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浙江民營經濟增長要素的實證分析(1)(2 / 3)

26年間,浙江非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各年起伏較大,共經曆了4個發展高潮,1979-1982年、1982-1986年、1986-1990年、1991-2003年,分別在1980年、1985年、1987年和1993年達到了各自增長的波峰。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連續兩年發展速度超過了50%,分別達到了57.76%和53.24%。我們也看到,最近六年,增長速度已趨於穩定,一直徘徊在10%左右。

總的看來,1978年到2003年,浙江非國有經濟發展迅速,增長速度較快。但高增長的背後,是什麼要素在推動呢?勞動力、資本、製度因素各自對浙江民營經濟的貢獻份額又是多少?下麵,我們將運用時間序列數據,通過計量回歸的實證分析來回答上述問題,剖析浙江民營經濟高速增長背後各增長要素的貢獻。

第二節對浙江民營經濟增長要素的實證分析

在對經濟增長要素的實證分析中,一般認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能夠較好地從理論上解釋經濟增長的機製,但鑒於數據口徑和數據係列的現狀,模型的實證分析困難重重。所以,目前經濟增長要素分析中最常用的仍然是索羅斯旺模型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他模型。近代新增長理論采用的許多方法也均是在二者之上進行改進,如喬根森等人的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方法等。在對浙江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中,學術界也出現了一些運用新古典增長模型來測度的成果,但其中對浙江民營經濟增長作因素分析的文獻則非常罕見。民營經濟在整個浙江經濟總量中大約占70%以上的份額,因此,隻有加強對這部分經濟增長的因素和機理的經濟學分析,才有可能對整個浙江經濟增長的要素和機理有較好的把握。

喬根森的超越對數生產函數需要中間投入的數據,而這在我們國家的統計年鑒中很難單獨剝離;另一方麵,內生增長模型雖然非常有意義,但是又缺乏必要的數據來源。運用這兩個模型做實證研究幾乎都不可能。所以,本章將仍以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法為基礎,測算勞動、資本要素投入的產出彈性,及各要素投入、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浙江民營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一、模型的建立及各變量的解釋

本章以C‐D生產函數法來測算勞動、資本要素投入的產出彈性,再從C‐D生產函數出發,轉換成索洛增長方程,利用餘值法測算各要素投入、技術進步增長在浙江民營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本著客觀性、合理性、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浙江相關的統計年鑒,我們盡量挖掘利用其中有用的統計資料,用非國有經濟指標來逼近我們的研究主體——民營經濟。對於式(11‐2)中的各個變量數據選定如下(具體數據、來源參見附錄B):

Y:總產出指標(億元)。采用非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當年價)指標作為總產出,用全部工業企業增加值減去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

K:資本(億元)。采用固定資產淨值年平均餘額和流動資產淨值年平均餘額之和作為資本投入。由於公開的統計數據隻有以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為口徑的,所以,我們隻能用獨立核算全部工業企業的資本投入減去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的資本投入來代替浙江非國有工業企業的資本投入。

資本投入會促進經濟的增長,所以,此變量係數的符號先驗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