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 / 2)

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出類拔萃

作者:陳芳妹

摘 要: 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的現實需要,對於構建和諧秣陵,促進秣陵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必須以“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就業技能為核心,統籌兼顧,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農村勞動力轉移 勞動力培訓 整合資源 拓寬渠道

一、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有待更新。盡管許多農民身份已轉變成市民,但由於長期的生活習慣,小農經濟、小生產者的意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公德意識、科技文化素質、創業意識等亟待提高。隻有通過培訓,真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才能讓他們真正融入新生活,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二)行為習慣有待養成。舉止行為文明,生活方式科學,是新農村建設對新型農民的要求。與城市主流居民相比,農民在生活習俗、行為方式、文明習慣等方麵有明顯差距,因此,改變陳規陋習,規範舉止行為,轉變相對落後的思想和生活狀態,任務十分艱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必須補上這一課。

(三)工作態度有待轉變。隨著秣陵街道大量征地拆遷,在拆遷過程中,一些失地農民因為未拆遷前,有房租收入,生活條件不錯;拆遷過渡期,有拆遷補償和各類補助,他們對工作往往挑肥揀瘦,拈輕怕重。主要表現為“八不幹”:苦的累的不幹、髒的臭的不幹、報酬少的不幹、有危險的不幹、有夜班的不幹、有加班的不幹、站著做的不幹、沒自由的不幹,這與外地農民工“低報酬、肯吃苦”的優勢形成了鮮明對比。社區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培訓中給予積極引導,切實轉變一些人的工作態度,確保他們安心就業。

二、農村勞動力培訓和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是實和諧秣陵、小康秣陵的要求。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目標明確,內涵豐富,體現了人的全麵發展和進步。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社區教育工作者要通過開展教育培訓,讓失地農民適應新農村建設,掌握從事非農業就業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工作技能,為個人成功實現就業轉移打下基礎。

(二)是實現農民非農化和推進農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隨著秣陵街道經濟建設的騰飛,農村勞動力向非農化轉移已成為必然趨勢。對失地農民開展教育培訓,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統籌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村成人教育一要以人為本,促進農民全麵提高綜合素質。二要解決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三)是促進農民增收和富裕的現實需要。隻有加強對失地農民技能的培訓,提高勞動力轉移的就業技能,才能使農民充分就業,加快農民增收步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增加農民工收入的根本途徑。社區教育既要增強農民的就業能力,又要著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