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要素市場扭曲與勞動就業(3)(2 / 2)

三、分析結果

根據前麵我們設定的模型(10‐7),利用由2001-2003全國工業行業構成的混合的時間序列數據集,我們對資本和勞動的替代彈性進行了估計。

可知,在考察期內國有與非國有部門中的技術進步並不顯著(因為在模型中啞變量的係數是不顯著的)。但從要素的替代彈性來看,非國有經濟部門的是0.9914,國有經濟部門的為0.8822,而且二者的估計結果都分別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由於非國有經濟部門的要素替代彈性數值要大於國有經濟部門的相應值,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相對於國有經濟部門來說,非國有經濟部門中勞動要素更易於對資本要素進行替代。這個結果也印證了我們前麵的判斷,即在傳統的投融資體製安排下,更多的資金被投入到國有經濟部門之中,從而使之傾向於選擇用資本來替代勞動的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和技術,這進而降低了其對勞動就業的吸納能力。

第五節結論與啟示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分享工業化的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取得經濟的快速增長同等重要,所以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就業的增加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種種原因,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在取得發展奇跡的同時,就業卻出現了停滯的現象。對於經濟發展與就業之間出現的非一致性,我們認為主要是在製度約束情況下,中國要素市場出現了製度性扭曲,這種扭曲使得資本和勞動力要素不能真實地反映其內在價值,從而導致資本對勞動力要素的過度替代。這突出表現在國有企業可以更多地使用資本要素並對勞動力要素進行替代;非國有企業雖然遵循比較優勢原則進行產業和技術選擇,但在國有金融體製安排下卻獲得較少的資金支持,從而降低了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使用1995-2004年中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麵板數據,本章的研究表明中國要素市場扭曲是抑製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利用2001-2003中國工業行業數據,結果發現,在考察期內,國有經濟部門的資本深化不僅在絕對水平上,而且其變化速度都明顯高於非國有經濟部門。

同時,通過對國有與非國有兩部門資本勞動替代彈性進行測度,我們發現非國有經濟部門的替代彈性要高於國有經濟部門,這說明在非國有經濟部門中勞動要素更易於對資本要素進行替代。這為我們文中的分析提供了經驗支持。

本章的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勞動力相對豐富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符合比較優勢原則的,而偏向於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過分地用資本替代勞動,雖然會取得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並不能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就業問題。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戶籍和工資管製;而資本市場也存在著分割現象,較低的實際利息率使得國有企業占有更多的資金,而非國有企業卻出現資金緊張局麵,二者的共同作用導致了企業加快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減少資本對勞動力的吸納速度。因此,放鬆對勞動力市場和資本要素市場的管製,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步伐,促進要素在地區間和行業間進行優化配置,將是提高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一致性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蔡昉,都陽,高文書.就業彈性、自然失業和宏觀經濟政策——為什麼經濟增長沒有帶來顯性就業.經濟研究,2004(9).

[2]蔡昉,王美豔.民工荒現象的經濟學分析——珠江三角洲調查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05(3).

[3]常進雄.中國就業彈性的決定因素及就業影響.財經研究,2005(5).

[4]李實.中國經濟轉型中勞動力流動模型.經濟研究,1997(1).

[5]林毅夫.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盛仕斌,徐海.要素價格扭曲的就業效應研究.經濟研究,1999(5).

[7]楊瑞龍.正式契約的第三方實施與權力最優化——對農民工工資糾紛的契約論解釋.經濟研究,2004(5).

[8]姚戰琪,夏傑長.資本深化、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效應的經驗分析.世界經濟,2005(1).

[9]袁誌剛.失業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張吉鵬,吳桂英.中國地區差距:度量與成因.世界經濟文彙,2004(4).

[11]張軍.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張明海.增長和要素替代彈性.學術月刊,2002(8).

[23]周其仁.機會與能力——中國勞動力的就業和流動,管理世界,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