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浙江民營經濟增長要素的實證分析(1)(3 / 3)

L:勞動力(萬人)。采用從業人員數指標來反映勞動投入的情況。用浙江全部工業從業人員總數減去國有工業企業職工人數。勞動投入會促進經濟的增長,所以,此變量係數的符號先驗也為正。

由於資本投入,也即固定資產淨值年均餘額和流動資產淨值年平均餘額指標,在浙江統計年鑒中,對於全部非國有工業企業來說,隻有1978年到1997年;1998年及以後則隻有規模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的資本投入,而浙江的非國有經濟規模較小,很大一部分是規模以下的,所以,我們測算時段的上限隻能是1997年。另一方麵,勞動力指標,在統計年鑒中最早的隻能找到1983年。所以,受統計數據的限製,我們先對1983-1997年時段進行測算,樣本年份共15年。

二、曆史數據的回歸、檢驗及產出彈性的測定

由於在生產活動中,投入要素之間一般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例如資本K和勞動力L都與生產規模有關,二者之間也因此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的存在,往往會帶來生產函數中解釋變量的多重共線性,造成參數估計量的大小不符合經濟解釋。

各種檢驗表明,模型回歸2估計出來的參數是無偏的、有效的和一致的。也即:

ln(Y/L)=-1.112+0.055t+0.455ln(K/L)+0.324Dummy

從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浙江民營經濟曆年來的增長中,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存量、勞動力兩個要素投入每增長1%,各自將分別帶來浙江民營經濟增長0.46和0.54個百分點。資本的產出彈性要比勞動的產出彈性稍微低0.09個百分點,這說明浙江民營經濟的增長,對勞動投入增長的敏感度要稍微高於對資本增長的敏感度。

另外,虛擬變量回歸係數為正,說明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確實給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明顯的促進作用。這也可以從一係列數據中得到佐證。1997年與1991年相比,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由100.3萬戶和1.1萬家增至153.2萬戶和9.2萬家,分別增加了52.7%和736.36%,增幅驚人。從業人員由155.8萬人和16.9萬人增至256.4萬人和135.5萬人,注冊資金由40億元和7.3億元增至219.9億元和470.6億元。在工業領域,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1991-1997年,個體私營工業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5%升至1997年的40.6%。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全省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由1990年的141億元增至1997年的1564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5.7%上升到33.7%。

三、要素投入、技術進步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份額的測算

下麵,我們根據上述回歸得到的結果,α=0.455,β=0.545,來測算資本、勞動投入及技術進步增長對浙江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首先根據1983年到1997年Y、K、L的時間序列數據,測算出每一年各自的增長速度,然後把α、β代入式(11‐4),即:^λ=y-αk-βl。再根據式(11‐5)、(11‐6)、(11‐7),可以計算出技術進步增長率、資本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