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 / 2)

(一)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社區教育要以轉移就業、農民增收為最終目標,全麵開展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形成初、中、高級職業技能教育相聯係,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相結合,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配套的教育培訓體係。做到培訓與提高文明素質相結合,與轉變觀念相結合,與實現就業相結合,與勞動力自身意願相結合。

1.轉變農民擇業觀念。采取多種形式,強化農民群眾自主擇業、自我創業的思想觀念,重點開展政策法規知識、基本權益保護、城市生活、求職技巧等方麵的培訓。通過引導性培訓,增強農民市場擇業意識和持證上崗觀念。

2.實現培訓與就業的有效對接。一是大力開展訂單和儲備性培訓。根據就業訂單,結合農村勞動力的實際情況,以“符合實際,具有實效,可以實用”為標準,采用“麵對麵、手把手”的方法,因需施教,因工授課。二是根據街道產業發展規劃,結合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等情況,確定就業崗位,製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做到按需培訓。三是選拔年輕農村勞動力通過培訓示範基地、培訓機構實施定向培訓,促進農村年輕勞動力通過技能培訓實現轉移就業。四是結合本地特點,創新培訓項目。大力開發民俗旅遊、觀光采摘、生態林維護等方麵的培訓,以此促進新農村建設。五是鼓勵農村勞動力根據個人意願自主創業,實現轉移就業。

(二)拓寬轉移就業渠道。如何成功有效地實現我國從傳統型人口產業結構向現代型人口產業結構的轉換,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社區教育麵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整合各類教育資源。街道應整合農村各類教育資源,街道社區教育中心要積極與街道勞保所、企服中心、農服中心、文體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中小學及轄區企業等密切合作,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體係。要積極開發社區教育課程,引導和教育社區居民轉變觀念,確立沒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穩定就業的新觀念,樹立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新意識。

2.拓寬學習渠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多元化教育形式,增加信息來源,為就業者“架橋鋪路”。有計劃地組織失土農民代表外出參觀取經,拓寬視野,更新觀念,樹立創造精神,使他們自覺投身到自願就業的行列之中。

3.加強就業幫扶政策宣傳。通過開展“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活動,開展走訪失地農民,送就業政策、送職業指導、送培訓信息、送就業崗位、送基本生活保障的“一走五送”上門服務活動,深入宣傳政策,使失土農民知曉政策。

隨著城市化建設力度的加大,土地征收征用不可避免,秣陵街道失地農民隊伍將越來越大,問題也會越來越多,社區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關注失地農民問題,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做得更加紮實,為實現秣陵的全麵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熊權湘.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探究.綠色科技,2010.08.

[2]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采取的對策.營口·開發區就業信息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