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於條件,在本章中我們將隻從基本的新古典模型與新增長的人力資本模型出發對TFP進行分解。具體來說,我們將對接下來的研究內容作如下安排:第三節對所用模型技術和數據來源進行說明;第四節估算浙江省的廣義技術進步率並將其與全國數據進行比較;第五節從人力資本模型出發對浙江省的TFP內部構成進行剖分;第六節是結論與啟示。
第三節模型與數據的一些相關說明
綜合上麵的分析,要對TFP進行實際測算,技術上要解決如下兩個問題:一是找出影響TFP的因素,並要求這些因素必須是可測度的;二是求出TFP的不同分解層次的參數,這些參數反映的是各相關因素對TFP影響的乘數。這兩個問題分別涉及變量的選擇及其核算與估計方法的選定問題。下麵我們對其一一加以說明。
一、變量選擇與核算
這裏我們隻對式(12‐2)~(12‐4)共同包含的變量進行說明,它們是產出、資本和勞動,其他變量將在實證過程中進行具體解釋。不過,由於產出我們將用GDP來表示,而這在曆年統計年鑒中很容易得到,因此需要加以解釋的實際上隻有資本和勞動。首先來看一下資本,它在三個變量中是核算難度最大的。實際上,由於中國沒有進行過相對全麵的資產普查,因此對資本存量隻能進行相應的估算,由此也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資本存量估算方法。在此,我們選擇張軍等(2004)在永續盤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估算方法作為我們估算相關對象的資本存量的方法選擇。具體來說,在統一選定9.6%的折舊率的條件下,對於全國和浙江省的資本存量缺失數據,將通過如下公式求得:所求年份資本存量=上一年資本存量×折舊率+該年投資額×價格平減指數,其中價格平減指數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來刻畫。對於浙江省1978年的初始資本存量數據,我們選用的是張軍等(2004)的139億元的數據。
關於勞動投入,對浙江省而言,一個重要問題是由於外來務工人員統計數據缺失所造成的勞動量計算上的困難。這是因為,由於存在著外來務工人員,顯然我們不能直接用“全社會人口中的勞動力總量”來代表經濟中的勞動力投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考慮到城鎮從業人員中已包括外來工,因此我們用“城鎮以上單位全部職工年末從業人員數”+“農村實有勞動力”-“農村勞動力中的外出合同工與臨時工”來對勞動力投入總量進行核算。各種相關數據均來自曆年的中國和浙江省的統計年鑒,樣本區間為1979-2003年。
二、估計方法的選定
如何對所關注的參數進行估計,首先涉及的是估計方法選擇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對我國而言,生產函數法由於存在著資本存量測度的問題而在實際運用中將會遇到較大的困難,而指數法由於隻涉及最終產出和中間投入而變得簡易可行。不過,我們認為,指數法至少存在以下缺陷:一是雖然從表麵上看指數法不涉及資本存量問題,但實際上最終產出不會僅由中間投入決定,資本存量同樣對最終產出有著重要作用,因而將資本存量省略是不恰當的。二是指數法是非理論導向的,因而它難以將我們所關注的各種經濟因素從廣義技術進步率中分解出來。例如,如果所關注的僅是勞動對TFP的貢獻,則由指數法很難得到我們所要的結果。實際上,指數法僅是AK生產函數的一種特殊形式,因而其在影響因素的分解中會受到很大的製約。鑒於這些方麵的考慮,我們在具體分析中將采用生產函數計量測定法。
與參數估計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從技術上來說,一些批評者大多擔心缺省重要變量可能對估計量的有效性帶來影響,而缺省變量正是在TFP逐步剖分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不過實際上,隻要誤差項與選定的解釋變量是弱相依的,即隨著時間增大,隨機誤差項與解釋變量的相關性逐漸減少,則所得的估計量就將是一致的。應當說,我們有理由認為,隨著時間間隔的增大,資本與勞動等投入要素與隨機誤差項所包含的諸如資本結構、人力資本和市場結構等因素的相關性是逐漸減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