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TFP的核算與比較
一、模型設定
在本節的分析當中,我們將首先不對構成TFP的因素進行複雜的分解,即我們假設影響產出增長的可觀測到的因素僅有資本和勞動,因而對TFP所能作出的分解的程度僅限於式(12‐2)所決定的形式。在具體生產函數形式的選擇上,我們將選擇通常的C‐D形式。不過,對數據的動態變化特征分析表明,無論是產出還是資本,其增長率基本是一個常數,這表明它們均具有指數形式的時間趨勢特征。
二、實證結果及含義
1995以後也經曆了劇烈的下降。具體說,從1979-2003年,浙江省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每年平均下降0.87個指數單位,且這種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衡的:1979-1995年時段每年平均下降0.31個指數單位,1995-2003年時段每年平均下降近2個指數單位,後者是前者的近7倍。全國的情況與此有些差異:1979-2003年,全國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值的變化總起來看是正的,即每年平均約上升0.76個單位。不過,與浙江省相比,全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顯得更加不平衡。按照與上麵相同的時間段劃分,1979-1995年全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加約2.05個單位;而在1995-2003年時段內,全要素生產率則每年要下降約1.98個單位。可見,全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平均為正主要是由於前一時段內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結果。
再來看一下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貢獻率的變化情況。全國與浙江省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所呈現出的特點大致如下:一是從總體上看,無論是浙江還是全國,其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率均呈波浪式下降的趨勢,但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絕對水平變化趨勢相似,在不同時段下降的波動程度是不同的。具體說,在1979-2003、1979-1995、1995-2003年三個時段內,浙江與全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貢獻的年均變化水平分別為-3.60、-2.79、-5.22和-0.63、1.44、-5.36,前者的波動要大於後者。
二是在樣本時段的大部分時間內,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率要大於全國的情況,但在不同的時段情況差異也相當大。根據計算結果,1979-2003年,浙江省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的平均貢獻率為26.20,而全國的這一數值僅為約3.57,浙江省遠高於全國水平。不過,這一差異主要是在1979-1995年這一時段內形成的。在這一段時間內,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的平均貢獻度達到了49.86%,而全國的水平則為11.41%。相比較而言,在1995-2003年時段的情況則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轉。其主要表現是,盡管全國與浙江的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率都出現了下降,但浙江下降幅度要大一些,二者分別為年均下降15.45和24.09個百分點。
對於全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特征經濟動因,鄭京海和胡鞍鋼(2005)對相關的已有解釋作了詳細的總結,因此我們這裏隻關注浙江省的情況。
總結前麵的分析,與全國相比,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對產出的貢獻率平均要高於全國的情況;二是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的貢獻高於全國主要是體現在90年代以前,此後二者則表現出了明顯的趨同特征。關於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從鄭京海和胡鞍鋼(2005)所總結出的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三個主要因素入手尋求解釋。根據他們的總結,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規模效率是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三個主要因素,由於規模效率的決定因素較複雜,因此下麵我們隻來分析前兩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