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要素市場扭曲與勞動就業(3)(1 / 2)

人力資本因素humit與就業彈性eeit之間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這同我們的預期是一致的。隨機效應和OLS模型雖然顯著水平較低,但符號也是正的。這說明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就業機會也就相應更大。

政府消費govit與就業彈性eeit之間呈現出負相關關係。這說明在轉型過程中,總體來說地方政府的職能尚沒有得到有效轉變,政府對市場的替代不利於就業的增加。

人均收入水平pgdpit的符號是正的,但並不顯著。這說明在考察期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收入水平提高並沒有使得需求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關鍵。

第四節基於替代彈性的進一步考察

在第三節,我們運用計量模型分析表明,要素市場扭曲是影響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我們在上麵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各省的PanelData,因而無法從所有製視角來考察要素市場扭曲對就業效應的影響。而第二節的分析卻表明,轉型時期中國的所有製製度安排導致的資本和勞動力市場扭曲,也對勞動力就業產生了重要影響。本節將通過對替代彈性σ的考察,對要素市場扭曲的就業效應作進一步的分析。

一、模型的構建

在一個經濟形態中,資本-勞動比率的變化是廠商對技術進行選擇的結果。在“標準的市場結構體係”中,給定了要素的價格和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廠商對技術的選擇是組合成本最小化的“解”:要素的比率決定於要素的比價(張軍,2003)。換言之,在要素價格能夠真實反映其各自的稀缺程度時,廠商將會根據其豐裕程度的變化進行要素替代,從而實現成本最小化或利潤最大化。資本與勞動要素之間的替代性可以用要素替代彈性來測度。根據要素替代彈性的定義,它可以表示為工資對資本價格的比例的變化率所引起的資本對勞動的比例的變化率。

它的經濟學含義是資本和勞動的相對價格變化引起資本-勞動比率發生多大程度的變化,即如果勞動力價格與資本價格的比率下降一個百分點,資本-勞動比率將下降多少。

對於要素替代彈性的測度,關鍵在於對生產函數形式的設定。由於C‐D生產函數具有單位要素替代彈性的強假定,所以我們在此使用了CES生產函數。在用CES生產函數對替代彈性進行估計時,我們使用了間接方法,即通過設定勞動的邊際產出等於工資率,從而推導出來一個CES生產函數的間接公式。

二、數據與變量說明

本部分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由於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工業行業數據按所有製分為國有、集體、外商及港澳台三種類型,為研究起見,我們把工業行業數據分為國有和非國有兩類,其中非國有部門的數據用國有及規模以上數據減去國有部門的數據得到。

同時,為了把技術進步對要素使用的效應減少到最低限度,我們的考察期隻限定在2001-2003年。

1.總產出(Y)。我們選擇了工業增加值表示產出,並以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將當年價格折算成以2001年表示的不變價。

2.資本(K)。我們選用了固定資產淨值作為資本投入並進行適當的處理。由於《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的固定資產淨值隻是賬麵表示的當年價值,因此要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進行折算。對於資本存量的估算,不同的方法會導致對K的估計值有很大的差異,從而也就會影響後續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勞動力(L)。我們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的全年從業人數(年平均人數)來表示勞動投入。

4.工人工資(W)。我們用成本核算法計算了勞動者報酬。勞動者報酬=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利潤總額。

通過計算整理,列出了2001-2003年國有和非國有經濟部門的總產出(Y)、資本存量(K)和勞動力從業人數(L)及資本-勞動比率(K/L)。從表中可知,在考察期內國有經濟部門的資本-勞動比率呈現出了快速提高的態勢,2003年這一數值達到19.51,比2001年提高近30%。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非國有經濟部門的資本-勞動比率幾乎沒有明顯的變化,到2003年這一數值也僅為6.78,隻占到國有經濟部門同期水平的1/3強。

另外,為了進行比較,我們還計算了全國平均水平的資本-勞動比率。

計算結果顯示,2000-2003年,全國平均資本-勞動比率分別為10.46、11.05和11.66,這一結果充分說明了在投融資體製約束下,大量的資金被錯誤地配置到了國有經濟部門。這種錯誤配置造成了加快該部門的資本深化過程,造成了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而同時卻導致了非國有經濟部門資金短缺,從而降低了該部門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勞動力就業卻沒有出現較快的增長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