥多讚《吉祥頌》,開啟眾生真悟詮”。果光大師的腦海裏是“閑心觀萬物,萬物皆心禪”。這是多麼寬大、廣闊的胸懷!多麼深厚、真情的慈愛啊!可以想象,這麼多年來,他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對人生的健康,對社會文明,對和諧社會,對世界和平事業,作出了多少、多大的貢獻啊!這個貢獻顯示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受益於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真是慈恩浩如煙海,功德世不可沒!
果光大師是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還是徐州市人大代表,徐州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更為令人欣喜的是,他還是徐州市詩詞協會副會長。從他的這部詩集裏可以看出,他的詩詞造詣深厚,有著不同尋常的詩詞功底。從他一九八八年十九歲出家時開始寫詩,時至今日已經二十多年了。所寫詩詞都是格律比較嚴謹的傳統詩。更準確地說,他的這部《禪月無聲》詩集,是一部典型的禪詩;更進一步地說,也是中國禪詩的典型。
什麼是禪詩,我曾經有過《禪詩觀》的論述:所謂禪詩,就是禪境與詩情的結合。禪境裏有詩,詩情裏有禪。禪境裏產生詩情,詩情裏反映禪境。禪境,即詩詞界術語所說的詩的意境,因為是禪詩,所以要有禪的意境。詩是表達情感的文字形式,以情反映禪境的詩即禪詩。禪境,是禪詩作者汲取詩意情感的源泉。詩情,是禪詩作者反映禪境感觸的表達。
果光大師的詩集裏所有作品,無一不與禪有關。他的禪境之美,禪韻之美,禪意之美,禪情之深,都達到了美不勝收,深不可測的地步。我們從禪詩藝術的角度來欣賞這些作品,真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
軒窗秋思
疊青曲黛入軒窗,昏暮煙波墜月黃。
秋遠誰憐飛夜鳥,禪門不閉宿寒堂。
多麼美麗、美好、美妙的軒窗秋思啊!景美,情濃,令人讚歎不已。
大理古城
東臨洱海麵蒼山,街店繁華萬井連。
城內清溪流日月,橋頭商賈走風煙。
夕陽千裏收啼鳥,青竹半腰過古欄。
行腳一天無倦意,且隨歸客渡篷船。
不僅格律嚴謹,意境深邃,而且詩味濃鬱,讀來深思,餘意無窮。
參訪寒山寺
寺就名詩天下揚,今循大德坐禪堂。
還思那首千年句,又現寒鍾敲古霜。
這時大師在寒山寺坐禪的時候,想起了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陶醉在“夜半鍾聲到客船”的美好夢境之中了。
夜宿慈雲寺
古寺清清無客往,眼中萬象漸生霜。
幽聲殘霧隨風散,夜裏三更月到床。
這樣的好詩,這樣的美景叫誰不欣喜、不欣賞,不向往、不愛慕啊!陶醉在這樣的意境裏,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果光大師的知識麵廣,學問深奧,胸襟寬敞,除了由於他潛心學佛,苦身修行的虔誠外,還與他的雲遊世界、廣交朋友、虛心汲取、耐心請教分不開的。他曾遊曆過全國各大寺廟,參拜諸佛,參加佛事活動,講法傳經,教人行善。他遊曆了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不僅學習了各國的優秀佛學和宗教文化,而且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優質文化、優秀傳統美德,宣傳了和諧世界、世界和平的人類美好的共同心願。毋庸置疑,他為人類的美好生活作出了貢獻!
作為一位虔誠的佛陀弟子,一位佛教事業的優秀活動家,他品德高尚,心胸寬廣。作為一位中國詩詞的愛好者、繼承者和詩詞活動家,他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詩人。他是一位“天無私蓋,地無私載,我無私心”的“謀天下之利,謀萬世之利”的真正的“人”,真正的“神”。這是我學習果光大師這部《禪月無聲》勝有聲的詩集的最深切的感想和最大的收獲。果光大師,不僅值得我個人,而且也值得所有世人向他學習。
最後再寫一首小詩贈給果光大師,並祝賀這部詩集的出版。
大義高才厚德僧,探源佛學悟神明。
人間種玉垂清露,禪月無聲勝有聲。
(序言作者晨崧為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觀園詩社社長)山河大地即如來——《禪月無聲》序二蔡世平僧詩是中華詩詞一個重要的文化傳統。唐朝的寒山、拾得,是有名的僧人,同時亦是有名的詩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引用他們的詩句和語錄來寧靜自己的心靈。在唐代還有皎然、齊己、貫休,宋代又有參寥、石門等僧人,同樣以詩著稱於藝苑。而我最推崇的還是近代的八指頭陀、蘇曼殊。八指頭陀在國難危亡之際,於國家民族崇高的赤子情懷,和麵對生機活潑,神秘瑰麗的人間天上,於自然、生命,敦厚、慈愛的德操,無不為世人所景仰。而八指頭陀的詩更是浸溶在他的生命世界裏,融入山川大澤之中,俯仰天地,吞吐雲煙,靜影沉璧,靈光閃爍,叫人百讀不厭,心靜神迷。無疑,僧詩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理應受到人們的珍視。
在新的世紀的今天,我們又高興地讀到果光法師的詩集《禪月無聲》。這位年輕而又有天賦才情的當代僧人,以其豐富的詩歌作品向人們呈現了一份藝術的驚喜。作為詩人的果光,承接了僧詩的血脈,為弘揚佛法,也為中華詩詞的複興作出了積極而又卓有成效的努力,這正是果光法師的價值和意義。那麼,欣賞和分析果光法師的詩,舒展和豐富僧詩這一藝術之苑,在今天同樣是有積極意義的。
果光法師的詩生動地記錄了一個當代出家人的生活形態。在我有限的閱讀視野內,我還沒有發現曆史上和現實中有哪一位僧人像果光那樣客觀細致地描繪了他的僧寺生活和精神田畝。與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相比,僧寺生活是單調而寧靜的。但佛界也是一個大世界,僧寺生活也是社會的一種生活存在。可喜的是果光法師從初入佛門的那一天起,就與詩為伴,他於一九八八年十月六日寫的《出家》即是明證。在以後的二十年僧寺生涯中,果光法師用詩記錄了他入佛、參禪的生活,留下了一個一心向佛、慈悲為懷的當代僧人形象。
僧寺生活,主要是坐禪、誦經、靜心、養性,果光法師用相當數量的詩寫下了他的參禪心得。但同時我們也從“挑水”、“掃地”、“習書”、“撞鍾”、“上殿”、“紀遊”、“參學”中看到了更多的僧人生活畫麵。我們世俗中人原以為僧人清閑,可誰知禪院生活有做不完的事,而且還要起早床,一點也不能睡懶覺。這從果光《上早殿》詩中可以看到。原來“青山猶掛滿崖星,寺院已聞打板聲”,這時候小和尚得趕緊起床,收拾衣被,“沐手”“淨口”,“等待小徒迎老僧”了。看來一個不能勤奮自律的人是不能當一個好僧人的。
僧人也是人,也有吃喝拉撒睡的事情。果光法師有二首詩寫到吃飯,且看《同學聚餐》:
緣聚大齋堂,笑聲十裏長。
福來修善果,離後座仍香。
這是果光法師一九九二年寫的。這裏的“同學”應是他的佛學同學吧。那時候他們入佛門不過兩三年,在俗世社會中還是人們稱之的“小青年”、“大孩子”。這詩就把一個僧界同學聚餐大齋堂的場麵表現得意趣盎然,和尚們無拘無束,活潑天真的形象曆曆如在眼前。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僧人總是不苟言笑,從容有度。可原來在僧界同樣是可以“笑聲十裏長”的。這使我想起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受戒》中小沙彌明子的形象,那麼單純、質樸、可愛。看來古今的小和尚雖入佛門,但天性不會改變。
再讀下麵一首宴請的詩。《赴宴》寫他去參加了宴會,礙於友情難卻,不好推辭,所以去了。宴席的過程十分淡然,“心清如止水”。他看塵鬧如流煙一般,與俗人拉開一定心理距離,“隻惜修來福”,他找到了吃的感覺,“此中勝大餐”:
朋邀共赴宴,葷素自分筵。
魚酒人趨騖,青蔬僧對盤。
心清如止水,塵鬧若流煙。
隻惜修來福,誠懷勝大餐。
“赴宴”的詩,微妙生動地反映了俗界與僧界的現實聯係,俗人與僧人不同的內心追求。魚酒與青蔬中折射出人類生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禪心,發現佛理,是果光法師詩的一個重要特征。僧人的生活是簡單的,有時甚至是單調的。但是果光法師能從簡單的生活裏,闡釋他的佛理。僧人無俗事,僧界無俗物。禪院的一花一草,僧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衍生出佛的意義。那麼一個有慧心的人,就可以從中體悟其禪趣。果光法師是具備一顆慧心和一雙佛眼的,他能發現隱藏在平常事物中的禪意和詩思。
夏日炎炎不出房,老身移凳坐西窗。
小風不盡伏天汗,卻是淨心當自涼。
這首題為《夏日靜坐》的詩,道出了“淨心當自涼”的真諦,禪房中人如此,世俗中人又何嚐不是如此。
中秋節同道小聚,但果光法師卻不讓古人,用了詩仙李白的手段,邀月助興,浪漫了一回,使一個原本平常的事情不平常起來,真是入了化境:
明月聚同道,中秋雲氣高。
座香涵佛趣,揮麈斷塵囂。
佛家人字都寫得好,原因是他們要練就一副過硬的手上功夫,好抄寫經卷,而抄寫經卷的過程本身就是弘揚佛法,參禪成佛的過程。所以寫一手好字是對一個僧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佛界的一個好傳統。僧人因此成就了不少書法家,弘一法師就是書法大家。看得出果光法師於此道是有一定造詣的。他在《學書感賦》一詩中寫道:“學書漫漫十餘年,晉帖魏碑皆涉全。辛苦筆耕多揣度,書學源自腑中泉。”這最後一句“書學源自腑中泉”,蘊含著深刻的藝理和禪理,是一條普遍的藝術法則,這對世俗中的習藝者同樣是有啟迪的。
夕照紅山半,水挑幾去還。
腳綿心慮絕,便得六神安。
這是果光法師寫他挑水的詩,全是寫實,由“腳綿心慮絕”到“方得六神安”的“身”與“心”的自然轉換中,禪意也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一個虔誠、勤快的和尚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掃地,在世俗生活中,隻是人的一種平常的生活行為,但是在禪院,“掃地”就不僅僅是我們平常意義的清掃衛生了,那是要把它當成僧人的一種日常“功課”來做的。我們平時看到的寺院無一不是清靜肅穆,一塵不染,我想這與僧人的這種日常“功課”有關。果光法師在《清掃大佛殿》的詩中,深刻地闡述了空門何須掃,隻在掃心間的真意,它是佛門上上禪。
掃地亦是掃乾坤。佛界需要常常清掃,以求僧人修成正果。世俗社會中又何嚐不需要常常“清掃”,以求同樣完美自己,使內心安寧,“修成正果”呢?
慈悲為懷,關愛天下蒼生是果光法師詩的又一個鮮明特色。二三年“非典”肆虐。果光法師身居禪院,但心係蒼生,寫下了:“‘非典’襲來人盡惶,僧家合力覓良方。淨心口念藥師佛,祈願眾生得健康”的《抗擊“非典”》詩,表達了一個僧人普度眾生的別樣情懷。二四年印度尼西亞海嘯災難,果光法師不僅寫詩,還組織僧人捐款,以實際行動寫下“情牽海嘯萬人動,骨肉眾生悲喜同。誰奈紅塵天作患,佛門早起大慈風。”的動人詩篇。他在《放生有感》的詩裏道出“護生放生”,“自在和諧其樂融”的生態觀。一棵十裏香大樹無端遭伐,他回味“秋冬春夏散芬芳”的同時,更是感慨“塵世方知無久常”的無奈,喚起人們對自然生靈的細心嗬護。果光法師赴邳州占城中心小學助學,寫下了詩句“人間有疾苦,都在傷心處。我佛結慈緣,占城助學赴。家貧衣正單,兒女無書具。老衲更憐悲,錢捐如普度。棟梁思未來,三界種禪樹。謝語不留聲,娑婆存天路”,表達了現代僧人悲天憫人的善良心懷,真是令人感動。秋收季節,農民常常在公路上曬糧食,致使車行受阻,司機常有怨言,而果光寫《下鄉見農民在路上曬麥》的詩,表達對農夫辛苦的一片慈悲之心。
有一天晚上雲龍山風雨大作,鳥雀避難大佛殿,果光法師因此寫下《晚狂風暴雨有感》的詩:
颶風夜過雲龍山,雷電輕狂雨攫川。
鳥雀不知何處躲,瘋奔梵殿討哀憐。
任他窗外翻翻覆,菩薩懷中暖暖眠。
鍾鼓聲洪仍不起,因聽老衲坐談禪。
人品即詩品。藝術家的悲憫情懷,尤為重要,它往往決定其藝術品質。有大悲憫的藝術家,方有大氣象、大作品。杜甫、曹雪芹莫不如是。作為僧人的果光法師先天就具有悲天憫人的心境。對佛心的經年修煉更培養了他的悲憫品格,化而為詩,就有一種感動人心,感動蒼天的力量。你看連鳥雀都感受到他的溫暖,鍾磬響起,也不飛走,而是“任他窗外翻翻覆,菩薩懷中暖暖眠”。
果光法師雲遊天下,還寫下了不少紀遊詩,熱情地謳歌了山川大地的壯麗。如《詠壺口瀑布》:“九重銀帶醉仙峰,壺口遙遙震耳聾。怒浪三千推石進,雲煙萬丈直騰空。”夜遊通州濠河,他寫下了“燈火人家兩岸影,欲和明月爭扁舟”的詩句。參觀平遙古城,他留下了“千年文聖經營地,十萬人家朝暮風”的詩句。不僅對祖國壯麗山河多有吟詠,對異國他鄉果光法師也放筆長歌,表達了一個僧人的普世情懷和寬廣胸襟。無論是越南的下龍灣,柬埔寨的吳哥窟、吳哥城,日本的比睿山延曆寺,唐招提寺,還是韓國的古老皇宮、石窟庵、龍頭山公園等,果光法師遊蹤所至,都留下了讚美的詩篇。
處處參禪,字字見佛,是果光法師詩的本色和真相,亦是其藝術境界。果光法師的詩是純粹的,是原汁原味的僧人僧詩。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本色和真相。果光深得佛家法理,反映在他的詩裏,就有一種溫暖圓潤的藝術質感。它沒有俗世世界常有的那種濕柴煮飯的煙火味,卻有了深山鳥語的那種清純雅淡。
果光法師寫詩的過程,亦是參禪的過程。在他的詩裏,詩和禪融為一體,直叫人分不清哪是詩、哪是禪。我以為詩寫到這份上是不容易的。
果光法師的詩自然本色,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拘泥,不做作,因此,他的詩見性靈,見風韻,感覺好。這是他多年修禪的結果,也是他藝術天分的表露。你看初入詩道,就出手不凡。我們讀寫於一九八九年的《雪中挑水》就見出其詩人別才:
蹣跚挑水西峰下,一腳風痕伴雪花。
潭麵已生三尺厚,瓊晶擔滿歸禪家。
這詩寫的是實情,道的是實事,但卻不呆滯、不板結,詩意盎然,空靈有味,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一個樸拙可愛的和尚,立馬向我們走來。再如上述引用的《晚狂風暴雨有感》,記鳥雀避風雨,藏身大佛殿的事。詩句自然天成,如高山流水,一瀉而下,酣暢痛快,神采飛揚。鳥與僧的融和親近,直叫人覺得非人力可為,而是上天的著意安排,天上人間渾然一體,雷雨、大殿、鳥雀、老僧組成一部天地和聲,浸腸潤肺。再讀:
坐禪偶得
心內無弦聲自宏,三千身遍處虛空。
千江有水印禪月,萬裏無塵淨土中。
詠洞天竹
洞天一片竹,綠樹上空浮。
來往行人少,鳥兒常出無。
這兩首詩即便寫實,我們也能從中讀出詩的空靈之美、華貴之美。這便是果光法師的文字之所以成為詩的一個理由,也是僧人果光成為詩人果光的一個理由。
在我閱讀果光法師的詩時,感覺出他有強烈的弘法使命感,我相信他在修行上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在詩詞創作的藝術殿堂裏更加輝煌、燦爛!
是為序。
(序言作者蔡世平為國家一級作家、《中華詩詞》編委、中國當代詩詞研究所所長)禪
月
無
聲禪
月
無
聲出家
三千煩惱絲,
一朝剪落地。
今生伴佛燈,
蘭若①覓真諦。一九八八年十月六日
① 蘭若:又作阿蘭若、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等,源於梵語,是個佛教名詞。蘭若原意是指森林,引申的意義為“寂靜處”“空閑處”“遠離處”,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中指“離人裏五百弓之處”;或在村外空隙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隻止息在大樹之下,作為清靜修道之所躲避人間熱鬧處之地。故此,“蘭若”也被引申指比丘的住所以及各類佛寺。山居香山二首
一香山落發居寒洞,
遠目萬鬆過峻峰。
古寺空宏遊客少,
常邀明月伴清風。二往事拋離心界寬,
香山淨處習參禪。
一間窯洞無人到,
放下身心得泰然。一九八八年十一月香山寺①隨感
香山仍供公主身,
妙善②梵香留聖痕。
緣結小僧真福報,
心池常淨育蓮根。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① 香山寺:位於陝西省耀縣縣城西北三十八公裏處,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符秦(據史誌記載,香山寺開山祖師妙善公主係觀世音菩薩化身),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聖地。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我在此出家。
② 妙善公主:相傳即是觀音菩薩,昔日妙善公主為妙莊王之三女,看破紅塵,出家修道。以後莊王染疾求醫,處方要親人手眼,公主遂舍自己的手眼,療愈莊王疾病,故敕封妙善公主為“千手千眼活菩薩”,妙善公主就在香山寺成道。雪中挑水
蹣跚挑水西峰下,
一腳風痕伴雪花。
潭麵已生三尺厚,
瓊晶擔滿返禪家。一九八九年一月遊龍泉寺①舊址
殘磚斷瓦舊禪林,
鬆柏四周依舊深。
泉水一潭千載湧,
不聞昔日道修人。一九八九年
① 龍泉寺:位於耀縣香山東峰,依崖勢而建,僅留下一道清泉。別香山
難舍沙彌故地情,
回眸一望碧晴空。
青山依舊煙波裏,
別後心修在道中。一九八九年春月初到興化寺①
初至參修入寺中,
當時猶夢鷲山行。
心香一瓣蓮燈處,
方悟前緣我是僧。一九八九年春月
① 興化寺:原名石佛寺,初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曆經數代,古跡眾多。興化寺以“三磚殿覆三丈佛”而聞名。巍峨的大佛殿內供奉著依山崖雕鑿的北魏大石佛,佛像高十一點五二米,而殿堂後牆利用岩崖構築,簷距石崖隻砌有三行磚,有“三磚殿覆三丈佛”的妙譽。修學有感
初入空門心未明,
日朝精進覓寧清。
時歡時惱無端底,
雙運止觀①學真行。① 雙運止觀:止,梵語為“奢摩他”,即三摩地,即心一境性。觀,梵語為“毗婆奢那”,即正觀察力,指用如實的智慧觀析真實。止觀雙運就是指習修者能夠將“止”和“觀”在同一層麵上技巧性地結合起來。是讓行者從修止入門,攝心一緣,漸入定境,當能隨意地恒久入定的時候,於寂定的心中修觀,觀至妄念消失,明了真義,心則更加地寂定,引發身心輕安,定慧雙得,是為止觀雙運。
看破
娑婆世態苦何言,
利往名來誰得閑。
識破因由生滅法,
今乘貝葉①定中緣。一九九一年三月五日
① 貝葉:是取自一種叫貝葉棕,又名貝多羅樹(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冊,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眾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佛教信徒用於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是先采取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曬幹壓平,用墨線彈成行,再用鐵筆按行刻寫。爾後在滿字的貝葉上塗一次墨,用布抹擦,讓墨水汁殘留在刻痕內,形成清晰痕跡,再裝訂成冊保存。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腐爛。回眸
往事顛如夢,
常迷業障生。
了知皆幻影,
放下自清明。一九九一年三月十日讀經
危坐對軒簾,
手中貝葉翻。
香紛無妄跡,
禪定有真源。
龍毒娑婆地,
花粘塵世天。
尋幽通彼岸,
問道不需言。佛門人生
閑來移凳坐青山,
招鶴詢詢天上仙。
溪柳風垂青笛路,
夕陽未到不看蓮。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七日發願行善
空門亦在娑婆天,
憐憫心存萬井緣。
業障轉輪消盡數,
菩提悟在一刹間。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二日偶思
人生草上霜,
百遇空倉皇。
磚鏡豈留影,
熱沙難入腸。
西風催落葉,
桑海話淒涼。
唯有千秋月,
年年照短岡。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五日挑水
夕照紅山半,
水挑幾去還。
腳綿心慮絕,
便得六神安。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八日讀《六祖壇經》①感賦
祖師相授妙微法,
不立字文是佛家。
終日外尋多是妄,
心田得悟育蓮花。一九九一年夏日
① 《六祖壇經》:簡稱《壇經》。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思想結晶,是佛教的必讀典籍,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受戒
因緣妙法戒壇登,
業障懺誠身淨清。
披上三衣①心自在,
眾生為度願成僧。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九日
① 三衣:總稱為“袈裟”。包括安陀會(即五條衣)、鬱多羅僧(七條衣)、僧伽黎(即九條大衣)三種,稱為三衣。安陀會是五條布縫成的衷衣,鬱多羅是七條布縫成的上衣,僧伽黎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
登廬山①
拂曉上廬山,
攀援峭壁間。
茫茫微翠路,
渺渺一波連。
流水奏幽曲,
飛藤掛窈煙。
欲觀群石貌,
極目意當然。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三日
①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緊臨鄱陽湖和長江,廬山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山體麵積二百八十平方公裏,以雄、奇、險、秀聞名。一九八二年國務院批準廬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一九九六年冬聯合國批準廬山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參訪東林寺①
慕名參道至東林,
蓮社重光花木深。
道正德僧非借力,
虎溪三笑②地天聞。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① 東林寺:位於廬山西北麓,距離九江市十六公裏,始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是廬山曆史上最為悠久的寺院之一,由名僧慧遠大師主持興建,是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
② 虎溪三笑:相傳慧遠大師主持東林寺時,潛心佛學,曾立誌送客不過虎溪橋。可是有一次好友陶淵明、陸修靜來訪,三人談得投機,邊走邊談,不覺走過橋去,被“神虎”吼醒,相視大笑,留下了“虎溪三笑”文苑佳話。朝拜遠公①塔院
創社遠公弘淨土,
高風亮節至千秋。
今來塔院多朝拜,
一誦彌陀心去愁。一九九二年五月三十日
① 遠公:指慧遠大師(334—416),山西雁門(今山西寧武附近)人。俗姓賈,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陽西北)參見道安,聽講《放光般若》,豁然開悟後,以為佛教遠勝儒、道,遂從而出家。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結社,這一結社的目的就是專修“淨土”之法,以期死後往生“西方”。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同學聚餐
緣聚大齋堂,
笑聲十裏長。
福來修善果,
離後座仍香。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一日真諦
萬般神力皆兒戲,
唯有法王存正意。
凡眼紅塵如夢行,
出逃三界①為真諦。①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佛教對宇宙的整體看法。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身(物質)的眾生所住的世界;無色界,即連色身亦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參拜茗山上人①
過江入玉山,
誠意訪僧賢。
足未入禪院,
梵音繞耳邊。
樹雲古寺蔭,
飛鳥幽林喧。
大殿氣恢宏,
檀香繞佛顏。
叩門入丈室,
聆注妙言禪。
頓息諸煩惱,
身心樂逸閑。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日
① 茗山上人:(1914—2001),江蘇鹽城人。拜訪時,他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焦山定慧寺方丈。於二一年六月一日圓寂。緣
緣滅緣生間,
娑婆苦往還。
無根乘意馬,
有定斷心猿。雲龍山上放佛光
欲建梵宮開石壅,
摩崖古刻露真容。
訊聞四眾紛來拜,
佛出靈光雲現龍。一九九三年秋月病中吟
病苦人人知,
孽根藥怎醫?
心中存佛念,
此更勝靈芝。一九九三年冬山中小憩
漫步山林晚,
身閑意更閑。
放懷天地外,
心靜萬般禪。讀《八大人覺經》①
讀吟人覺經,
棒喝痛心中。
塵劫輪生死,
當時覺性靈。一九九四年春日
① 《八大人覺經》:是一部教導做菩薩所要修持的法門。是啟發人覺悟世間的一切,令人對於佛法能生起信心;並且指示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樣成就佛道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
興化寺晨眺
鬆柏蒼蔥野徑幽,
閑雲朵朵向風流。
鳥鳴澗竹翠微濕,
溪到斷橋回小舟。
一色湖天浮雁影,
十分春意鬧長丘。
娑婆入眼無添事,
心底梵鍾敲自由。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日清掃大佛殿
殿內除汙心淨清,
莊嚴相妙露瑩瑩。
抬頭仰望彌陀佛,
笑對慈顏我小僧。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二日閑吟
閑佇對修篁①,
孤鴻嶺外翔。
暮風聽徹角,
歸鶴斷殘陽。
煙繞柳溪路,
霞飛籬菊霜。
經行林下客,
貝葉手中香。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
① 修篁:修竹,長竹。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衝淡》:“猶之惠風,荏苒在衣。閱音修篁,美曰載歸。”明歸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築室成》詩:“北牑移修篁,南圃藝藥草。”彌陀聖誕開示
欲生西域亦非難,
先在佛門種福田。
福德善根皆具足,
彌陀接引上品蓮。一九九六年一月六日坐禪偶得
心內無弦聲自宏,
三千身遍處虛空。
千江有水印禪月,
萬裏無塵淨土中。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五日習靜
綿黛隱雲根,
結廬依竹林。
晚亭垂暮雨,
晴月起涼痕。
窗燭迎風客,
簾鬆掃夜昏。
階前猶濕影,
心靜自禪真。
悼念養熙老和尚圓寂
已盡塵緣歸樂邦,
天昏地暗倍悲傷。
一生護教豐功績,
喜舍慈悲菩薩腸。
建殿修堂興古刹,
彭城佛教盛名揚。
道心不滅聖胎結,
乘願再來化十方。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二日
佛七開示
娑婆塵世路,
眾苦浮生荼。
處處迷離境,
貪心入悶壺。
天涯無定舍,
方寸竟何圖。
君勸彌陀頌,
免得墮三途①。一九九六年十二月① 三途: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參訪日本比睿山延曆寺①
古寺坐山坳,
群峰四麵繚。
杉深微翠古,
枝綠鳥鳴霄。
鍾尾充幽耳,
眾生歸正朝。
東瀛宗各祖,
道德最澄②高。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① 比睿山延曆寺:起源於日本延曆年間(782—805),傳教大師最澄(767—822)建造的“一乘止觀院”,弘仁十四年(823年)改為“延曆寺”。現擁有三塔十六穀七十三院一百零九坊,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其他多個日本佛教宗派的開祖如法然、榮西、親鸞、道元、日蓮等日本佛教的高僧亦曾在此修行。
② 最澄:日本天台宗創始人。又稱睿山大師、根本大師、山家大師、澄上人等。俗姓三津首。十四歲出家,於南都東大寺受具足戒,入比睿山修習,作發願文。研習佛教各宗經論,尤重一乘思想。八四年入唐求法,八五年歸國,創日本天台宗,於高雄寺傳密法。倡“圓密一致”、“四宗(圓教、密教、禪、戒)合一”。逝後追諡傳教大師。著有《法華秀句》《守護國界論》《內證佛法血脈譜》等。參訪日本唐招提寺①
唐寺翠林深,
扶桑遺古痕。
木魚諷詠伴,
殿宇石崖陰。
萬物無常性,
祖庭卻至今。
法燈相續遠,
一片鑒真②心。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七日
① 唐招提寺: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位於奈良市,是一組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已被確定為日本國寶。
② 鑒真(688—763):唐代高僧。俗姓淳於,揚州人。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鑒真除弘揚戒律外,還將中國的建築、雕塑、醫藥等介紹到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無錫祥符禪寺靈山大佛開光
背倚靈山麵太湖,
扁舟煙雨說東吳。
開光紫氣入梵域,
萬井焚香拜佛屠。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問路
參道訪名山,
路迷鬆底閑。
遙詢亭畔客,
卻指白雲間。佛七詠
佛號聲聲片片心,
彌陀念念必聞真。
分明心句未能斷,
西域求生依世尊。一九九八年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感賦
佛教兩千年,
如今耀大千。
中華生瑞氣,
代代育僧賢。一九九八年五月興化寺大雄寶殿落成、
佛像開光暨方丈升座感賦秋風萬裏蔚藍天,
普照靈光石佛山。
大德十方彭府聚,
高香四眾笑言喧。
千年古刹金光燦,
百畝殿堂皆肅然。
鼓響鍾鳴三界震,
唄聲梵樂九天闌。
小僧慚愧登獅位,
猶有千斤已在肩。
發願重修古道場,
相傳薪火殫心燃。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小溪落花
花落豈悲傷!
潺潺自帶芳。
天涯既若比,
何處不家鄉。一九九九年三月五日
放鶴亭①
鶴去誰來掃翠煙,
晴蘭雨竹最悠然。
老鬆墨點千山綠,
古寺香寧百裏喧。
夕照浮雲唯窈窕,
冰盤野徑隻蜿蜒。
亭台立盡西風意,
方悟無言是妙禪。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四日① 放鶴亭:位於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山之巔,為彭城隱士張天驥於一七八年所建。蘇軾曾寫過一篇《放鶴亭記》,用如椽之筆描繪了動人的放鶴圖卷,使放鶴亭與雲龍山聞名於世。
獨思
秋籟入山空,
江燈墜晚濃。
憑欄唯遠目,
月照小樓風。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日
韋馱菩薩歸故裏①二首
一山川異域月同天,
秀敏先生遵父願。
千裏迢迢還韋馱,
日中佛教續緣善。二流落東瀛六十載,
今歸故裏護彭城。
廣招四眾虔誠叩,
菩薩韋馱威顯靈。二年四月十七日
① 韋馱菩薩歸故裏:二四年四月十七日,日本佛教信徒森秀敏先生來到徐州興化寺,將一件流落日本六十年的韋馱菩薩木雕像,交還給佛教界。一九四年,森秀敏先生的嶽父中島吉一隨侵華日軍來到徐州,駐紮在獅子山附近的竹林寺,遂將其掠走並供奉於日本的家中。中島吉一在臨終前再三囑咐女婿將這件珍貴文物歸還中國。森秀敏先生為完成嶽父的囑托,一九九八年曾專程來徐詢問有關事宜,得到徐州市佛教界的熱情接待及有關部門的重視。這件珍貴文物終於回到故鄉徐州。與方君①夜宿普化寺②
雲煙小徑深,
夜幕入梵門。
晚月墜星冷,
清風洗客塵。
徘徊經講處,
斷續流泉聞。
與友談禪道,
懷真欲證人。二年七月九日
① 方君:方彭,徐州市規劃局局長。
② 普化寺:位於五台山懷鎮南裏許的東山腳下。是五台山建造較晚的一座寺廟,初名帝釋宮。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這裏建有一座玉皇閣,裏麵供著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廟之稱。現在建築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詠壺口瀑布①
九重銀帶醉仙峰,
壺口遙遙震耳聾。
怒浪三千推石進,
雲煙萬丈直騰空。
驚猿夜半嘯明月,
寒鶴霧腰招古鬆。
合是天人搖雪氅,
娑婆頓現一蒼龍。二年七月十二日
① 壺口瀑布:是黃河流域的一大奇觀,我國第二大瀑布,位於山西省吉縣城西南二十五公裏。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岩上衝刷成一巨溝,寬達三十米,深約五十米,滾滾黃河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裏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晉中平遙古城①
名鎮平遙臥晉中,
神龜獨占古牆雄。
千年文聖經營地,
十萬人家朝暮風。
多少金腰騎鶴②客,
隻餘銀號③憶昌隆。
而今方外閑雲重,
微鼓長聞坐夕翁。二年七月十二日
①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一九八六年平遙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② 金腰騎鶴:即腰金騎鶴,裝著很多錢,騎著鶴四處遨遊。比喻錢財極多,又想成為神仙。《殷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誌,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指願望、誌向不切實際,或指得意之極。
③ 銀號:即“日升昌”號,中國票號第一家,有“彙通天下”之說。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龍泉寺①大殿上梁慶典
揚子江邊般若樹,
桃風漫爛洗浮屠。
生輝寶刹西方殿,
香雨蓮花托佛珠。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① 桃花山龍泉寺:桃花山自然風景區位於石首市城區以東二十六公裏,處於長江三峽、荊州古城、嶽陽樓、武陵源等著名景區的中心部位,是洞庭湖平原與江漢平原交彙處唯一山脈。主要景觀有:付家竹園、仙人洞、紅軍樹烈士陵園、龍泉寺、埡口水庫等。二一年四月三十日,龍泉寺住持天明法師邀我前來主持大殿上梁法會。參訪中台禪寺①
山階從地繞,
突兀鶴樓連。
上有蓮花塔,
金光照宇寰。
幽堂詠貝葉,
鮮果供尊前。
太息中台寺,
恢宏容大千。二一年九月一日
① 中台禪寺:位於南投縣埔裏鎮,屬於佛教禪宗道場。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是台灣佛教名刹。中台禪寺塔寺合一,由開山方丈惟覺老和尚率眾僧侶曆時三年規劃、七年建設,於二一年九月一日落成,可同時容納二千名僧尼和一千名居士在此居住修行。中台禪寺在建築設計上運用現代科技,以佛法理念為根本,融合藝術、文化和其他宗教建築藝術,呈現出新時代宗教建築特質。靜居
幽境何難覓?
清心自忘機。
娑婆有妙處,
不必借天梯。無題
昨因今果弄人間,
黃卷青燈論佛前。
哪是明君身隱處,
應求心底育真蓮。觀海上桂林
一客人乘竹下龍灣①,
水下桂林出眼前。
左右風光無限好,
風塵淘盡樂無邊。二青山如水水如天,
山在水中水育山。
山裏碧波沉玉鏡,
船移畫裏我如仙。二二年四月十八日於越南
① 下龍灣:位於越南河內東麵約一百多公裏的鴻基市以南的海麵上,散布著三千多個大小島嶼,猶如海底群山,被譽為“海上桂林”。島嶼奇形怪狀,千姿百態,或有溶洞和暗溪,泛舟其間有幽徑探勝之情趣。拜齋島是著名的避暑島。傳說是一千九百多條神龍從天降入東海形成的壯觀景色,故稱為下龍灣。下龍灣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八大自然奇觀之一,也是世界四十九大自然遺產之一。遊吳哥窟①
高棉久仰有奇葩,
梵窟吳哥世最誇。
青石直鋪三十裏,
遙遙高塔呈蓮花。
壯觀雕塑堪稱絕,
一路天梯②接海涯。
千載悠悠如逝水,
依然萬佛迎朝霞。二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①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省省會暹粒附近,始建於八二年,在這方圓四十五平方公裏的叢林中,靜靜地躺著六百餘座石砌建築,大都是佛教、印度教廟宇和宮殿。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跡”。
② 天梯:塔下台階以石頭堆砌而成,其陡峭幾乎與地麵垂直,而每一級階麵又十分狹窄,不足二十厘米,故稱天梯。遊吳哥城①
塔多五十四,
共繞巴戎寺。
高佛四方尊,
吳哥傳古意。
壯觀氣勢宏,
浮塑尤精細。
震撼動人心,
輝煌思昨世。
王孫去去匆,
空剩滄桑地。
歎息拂斑牆,
紅塵誰苦濟?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① 吳哥城:位於柬埔寨暹粒,占地十平方公裏,是高棉帝國最後一座都城,始建於九世紀,耶利亞拔摩七世進行了擴建,它的中央聖殿即巴揚廟有五十四座大小寶塔,中間一座巨大的寶塔高約四十三米,直徑二十五米,每座塔的頂部都雕有象征國王的四麵佛,各自麵向四方,並呈現出高棉式微笑,它象征著王權至上和佛教神聖。夜訪友不遇
黛柳風簷催寶蟾,
朋樓忽憶繞茶煙。
披星乘興①拾幽徑,
提燭坐涼搖小紈。
依約玉階留夢影,
朦朧雪戶弄橋前。
分明籬鎖無杯渡,
不避荒雞題鳳②還。① 乘興:出自《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雪夜訪友人戴安道,到了門前卻又返了回來,說“乘興而行,興盡而返”,後來用為成語,表示隨興致行事。後又轉化為“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抱著希望而來,卻失望而歸。
② 題鳳: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裏命駕。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康兄)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後因以“題鳳”為訪友的典故。用齋
檀越①開福田,
供養三時餐。
齋用了心願,
常存修五觀②。
為僧當猛進,
普度俗塵間。
修道若含偽,
孽生還不完。① 檀越:稱為施主,即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的信眾。
② 五觀:既是出家人對吃食物時應存的五種態度,可以豁然自在。這五種態度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視良藥,為療形枯;為成佛道,應受此食。端坐偶得
蓮香滿暮底,
心裏萬緣空。
端坐禪床上,
簾波對晚風。遊泉山森林公園
滿園奇草滿園幽,
十裏東君十裏遊。
心底風光何若此,
人生難得是無求。抗擊“非典”
“非典”襲來人盡惶,
僧家合力覓良方。
淨心口念藥師佛,
祈願眾生得健康。二三年四月赴宴
朋邀共赴宴,
葷素自分筵。
魚酒人趨騖,
青蔬僧對盤。
心清如止水,
塵鬧若流煙。
隻惜修來福,
誠懷勝大餐。出家感賦
為求何事入空門,
黃卷青燈獨守貧。
隻懼毒龍六道繞,
故降妄性出沉淪。放生有感
四時萬物皆天成,
因果循環法自明。
放生護理俱真切,
自在和諧其樂融。述僧修行
出家著佛衣,
發願了塵事。
誰問道心修,
沙門唯自旨。獨坐怡然亭
經步怡亭①夕,
心中獨自空。
坐觀虹彩起,
七色映雲龍。① 怡亭:即怡然亭,位於徐州市雲龍山第二節山上。春夜
香盡金爐功未圓,
清風夜月落床前。
寂園軒竹撫簾入,
衲僧正是好參禪。學書感賦
學書漫漫十餘年,
晉帖魏碑皆涉全。
辛苦筆耕多揣度,
書學源自腑中泉。偶思
家園何處是,
六道逐人迷。
今性沙門遁,
精修常脫離。觀太湖日出
軒窗遠眺太湖水,
浩蕩波光清氣吹。
老衲年來遊故地,
海鷗又見日邊飛。佛教音樂團演出
浮屠傳婉音,
禪樂出僧林。
壇設梵家場,
梁溪萬井春。
口香靈妙語,
煙嫋古經痕。
千裏悠揚渡,
迷津獲法恩。二三年六月十二日
秋雨金山塔
鬱青半濕金山塔,
寒鳥黑柯寂水亭。
駐足流波楓夢落,
棲霜煙畔短帆零。
微鍾別隱龍腰靜,
秋籟無喧禪火凝。
回首昏天絕雁影,
江湖相忘①不言情。二三年八月十日
① 江湖相忘: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張山人故居吟
一庭空如夢煙,
籬畔尚遺蘭。
不見花飄水,
流芳已出山。二養鶴臥雲煙,
樹鬆招夕蟬。
無琴彈舊曲,
風韻已成篇。三鬆穀漫仙煙,
疏庭臥鶴閑。
無人曾到此,
明月又臨軒。二三年九月十五日夜中偶成
倦鳥宿幽林,
軒窗染月痕。
清風送客到,
隻帶敬禪心。浮雲
從來聚散兩悠悠,
野鶴浮鬆各自留。
雨雪一朝紛攘攘,
還需晴日判因由。興化寺雪景
梵宇放瓊晶,
蓮台開蕊瑩。
凍雲千裏矮,
禪竹百枝青。
僧舍傳音妙,
檀煙過眼輕。
祥風萬井醉,
古寺一梅晴。二四年一月螢蟲
壺風流月總天涯,
飛火霜叢自在家。
肯得波簾成一顧,
窗前對燭戲明紗。靜坐閑吟
敬佛虔心燃炷香,
衣巾齊整坐禪床。
欲除妄念歸清境,
覓覓尋尋求妙方。
抱樸守心成定慧,
菩提煩惱雙雙亡。
一輪明月照千載,
三界虛空現法王。詠洞天竹
洞天一片竹,
綠樹上空浮。
來往行人少,
鳥兒常出無。泰山廟會
泰山人似潮,
爐紫香九霄。
春暮轉腰綠,
煙亭向柳嬌。
欲登拜佛祖,
乞者滿雲椒。
喚眾置薄禮,
布施當覲朝。二四年五月軒窗秋思
疊青曲黛入軒窗,
昏暮煙波墜月黃。
秋遠誰憐飛夜鳥,
禪門不閉宿寒堂。偶吟
今晨窗外雨,
洗盡世間塵。
清氣入簾內,
吹開淨土心。寺苑山梅
一苑山梅褪紫痕,
青籬三徑盡歸春。
花風不恨催婪尾,
已鬧枝頭金穀魂。上早殿
青山猶掛滿崖星,
寺院已聞打板聲。
來去一年若一日,
早堂怎會待天明。
漱泉沐手持經卷,
隻等小徒迎老僧。
兩序眾生整肅立,
楞嚴①齊頌曉禪興。① 楞嚴:在這裏指《楞嚴咒》,是僧人上早課時的必誦咒語,《楞嚴咒》是《楞嚴經》中一個主要神咒。《楞嚴經》是簡稱,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二十個字。下鄉見農民在路上曬麥
夏收鋪滿路,
來往車行阻。
誰怨心中言,
不知農者苦。十裏香樹遭伐有感
窗外一棵十裏香,
秋冬春夏散芬芳。
一朝伐木空留恨,
塵世方知無久常。二四年五月十三日戲馬台①歎項羽
拔山仗劍勢催龍,
子弟八千隨雪驄。
九裏鄉音風散霧,
一波烏水鬼封雄。
而今春色登台綠,
遊客悲容落夕紅。
隻歎將軍仍戲馬,
青魂何日過江東!① 戲馬台:位於徐州市中心區戶部山崗上,是曆史文化名城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二六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於城南的南山上,構築叢台,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故名。參加茗山法師①紀念堂落成
江裏起焦山,
青鬆繞佛園。
乘舟拜大德,
人海踵連肩。
高潔留生譽,
慈歸度有緣。
護持成偉績,
萬古美名傳。二四年六月十日
① 茗山法師(1914—2001):俗姓錢,名延齡,江蘇省鹽城縣人,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及焦山定慧寺、南京棲霞寺、無錫祥符寺、句容寶華山隆昌寺住持等職。紀念隆啟法師①圓寂二周年
慈懷猶自種心田,
寂塔鶴來啼古禪。
高德巍崖鐫大士,
彭城功在結梵緣。
春秋幾度憑經卷,
砥柱中流正法傳。
圓滿今生浮海去,
清名如雨灑人間。① 隆啟法師(1924—2002):江蘇徐州人,俗姓徐,名誌新,曾任徐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徐州市大士岩寺住持等職。浮萍
水絮無根來去中,
欲眠雲影怕西風。
何時悟盡娑婆意,
親繞蓮花對夕紅。晚狂風暴雨有感
颶風夜過雲龍山,
雷電輕狂雨攫川。
鳥雀不知何處躲,
瘋奔梵殿討哀憐。
任他窗外翻翻覆,
菩薩懷中暖暖眠。
鍾鼓聲洪仍不起,
因聽老衲坐談禪。二四年七月五日別友歸
古道衰芳咽笛輕,
灞橋斷柳向風平。
躊躇雁隊衡陽路,
叮囑離心揮手情。
接夢千帆唯冷落,
入禪三宿①剩銷凝。
天涯此去應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