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桃源地,
難逢種柳仙。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九日田翁
麥晴碧浪隱田翁,
輕理蝶雲摶綠絨。
溪靜唯聞化渴鳥,
坡空不見牧牛童。
霜根無慮潘郎鬢①,
樹底隻求桓柳風。
耕罷應觀籬畔菊,
早收夕照幾枝紅。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九日
① 潘郎鬢:謂中年鬢發初白。潘郎指晉潘嶽。嶽少時美容止,故稱。南朝陳徐陵《洛陽道》詩之一:“潘郎車欲滿﹐無奈擲花何。”宋史達祖《夜行船》詞:“白發潘郎寬沈帶,怕看山,憶他眉黛。”明葉憲祖《夭桃紈扇》第一折:“河陽城裏鬥豐神﹐好映潘郎彩色新。”寧太一《秋興四疊韻》之二:“潘郎老去情絲減﹐誰與重栽一縣花?”後亦以代指貌美的情郎。鬢,指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遊皇藏峪①
秋徑滿蒼蔥,
排桑一路風。
星移枯舊影,
鬥轉隱金龍。
音韻知天奏,
時來出傑雄。
遊心方落暮,
穹畔散霞紅。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九日
① 皇藏峪:位於蕭縣東南二十餘公裏的龍崗山中,最高峰海拔三百七十四米,一般為一百至三百米,相對高度二十至三十米,山頂平緩,山坡較陡。皇藏峪原名黃桑峪,因峪內長滿黃桑樹而得名。漢高祖劉邦稱帝前曾因避秦兵追捕而藏身於此,故改名皇藏峪。皇藏洞①
高祖藏身處,
九天飛石來。
吉燈驅劫難,
龍出漢家開。
累累汗青葉,
幽幽故國台。
大風四百載,
此洞滿蒼苔。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九日
① 皇藏洞:位於瑞雲寺西南百多米,峭壁中有一天然石洞,洞深十米,盡是天然而成。此洞位置險峻,背靠大頂岩,北望閻王鼻,左有平頂山,右有鑽天峪。洞口一巨石突立,正遮住洞口,石壁上刻有“洞天飛來”四字。相傳當年劉邦藏匿於此洞,故後稱“皇藏洞”。題瑞雲寺①
林深山石奇,
雲霧鎖禪寺。
前帝曾藏身,
人間真福地。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九日
① 瑞雲寺:據《江南通誌》記載,寺院始建於晉,重建於唐,原名黃桑寺,後隨山改名為皇藏寺。傳說當年劉邦藏身此山,呂後尋夫,遠望山中一洞口白雲繚繞,前往很快找到了劉邦。《史記·高祖本紀》載:“呂後曰‘季所居上常有氣雲,故從往常得季’。”根據這一傳說,宋端拱年間改寺名為瑞雲寺。
悼真慈長老圓寂一周年
應跡金陵德望重,
法弘護教慈悲行。
歸西舍報登上品,
乘願再來緣有情。中國佛學院新校舍奠基感賦
凍雲裂尾漏風痕,
趙日遮冬獻早春。
為植菩提親鏟土,
心期果結度紅塵。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國佛學院成立五十周年
華辰五十年,
龍象滿人間。
僧眾燕京聚,
風中盡笑顏。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贈李來法居士
佛心常在廣行善,
信念不移為上緣。
念誦虔誠當猛進,
了無牽掛去西天。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霧中行
沉霧大千濃,
人催仙夢空。
但聞車馬響,
睜眼不知東。
塵世浮生苦,
如關雲霧中。
不迷自性者,
法具覺輕鬆。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晚望
西眺隔軒窗,
紅林對夕陽。
巍亭猶帽雪,
翠柏已流芳。
雲少風催凍,
袍輕僧覺涼。
品茗獨坐晚,
心靜萬愁亡。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參訪高旻寺①
禪宗古道場,
聲譽大千揚。
殿宇樓台列,
塔風揮四方。
鯉魚頻躍水,
花木盡流芳。
丈室逢高德②,
清香座滿堂。二〇〇七年三月二日
① 高旻寺:創建於隋代,位於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河交彙處的三汊河口,是馳名中外的清代揚州八大名刹之一。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
② 高德:指德林大和尚,現任中國佛教協會谘議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高旻寺退居和尚。元宵節
彩燈豔萬井,
明月照僧家。
自古元宵節,
團圓看信花。二〇〇七年三月四日雲龍早春
寒風弱柳弄絲晴,
忽見籬梅抱蕊瑩。
鬆翠九峰猶未展,
湖昏半水尚浮冰。
薄棲山雀呼枝暖,
久候老僧迎燕情。
揮手離亭遊子意,
晨鍾過後看帆征。二〇〇七年三月六日白玉蘭樹
清味沁心門,
尋芳了此因。
抬頭觀玉樹,
花綻一天春。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參訪兜率寺①
千峰繞古寺,
清淨不沾塵。
鳥語透禪意,
微風鳴竹林。
晴明澹彩落,
佛樂耳邊聞。
萬象了凡慮,
西方不必尋。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① 兜率寺:坐落在南京獅子嶺,在西華峰與蓮花峰之間,山上有五座山峰形如一尊臥地雄獅。傳說乃當年地藏王菩薩行到此地,在西華峰坐了一夜,後山石頭忽然拔地而起,狀如獅子,獅子嶺因而得名。該寺創建於清順治年間,1982年,圓霖法師繼任住持,複興古刹。夜宿棲霞寺偶思
端坐客房中,
禪清耳目聰。
無言無妄念,
窗下月霜濃。
世事東流水,
利名煙外風。
緇衣①居靜室,
了卻塵間榮。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① 緇衣:在佛教傳入之初,僧人的常服與俗人一樣,隻是在顏色上有所分別,所以沙門有“緇衣”的稱呼。意思是出家修道者。清明
已是東風第幾枝,
躊躇燕子剪春池。
隻思折柳人間意,
魂斷清明雨落時。二〇〇七年四月五日
龍泉寺①
青山環古寺,
空穀韻祥雲。
百鳥戀風景,
流泉洗客塵。
招提千載靜,
幽院百花深。
故友尋佳處,
停錫續果因。二〇〇七年五月二日
① 龍泉寺: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遊古隆中①
深林古道通,
夏穀最幽蔥。
問客來何願,
尋詢賢者蹤。
隆中藏寶地,
昔日臥蒼龍。
三顧傳千載,
蜀疆成萬功。
六征生恨意,
一去化煙風。
留得清閑話,
夕陽彈指翁。二〇〇七年五月二日
① 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裏,總麵積五平方公裏。為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隱居的地方,劉備曾三顧茅廬於此,因此成為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相聚茱萸寺
夾階多虎石,
裹道翠鬆林。
遙指茱萸寺,
空川繞怒雲。
相逢萬裏客,
梵說十方因。
信眾修禪性,
道心成永存。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興化寺詠竹
玉韻仙斑隱綠窗,
黃壚碎夢①正淒涼。
一時便得伶倫②采,
魂到柯亭③啼鳳霜。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日
① 黃壚: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載:“﹝王浚衝﹞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皆是竹林七賢之一)共酣飲於此壚……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絏。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② 伶倫: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音樂人物,亦作泠倫。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樂官,是發明律呂據以製樂的始祖。
③ 柯亭:古地名。又名高遷亭。在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以產良竹著名。晉伏滔《〈長笛賦〉序》:“初,邕(蔡邕)避難江南,宿於柯亭。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奇聲獨絶。曆代傳之,以至於今。”獨坐
獨坐小庭中,
倏然一陣風。
無聲花滿地,
誰在笑浮生。二〇〇七年七月二日夏蟬
無限煎沙勢蘊隆,
遊魂癡切徹浮宮。
短風葉底難留住,
空剩殷勤半蔽空。題泰山①
五嶽獨尊天下聞,
碧霞元太坐祥雲。
世人至此多誠拜,
一念善心超劫塵。二〇〇七年七月十日
① 泰山:位於中國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這裏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故鄉。泰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氣勢雄偉磅礴,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常州①天寧寶塔觀感
巍峨寶塔立龍城,
千載劫灰入眼明。
客子慕名朝古跡,
鶴仙宿晚向秋亭。
菊煙不散白雲意,
田戶隻收林下情。
無緒登臨絕世遠,
三分淡月剩銷凝。
① 常州,別稱“龍城”。常州古城因城垣形狀而有“地有龍形,故曰龍城”之說,並因傳說中有六龍降於此,常州百姓每逢端午建造六色龍船,在白雲溪競渡,形成“六龍競渡白雲溪”的傳統民俗,常州也被稱為六龍城、龍城。天寧寶塔①開光
僧眾聚龍城,
梵音祈太平。
增輝歌盛世,
大願度蒼生。二〇〇七年七月三十日
① 天寧寶塔:坐落在享有“東南第一叢林”美譽的常州天寧禪寺南北中軸線北端,前俯京杭大運河,後倚常州第一大公園紅梅公園;總建築麵積二點七萬平方米,寶塔十三層,總高一百五十三點七九米,塔體淨高一百零八米,塔高為世界佛塔之最。夜宿養怡山莊①偶成
幽夜山莊無睡意,
林中仙佛結心緣。
當空明月紅塵遠,
一水一亭皆妙禪。二〇〇七年八月十八日
① 養怡山莊:位於北京市昌平區長陵鎮下口村,是國家宗教事務局培訓中心。二〇〇七年八月十二日至二十一日餘在此參加全國漢傳佛教和道教中青年骨幹人士培訓班。大佛重新貼金①
石佛今朝重上金,
飛龍祥繞現真身。
光輝昔日彭城耀,
丕振宗風度苦人。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六日
① 大佛重新貼金:大佛是北魏時期依山岩巨石雕刻而成的半胸佛像,高三丈二尺,曆史上曾多次修複,直至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知州王黽承為石佛續鑿兩臂及胸部,成為一尊完整的坐像。佛身是由大小條石砌築、壘成,胸、肩及下體多處雕有遊龍以及祥雲彩繪圖案。然而由於曆代自然和人為的災害,給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帶來嚴重的損失。文革期間,大佛頭的臉部、唇部、耳部遭到部分破壞。一九七四年,石佛由當時接管大佛的相關部門用石膏進行了修複。三十多年以來,由於雨水滲漏、風化及工藝方麵的原因,大石佛原維修部分多處開裂,金箔脫落。二〇〇七年九月六日,我寺對大石佛重新貼金,將一九七四年修複時塗抹在佛身表層的膩子鏟掉,恢複清代佛像的麵貌,大佛顯得更加莊嚴肅穆。山中秋雨
雲馬峰濤無限沉,
西風已比黛眉深。
崖鬆招得一時雨,
倚佇山亭觀瘦痕。二〇〇七年九月三日望雲龍湖
閑佇西峰口,
雲湖夕色濃,
草禽呼畔柳,
煙鶴臥西風。
初月騎霞尾,
飛波弄晚紅。
問心有靜處,
蘭若傳微鍾。二〇〇七年九月五日贈徐君①
心清雲現月,
意定水無痕。
徐子才思溢,
妙言生佛根。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① 徐君:徐崇先,徐州市人大副主任、徐州市總工會主席,江蘇省詩詞協會副會長、徐州市詩詞協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秋禪吟
煙霜又似去年時,
空壁寒啼落鵲枝。
桂闕有鍾敲夜岸,
杯舟已到蓮花堤。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國佛教名山首聚狼山①
秋逢萬裏無雲天,
首聚高僧琅紫山。
大德雲集詮妙法,
梵音嫋嫋法無邊。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① 狼山:位於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南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觀賞棲霞山①紅葉有感
紅葉攝名寺,
方知是晚秋。
遊人熙攘攘,
林下靜悠悠。
展轉微風起,
飄零樹底稠。
長思桓柳歎,
逝者如川流。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①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二十二公裏,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二百八十六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訪息心寺①
射陽河畔古庵隆,
萬佛皆呈寶塔中。
定石浸透幽穀露,
稀鬆銷盡檀香風。
溪長殘木接新夢,
樓靜梵鍾息毒龍②。
正法久傳唯悟性,
聖心在此現虛空。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① 息心寺:位於射陽縣射陽河風景區內,原名息心庵。興建於清末民初,占地麵積十多畝。一九二九年由江易園、九蓋庵等人,禮請淨土十三祖印光大師來射陽,並親題名“息心寺”。文革期間遭到破壞。一九九三年複建。
② 樓靜梵鍾息毒龍:相傳明萬曆年間,鹽城的古龍祠裏,方丈講經非常好,每次開講總是聽者上千。其中有位白胡須老頭每講必到,後來知道它是一條獨角蛟龍。方丈口誦“揭諦咒”,請來“揭諦神”降伏,獨角龍後來逃到大海裏。入海後,其害民之心不死,經常化作無以數計的害蟲毀糧殘棉,八方民眾叫苦連天。為了防止獨角龍再次順河西上,坑害百姓,老方丈在現合德鎮東約三點五公裏小洋河入射陽河口處建了一座“鎮龍廟”。此句意為當今社會和諧,國運昌隆,沒有興風作浪、危害人間的蛟龍了。訪重元寺①
雲煙施法朦朧雨,
梵刹影浮水碧聚。
大士現身樓閣中,
塵心滌盡入禪趣。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① 重元寺:位於蘇州工業園區蓮花湖中,首建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距今一千五百餘年。重建後的重元寺,以其水上觀音院室內高達三十三米的觀音聖像成為一大特色,體現了重元寺蓮花佛國、觀音道場的獨特風貌。歸還戒缽①
供尊戒缽代相繼,
今日虔誠奉送還。
古刹雲龍開大戒,
餘輝遠映盛名傳。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① 歸還戒缽: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上午,安徽省蕭縣趙莊鎮高楊莊行政村賈莊賈敬龍信士來興化寺拜訪,並拿來其祖父遺留下的一戒缽虔誠地奉送興化寺,戒缽上麵刻有“雲龍山興化禪寺戒缽”九個字。特以記之。佛七感賦
拋卻俗塵念佛陀,
精純精進不蹉跎。
心空念到無情境,
了證娑婆即佛國。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題《近代高僧大德事跡見聞錄》
人世弘禪法,
歸西覲世尊。
流芳揚至善,
萬古度凡塵。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日興化寺黃楊樹
悠悠三百年,
靜靜立禪院。
不為利名忙,
無心觀世換。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明祭祖
尋根問祖塔靈前,
生死相離多少年。
沐手焚香何若此,
繼承祖製化周天。二〇〇八年四月四日夜讀
青燈經卷伴,
二十苦修年。
嚴戒終無悔,
明心一瞬間。二〇〇八年四月九日一悟
焚香佛案念彌陀,
精進修持為伏魔。
欲問西方何處是,
心中淨土越娑婆。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二日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抗震救災感賦
家園頃刻化塵煙,
華夏悲聲震九天。
眾誌成城具願力,
觀音身現汶川邊。二〇〇八年五月十四日國降半旗向地震遇難者致哀感賦
警鳴汽笛長嘶恨,
四海五湖共慟沉。
半降國旗哀難眾,
國殤鑄就中華魂。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九日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罹難同胞二首
一心香瓣瓣佛燈前,
唯願同胞渡險關。
經誦悲聲頻下淚,
寸心一念汶川連。二一瞬繁城變塚荒,
奈何生命是無常。
慟悲佛子真經誦,
祈願亡靈入樂邦。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日汶川地震感賦
汶川降震災,
大地盡塵埃。
千裏橫霜骨,
九州共慟哀。
倒懸眾誌解,
山路雄兵開。
華夏同心力,
家園重建來。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聖輝法師①續任麓山寺②方丈
湖湘首刹德僧繼,
慧日高升法座登。
放大光明說妙諦,
群機化攝利迷情。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① 聖輝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長沙市嶽麓山寺方丈。
② 麓山寺:坐落在長沙市嶽麓山的古樹叢中,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始建於西晉泰始四年(二六八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為麓山寺。詠大石佛①
北朝梵雨落雲山,
常坐千年不倒單。
慈眼紅塵別萬象,
杯舟不指娑婆天。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① 大石佛:興化寺大佛殿內供奉的大石佛,高十一點五二米,該石佛雕鑿於四五一年,曆史悠久,聞名海內外。
大石佛是徐州乃至全國室內最大的半胸佛雕,與大同的雲岡石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屬於同一時期的藝術傑作。在古代,雲龍山曾名為石佛山,就是因為此佛像而得名。這尊佛像現在高為十一點五二米,嘴口微笑,雙耳巨大,均達一人多高,神態靜安祥善,透著佛門莊嚴,雙手施相疊禪定印,坐姿為結跏趺坐即降魔坐。據考證,開鑿年代的下限定在四八六年,是因為在徐州雲龍山大石佛兩側有佛造像的年號題字,計有:魏太和十年七月造像(四八六年七月);唐開元二十二年五月造像(七三四年五月);唐乾元三年四月造像(七六〇年四月);唐元和十五年造像(八二〇年);宋政和七年造像(一一一七年)。這些年號題字都是當時開鑿時留下的。大石佛應該是開鑿於孝文帝太和九年,即獻文帝的兒子武宣王勰被徒封為彭城王的那一年,即四八五年,且主事者就是彭城王勰。兩岸佛教慈善論壇①即興一首
釋迦佛子聚高堂,
慈善論壇散座香。
法乳相連道義一,
宗風丕振法弘揚。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二日
① 兩岸佛教慈善論壇: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二日,台灣“中國佛教會”組織的兩岸佛教慈善論壇暨教團、教理、教史學術研討會在台灣台北市圓山大飯店十樓國際會議廳召開,餘有幸參加並發表論文,現場即興一首。
陽明山①賞月
夏風消暑氣,
約月陽明山。
足踏星辰點,
耳聽天外仙。
藏煙深木淺,
坐夜忙心閑。
茗品多同道,
原來一味禪。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二日
① 陽明山:位於台北市區的正北方,紗帽山後側,七星山以南,海拔四百四十三米。以天然的溪穀、溫泉、瀑布和森林公園著稱,是台灣四大公園之一,也是台灣最具自然風味的公園。參訪台灣法鼓山①
參訪鼓山道,
觀音慈海通。
兩溪梵樂奏,
修眾入清空。
選佛論心悟,
高僧悉淨聰。
毗尼嚴受戒,
獨樹禪宗風。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四日
① 法鼓山:位於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由聖嚴法師所領導建立,是一個研習佛法的好地方。聖嚴法師每年更招募了許多社會人士來推展教育,並且投入慈善方麵的工作,每年舉辦許多佛法演說和活動。夜宿台北圓山大飯店①偶感
月光映眼前,
和暢通心間。
微妙獨思法,
何時一夢圓。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五日
① 圓山大飯店:位於台灣台北市的劍潭山上,成立於二戰後,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大型國際性飯店。目前中國式風格的飯店建築於一九七三年落成,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之一。
遊台灣故宮雜感
故宮①藏寶豐,
觀客唏噓中。
經曆多蹊轉,
缺殘見勢窮。
長悲人世幻,
悠忽百年空。
物欲追求盡,
鏡觀已老翁。
性迷當早悟,
佛海起慈風。
跳出輪回外,
道心亦自通。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五日
① 故宮:指台灣故宮博物院,位於外雙溪,占地二十畝,啟建於一九六二年,於一九六五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落成;整座建築仿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國宮廷式設計,外觀雄偉壯麗,背負青山,是中國收藏文物藝術菁華所在。題台灣屏東縣安巒山莊①
高房歐式建,
滿地草芒芒。
四下檳榔樹,
通天一徑長。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五日
① 安巒山莊: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檳榔樹環抱四周,園區內盡是樹形優美的百年老茄冬樹,成為群鳥聚集之地,園區百花開,四時飄送著淡淡的花香,寧靜優美沉靜的氣息一如禪寺。
贈台灣見引法師①
見道明心性,
引人覺悟空。
高山法雨流,
師智化屏東。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六日
① 見引法師:台灣省佛教會副理事長、屏東縣佛教會理事長、屏東縣誌成佛寺住持、中台山惟覺長老門下的弟子。讚台灣淨良長老①
淨心光慧照,
良善道弘標。
緣法四洲施,
德師境界高。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六日
① 淨良長老: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閑吟
閑步拾秋煙,
蟲鳴十裏延。
山岩臥夕暖,
上有白雲眠。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贈桑君①
桑君氣韻不沾塵,
興國衛家誌向純。
博學醫高馳美譽,
千秋業績惠仁人。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① 桑國衛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研究員、中國藥學會理事長。書法筆會遇雨
雅晨香墨永和遊,
雲外龍蛇釀雨愁。
風柳蘭亭杯送渡,
低鍾梵鼓晴升樓。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七日與桑國衛先生再遇於漢文化景區
盛夏又逢君,
道同緣法親。
堂中歡笑語,
相坐續前因。
知己難相遇,
天涯誰比鄰。
別時執手約,
互望印禪心。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散步陽澄湖畔
碧波萬頃陽澄水,
岸上閑來獨自遊。
幾點飛鷗留碧影,
千枝煙柳蕩沙洲。
平眸不見浮雲路,
臨足有心芳草丘。
眼裏有詩尋好句,
不知日已到西頭。二〇〇八年七月三十日登蟠桃山
盛夏取蟠桃,
訪尋古寺遙。
荒山披野棘,
重建待今朝。二〇〇八年八月五日與心澄大和尚①一同散步
琵琶街上僧人行,
古木參天撐暮屏。
拍掌聲聲方展轉,
又聞知了②誦禪經。二〇〇八年八月五日
① 心澄大和尚: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鎮江市佛教協會會長、金山江天禪寺方丈。
② 知了:蟬,是一種昆蟲,因其叫的聲音像“知了”而得名。蟬是一種同翅目昆蟲,我國就有一百二十種。一到夏天來臨,它就會站在樹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個沒完,聲音傳出很遠,也是因為它的叫聲,而稱它為知了。蟬的種類較多,雄蟬的腹部有一個發聲器,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響亮的聲音;雌蟬雖然在腹部也有發聲器,但不能發出聲音。北京奧運火炬傳遞
聖火熊熊訴眾聲,
彩雲朵朵漫天屏。
祥龍文錦出華表,
聖火吉星點玉京。
寥廓九州百載夢,
繁昌萬裏一腔情。
今朝聚首誰同賀,
皓月飛懸歌舞明。二〇〇八年八月六日寄居靈穀寺
禪房茶果飄香痕,
靈穀主人一片心。
隻怕老僧福德淺,
令徒供眾結緣因。二〇〇八年八月六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感賦
瓊花爛漫放神京,
七彩鳥巢聚世英。
今日且圓百載夢,
明朝鐵步從頭征。二〇〇八年八月八日安禪
牽掛娑婆路,
問心無可安。
憐悲付苦眾,
香雨化時艱。
唯望人間樂,
老僧自入禪。
從容三界外,
月在長空圓。二〇〇八年八月三十一日中秋賞月
朗月映天心,
金秋古刹深。
談經興善業,
論道結真人。
清爽鬆間影,
檀香崖上痕。
嬋娟千裏路,
對此付長吟。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四日與徐崇先先生中秋賞月
心性本真潔,
無私潤佛家。
因緣重喜聚,
同道論天涯。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四日聞思寺①佛像開光
清秋送爽風,
佛日遍寰中。
貝葉連生眾,
聞思香落濃。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八日
① 聞思寺:位於淮安河下古鎮古運河畔,始於唐末,成於宋初,到清康熙年間已是氣勢恢宏,香客如雲。康熙南巡,途經河下,參拜此寺,欽賜寺名為聞思寺,曾盛極一時。慈雲寺首期改建工程奠基
祥雲會聚放毫光,
宛轉禪音徹十方。
繪就藍圖付盛世,
道心唯將法弘揚。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九日神七飛天二首
一三千世界本圓成,
“七號”飛天不必驚。
印證釋迦昔日語,
太空入住最高層。二神舟入昊氣如虹,
從此蒼穹騰巨龍。
奧幻太空今探取,
人仙天地使通融。二〇〇八年九月二十日吟詩心得
閑來揮就幾行字,
數度揣摩自笑癡。
萬語千言難入句,
方知無字是真詩。歡然
出門望翠峰,
雲動暢心胸。
回眼籬邊樹,
鵲鳴枝頭風。二〇〇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朝拜北魏大石佛
雲步眾生朝法蓮,
檀香嫋嫋落梵天。
煩憂誰主恒沙數,
慈佛有心自在禪。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六日新沂市禪堂寺大雄寶殿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
破舊禪堂幾十載,
陋庭草莽就寒荒。
鴉鳴殘夕窗前樹,
雲走沙風籬畔霜。
瓶露而今點佛意,
娑婆燈掛領慈航。
眾僧重返梵家地,
古刹靈光射八方。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七日寄語貧困生
安貧立遠誌,
仁厚更堂堂。
今日修心性,
來時為棟梁。大士岩觀音像開光
巍巍端坐紫金蓮,
慧眼慈悲湣世間。
開點圓光靈氣住,
眾生乘上法身船。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興化寺詠懷
富貴西山日,
人紛夢裏天。
躊躇呈遠誌,
悠忽化雲煙。
白發鏡中怨,
寒灰世上翻。
傷心荊棘地,
無奈俗塵間。
萬古通幽徑,
千年傳鶴仙。
得真圓悟性,
此後種金蓮。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四日觀米芾書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碑文偶得
米顛①墨跡總多變,
痛快淋漓出自然。
常建題詩仍舊在,
算來屈指已千年。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一日
① 米顛:北宋書畫家米芾的別號。米芾,字元章,以其行止違世脫俗,倜儻不羈,人稱“米顛”。畫鬆
亭畔幽寧立老鬆,
宿禽頻擾夕陽紅。
今時方取入圖畫,
不寫浮生於紙中。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三日興福寺①小住
玲瓏古木已參天,
禪院暫取幾時閑。
論道談梵香滿座,
抒心潑墨結良緣。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① 興福寺:位於常熟市虞山北麓中部的幽穀間,是南朝齊梁古刹,坐北麵南,寺前有香花橋,過橋有門樓。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主要景點有“興福石”、“白蓮池”、“君子泉”、“救虎閣”、“日照亭”等。
賀徐州市詩詞協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彭府由來多雅士,
生花詞筆競風流。
韻傳璣玉黃河路,
騷惹春風燕子樓①。
英聚吟壺多灑墨,
調聞閑步怕封侯。
幟擎靈地招同道,
梁苑②趁秋今日遊。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① 燕子樓:江蘇徐州五大名樓之一,因飛簷挑角形如飛燕而得名,現位於徐州市市區雲龍公園知春島上。燕子樓原為唐朝貞元年間,武寧節度使張愔為其愛妾、著名女詩人關盼盼所建的一座小樓。張逝世後,關矢誌不嫁,張仲素和白居易為之題詠,遂使此樓名垂千古。後曆代詩人詠誦不絕。
② 梁苑:西漢梁孝王所建的東苑。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園林規模宏大,方三百餘裏,宮室相連屬,供遊賞馳獵。梁孝王在其中廣納賓客,當時名士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均為座上客。也稱兔園。後來指文人聚會騷詠之場所。靈山梵宮落成
清淨靈山勝九天,
梵宮雄偉臥仙嵐。
甘霖一陣灑三界①,
萬朵祥雲護聖壇。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① 三界:佛教用語,所謂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十感懷
一四十年來如幻夢,
方逢轉眼匿蹤聲。
無常人事更無奈,
何必追追求世名。二業報一身四十年,
風雲塵世更無端,
清神不與人間累,
了卻心緣自得閑。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習字
心曲覓天道,
筆端參墨禪。
龍蛇揮勁雨,
裙幅夢留緣。
池淺梵風重,
亭低古意闌。
娑婆無此趣,
林下有鬆煙。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六日赴豐縣北關村春節慰問
雖然寒氣撲鄉村,
燦爛陽光憫苦人。
送暖佛家聊寸心,
車薪杯水也情深。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七日赴宿遷慰問少數民族貧困戶
仆仆風塵來宿遷,
慰親稀族結慈緣。
菩提香雨化凡垢,
平等佛家是本然。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八日學書有感
學書心態須端正,
苦練功夫自性靈。
潑墨揮毫隨意處,
得來紙上露真情。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戊子除夕敬佛
青燈點亮敬檀香,
古佛奉誠思故鄉。
莫管世間多鬧擾,
安心清淨沐慈光。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慈雲寺舉行傳燈法會
梵燈千盞耀,
照亮娑婆天。
洗卻眾生罪,
佛陀恩澤延。二〇〇九年二月九日題山水畫
窗燭微風頻惹簾,
老僧筆墨正闌珊。
危階險徑通霄九,
虎石鬆龍博海田。
崖月風高渡鶴影,
懸亭霜重啼蒼猿。
煙溪應寫神仙意,
枉叫紅塵歎路難。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五日興化寺首屆水陸法會道場
一歸命慈尊調禦師,
巍巍功德意難思。
群萌得度消前業,
具足因緣普法施。二法施普設如甘露,
熄滅有情煩惱魔。
八部天龍常護佑,
有緣六趣出婆娑。三梵刹莊嚴悉淨清,
空前盛況聖教明。
同修踴躍法音徹,
三寶恩光利有情。二〇〇九年三月九日贈謝政達先生①
國治人和法會開,
識源達性越塵埃。
修心發願道精進,
生在蓮池位佛台。二〇〇九年三月十日
① 謝政達先生:祖籍福建,生於台灣,長期旅居美國,是美國矽穀著名企業家。他創立的國際慈善組織——慈心慈善事業基金會,一九八七年在台灣注冊。該基金會以幫助中國貧困地區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為主旨,目前為止已在偏遠農村和貧困地區捐建兩千多個項目。首屆水陸法會圓滿
七日功圓眾妙賅,
娑婆瑞氣碧空來。
三寶恩光垂加被,
六趣迷消智慧開。二〇〇九年三月十四日
世界佛教論壇舉行“千僧過堂”
千僧齋素寂無聲,
肅穆莊嚴人世驚。
常念五觀①僧反省,
感恩惜福消迷情。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① 五觀:僧人用餐時當存五種觀想,即: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靈山梵宮上演《吉祥頌》①
一春日良辰千佛現,
世間同學聚高壇。
吉祥多讚《吉祥頌》,
開啟眾生真悟詮。二盛會靈山猶未散,
法華眾聖湧人間。
梵音響徹穿三界,
智慧佛陀利大千。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① 靈山梵宮上演《吉祥頌》: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十七點零八分,第二屆佛教論壇大型表演《吉祥頌》在靈山梵宮聖壇正式拉開帷幕。《吉祥頌》的主創團隊由中國精英藝術家組成,林兆華、易立明、曾力、李家振等利用聖壇獨有的劇場條件將這台演出錘煉成世界佛教藝術的裏程碑之作。《吉祥頌》展示了佛陀偉大的智者之路,最後一幕《佛頌》是全劇的最高潮。主創人員發自內心地歌詠著佛陀的智慧:感恩偉大的覺者,您讓我們明白鬱鬱黃花、青青翠竹都是大自然告訴眾生的法意,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心清淨,人人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清淨,這就是佛教。這樣的世界才是淨土啊!《吉祥頌》的演出地點梵宮聖壇,是中國最大的室內圓形劇場之一,安裝有全國首座超大型旋轉舞台,開創了以觀眾為中心的觀演模式。觀眾坐居場地中央,四周環繞二百七十度可開合的立體舞台。
參訪佛光大學①兼贈星雲長老②
一星雲長老願宏深,
興教育人傳法音。
度化群蒙念不失,
慈心照世出紅塵。二佛光園地草叢生,
煙雨瀟瀟校舍籠。
學子涓涓養道心,
文明般若樹新風。二〇〇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① 佛光大學:位於台灣宜蘭縣礁溪鄉林美山上,海拔約四百三十公尺,是蘭陽地區第一所大學。前身為“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是台灣一所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學,環境清幽寧靜。星雲大師創辦,發起“百萬人興學”活動,於一九九三年動土,二〇〇〇年開始招生,先成立研究所、博士班,再進行大學部的招生。
② 星雲長老:一九二七年出生,十二歲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六年後,考入鎮江焦山佛學院。學成後帶著一腔熱血踏進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水深火熱的中國社會,在當時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佛教改革的洪流當中打拚。一九四九年,到台灣,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等一係列刊物。一九五二年,在宜蘭雷音寺成立了念佛會、弘法團等組織。時至今日,星雲大師所創辦的刊物,創建的道場、寺院,以及電台、電視台等各種各樣的媒體及組織,遍布於世界六大洲。
夜宿台北圓山大飯店①
高樓百尺為誰開,
昔住此間今又來。
萬井燈輝入眼底,
一彎新月蕩塵埃。二〇〇九年四月一日
① 圓山大飯店:位於台北市劍潭山西南方,是台北的代表地標之一,世界十大旅館,在國際觀光事業發展的裏程上大放異彩,尤其所特具古色古香的情調,雄偉壯麗的氣勢,更是聞名世界。為一信士指點迷津
多行饒益眾,
不必問前程。
隻有功夫到,
隨心如願成。二〇〇九年四月七日徐州市蟠桃佛教文化景區大雄寶殿奠基①
昔日輝煌可再尋,
蟠桃山上寺遺存。
今朝興利龍天佑,
普降甘霖潤佛門。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一日
① 徐州市蟠桃佛教文化景區大雄寶殿奠基: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一日上午,在徐州市經濟開發區蟠桃山上舉行蟠桃佛教文化景區大雄寶殿奠基。參加領導有江蘇省宗教局副局長王在鄭,江蘇省旅遊局副局長袁丁,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徐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秦景安,徐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希忠,徐州市副市長朱美華,徐州市政協副主席張仰東;佛教界有果光法師、俊才法師、仁昌法師、昌鑒法師、心廣法師等佛教界的諸山長老以及廣大四眾弟子數百人。當在舉行灑淨儀式時,上空慈雲環繞,普降甘露法雨,奠基會議之時雨止。領導及諸山長老鏟土奠基結束,法雨再次普降,眾人踴躍歡呼,皆稱此地人傑地靈,實乃諸佛歡喜、龍天護佑。
徐州蟠桃佛教文化景區坐落於徐州金山橋開發區蟠桃山區,占地約七百畝,整個工程規劃投資兩億元,前期投資五千萬元。項目建成後,這一帶將形成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商業及佛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佛教文化景區。法門寺①隆重舉行合十舍利塔落成
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紛紛花雨降扶風,
梵聖心迎鼓樂隆。
舍利塔中多異彩,
佛陀寺裏檀香濃。
煙波一眼無塵落,
慈憫滿腔有淨空。
恩到眾生添偈語,
靈光一瞬三途通。二〇〇九年五月九日
① 法門寺: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十公裏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賀《徐州佛教》創刊二首
一春釀彭城貝葉風,
新園開辟舞晴空。
法緣滋潤禪枝碧,
吐納芬芳萬象呈。二雕龍眾手亦關情,
古刹緣迎天下朋。
祈願法音傳九界,
乘風破浪渡蒼生。二〇〇九年五月八日參觀普門書畫院書畫展①
開光圓滿步書壇,
滿壁丹青入眼簾。
眾請衲僧揮佛筆,
墨香無上續因緣。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① 參觀普門書畫院書畫展: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上午,應邀參加南通市太平寺佛像開光暨普門書畫院揭牌儀式,與心澄、能修兩位法師一同為臥佛開光,結束後,到普門書畫院參觀書畫展,南通書法家協會副會長張宴、太平寺文定法師等書畫家邀我題寫墨寶,推辭不下,題寫“無上清涼”四字,偶得此句。示徒佛海
異國學成弘教法,
不圖名利是禪家。
誠研經卷歸宗正,
華夏佛魂到海涯。二〇〇九年六月十六日示徒佛行
塵離情斷萬般空,
上報慈恩悟法通。
念念道心觀自性,
修持妙法自圓融。二〇〇九年六月十八日颶風暴雨記①
雷公一怒墜昏黃,
令指神萍弄雨狂。
盡瀉龍腰封萬籟,
驚禽蘭若且安藏。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九日
① 颶風暴雨記: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九日十三時四十分左右,刹那間,狂風大作,晴朗天氣烏雲密布,天昏地暗,豆大的雨急促從天而降,不時夾雜著閃電雷鳴,驚禽到古寺裏到處躲藏,故記之。
夜住光孝寺①
招提邀月駐軒窗,
揮墨傳香度海棠。
催響梵鍾通佛道,
懸光瓶露布金廊。
參凝蓮座千年語,
頓悟娑婆萬象亡。
隻待鶴身隨霧去,
塵埃斷水不茫茫。二〇〇九年七月八日
① 光孝寺:位於泰州五一路88號,占地四十餘畝。始建於東晉義熙(405—418)年間,為江蘇省重點寺廟之一。素以曆史久遠、殿宇輝煌、佛塑精工、名僧輩出而蜚聲海內外。悼季羨林①先生
哀起長雲天地空,
巨星隕落神州驚。
輪回文曲娑婆界,
苦路恒沙寥廓聲。
砥柱中流華夏濟,
心禪高境梵音通。
世間又少導師舵,
夏雨瀟瀟淚始窮。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一日
①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十二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示徒佛澈
身現僧相結佛緣,
發心解脫思行堅。
雙修福慧植德本,
法印常留存正觀。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七日寫生
禪院深深對月開,
梵風應對柳枝來。
遊人疏解此間意,
卻入閑僧筆墨懷。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八日雨中興化寺
黑雲傾疊臥龍低,
寶刹線綢拋綠稀。
雷尾翻渾勾殿角,
世塵蓬轉使人迷。
浮生合是西山日,
昏暮總收雨外枝。
明燭仍搖吟者影,
方知此處有禪癡。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九日示徒佛明
塵緣未了亦彷徨,
三苦恒沙夢作霜。
無理娑婆欺寐眾,
何時醒帚掃黃粱。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日迎舍利①
恒沙濟苦眾生間,
梵聖心來舍利傳。
唯佛慈悲開道性,
故臨彭府娑婆天。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三日
① 迎舍利: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上午,於南京迎請僧伽觀音舍利供奉興化寺。為此,徐州佛教界舉行隆重瞻禮祈福儀式。當天徐州興化寺東門內外,寶蓋幡幢林立,梵樂法音彌空,徐州佛教界數百名四眾弟子在興化寺東門列隊迎請。曆代傳說中,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和僧伽大師都被認為是觀音大士在不同時期的化身。僧伽是唐代西域何國人。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三十三歲的僧伽攜弟子經西涼府到達中國,因長期在泗州傳播佛法,並建普照王寺,信眾遍及海內,名滿天下,故被尊稱“泗州大聖”。唐中宗景龍二年,降旨召入京城,尊為國師。禦書寺額“普光王寺”。景龍四年三月二日(710年),圓寂於長安薦福寺,俗齡八十三歲。唐中宗以弟子禮悼之,並到城門為其送行。又派官員將靈輿一路送回臨淮縣普光王寺。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江陰市青陽鎮悟空村一所小學危房改造時發現了古代塔基遺址,古塔下發掘出的石函上有大宋景德三年的銘文,指明石函“銀瓶”中盛貯的是唐代高僧泗州大聖的舍利子。而泗州大聖便是唐宋間被佛教界和民間視為觀音大士化身的僧伽大師。因此,此事堪稱佛教文物考古的一件大事。
這次,餘迎請七顆僧伽觀音舍利供奉興化寺,是徐州佛教界一件盛事,四眾弟子聞訊奔走相告,舉行隆重瞻禮祈福儀式。
灌雲縣大伊山石佛寺①大殿落成暨佛像開光
梵靈今入大伊山,
千裏紅塵向佛天。
滄海幾曾催土裂,
眾生源水種金蓮。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① 石佛寺:位於江蘇連雲港灌雲縣大伊山東山腰間,三麵環山,一麵朝陽,北靠觀日峰。占地十餘畝,是根據山區自然環境因地製宜而精心設計的。
秋山吟
疊翠向天廊,
崖鋒出劍芒。
林懸倦鳥夢,
煙落武陵①霜。
塵海印杯影,
金繩攬夕陽。
隨風猶入定,
飛杖過扶桑。二〇〇九年九月二日
① 武陵: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比喻隱士生活環境。赴台灣參加供佛齋僧大法會
飛錫向扶桑,
浮杯上海梁。
禪心出九縣,
寶島渡慈航。
一峽同衣水,
十方皆佛香。
娑婆有造化,
兩岸共蓮芳。二〇〇九年九月五日
赴台灣參加供佛齋僧法會有感
人間萊子①娛親心,
梵聖曾經報母恩。
千載齋僧育福土,
一朝出境娑婆塵。二〇〇九年九月六日
① 萊子:老萊子(生卒年不詳),姓萊,但已失去其名,所以稱其為老萊子,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人,為《二十四孝》中戲彩娛親的主角。他非常孝順,奉養他的父母總是想盡辦法給父母很甘甜和柔脆的食物。他雖然已經七十歲,但從不會說自己老,而《禮記》也有記載“父母在,互言不稱老”。遊台灣日月潭①
龍舍分明日月中,
霞朝黛暮向秋濃。
扶桑深隱蓬萊路,
林海淺飛仙子容。
水底青山雲育種,
風間歸夕鳥淩紅。
梵家應在四時外,
鍾後有僧坐鬱蔥。二〇〇九年九月八日
① 日月潭:簡稱明潭,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為台灣第二大湖泊(僅次於曾文水庫)及第一大(半)天然湖泊兼發電水庫。湖麵海拔七百四十八公尺,常態麵積七點九三平方公裏(滿水位八點四平方公裏),最大水深二十七公尺,自然生態豐富,但亦為最多外來種生物的淡水湖泊之一。參訪佛光山①
佛光山上法音傳,
苦海有情育淨蓮。
大德娑婆悲願度,
蓬萊雲上是西天。二〇〇九年九月八日
① 佛光山:位於台灣高雄縣大樹鄉東北區,是中外聞名的佛教聖地,有“南台佛都”之號。是由星雲法師率領弟子創建的。創建於一九六七年,其寺廟建築宏偉,並設立佛教大學。
國慶書畫展雜吟
林下淩煙懸古閣,
瀛台①九折臥中遊②。
墨香虛白思支遁③,
鶴韻禪弦歎許由④。
高柳宗風浮彼岸,
蘭亭舊路向滄州。
隻因心掛娑婆苦,
故指鬆間半壁樓。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① 瀛台:位於北京中南海的南海,又名趯台。始建於明朝,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曾兩次修建,是帝王、後妃避暑和遊覽地。因其三麵臨水,襯以亭台樓閣,像座海中仙島,故名瀛台。
② 臥中遊:即臥遊。謂以欣賞山水畫代替遊山玩水。後亦指看內容生動的遊記、圖片或紀錄影片等。出自元倪瓚《顧仲贄來聞徐生病差》詩句“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入臥遊”。
③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號支硎。東晉高僧,陳留人。魏晉時代,玄學流行,名士清談,蔚然成風,支遁精通老莊之說,佛學造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著有《聖不辯之論》《道行旨歸》《學道戒》等論書,在《即色遊玄論》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創立了般若學即色義,成為當時般若學“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④ 許由:相傳為堯時高士,堯要把君位禪讓給他,他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名祿之言汙了他的耳。許由是隱士思想的開山鼻祖。
興化寺舉行建國六十周年法會
立國正逢甲子秋,
銀花火樹開天樓。
卅年新法民豐足,
千裏江山景更優。
回首難評三界事,
登臨可望海桑稠。
娑婆隻在筆耕處,
種下十方極樂洲。二〇〇九年十月一日中秋與友品茗
集座殷勤勸菊香,
永和高曲賦秋涼。
開窗欲取雲龍暮,
隻等銀盤不等霜。二〇〇九年十月三日中秋遇雨
雲催佳節雨留聲,
心底嬋娟些許零。
山友茗香對燭語,
不關明月隻關情。二〇〇九年十月四日
山水畫境
渺渺江濤隱臥龍,
無機鷗鳥霧遊中。
木飛神曲蓬萊夢,
草落孤山梅鶴風。
筆墨方抒彈鋏意,
青岩已坐對棋翁。
樵人可在煙波裏,
一眼爛柯①成悟空。二〇〇九年十月十六日
① 爛柯: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複時人。龍興寺水月觀音開光①
渺渺蒹葭一脈連,
慈風千裏轉人間。
碧廊曲徑通幽處,
水月觀音上玉蓮。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七日
① 龍興寺水月觀音開光:龍興寺位於鹽城市大縱湖景區內,始建於明朝天啟四年,據記載是由五台山空明大師建成。該寺雖曆經歲月滄桑、戰火洗禮,至今香火依然旺盛。為實現空明大師遺願,二〇〇六年九月龍興寺依照空明大師所繪製的“水月觀音聖像圖”,啟動“水月觀音”建造工程,曆時三年,耗資七百餘萬元。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七日上午,高二十五米的水月觀音開光,餘有幸與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蘇州靈岩山寺明學長老和揚州高旻寺文龍大和尚一同主持開光大典。心得
萬物出心間,
心空自得閑。
閑心觀萬物,
萬物皆心禪。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日
上方寺山門、天王殿落成暨佛像開光①
寒波梵域泛靈光,
四眾香風過古廊。
不與殘秋爭碧水,
自從雲底生蓮芳。
短橋別畔存幽徑,
秀竹深門現佛堂。
莫道人間有妙境,
分明杯渡在人旁。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① 上方寺山門、天王殿落成暨佛像開光:上方寺位於興化市北郊烏巾蕩公園北首,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清初達到鼎盛,雍正、乾隆兩帝多次遊曆於此,並留有手跡和禦賜寶物,是著名的水上佛教聖地。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八日上午,興化市上方寺舉行山門殿、天王殿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雪中古寺有感
凍雲暗怒玉花崩,
青嶂瓊飛掩佛城。
風轉寒鍾敲夜夢,
窗迎簾浪透昏明。
樓台本是無情物,
何見一宵白發生。
盡是飄零眼底路,
且隨竹帚入真經。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古寺殘雪
寂山半道凍雲關,
蘭若一宵點玉斑。
正早尋幽清客到,
相迎笑解碎花緣。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感悟
千載空留滿目風,
無由生死兩匆匆。
白雲應是舊時物,
識者隻餘修道翁。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聽佛樂
清音透大千,
莊肅現慈顏。
展轉出清籟,
連綿入寸田。
高山洗月韻,
淨耳上鈞天①。
應在紅塵外,
欣風過品蓮。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① 鈞天:指美妙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