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資本市場扭曲的就業效應分析
盡管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資本市場經曆了巨大的變化,但資本市場分割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消除。而且有的研究還表明,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資本市場的分割狀況在90年代還進一步惡化(World Bank,2005)。在所有製約束條件下,國有和非國有企業麵臨著分割的資本市場。R0表示的是市場的均衡利率,MPK表示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如果按照市場機製進行資源配置,則會有K2的資金分配到國有企業之中。而在利率被人為壓低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卻可以以低於市場利率水平的R1獲得超額資金量K1。與改革開放前中國壓低利率實行趕超戰略不同的是,當前的國有企業由於效率低下,在同非國有企業的競爭中逐漸從競爭性生產領域集中到了帶有壟斷性質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這種產業技術的路徑選擇使得國有企業傾向於以資本來替代勞動力。這種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效應就是勞動力的需求曲線從D1變動到D2,結果可以看出,二者的結果是使就業數量從OL2減少到OL3。
對於非國有企業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們在市場利率的水平上可以獲得K4的資本量。但由於受到信貸歧視,它們卻不得不以高於市場均衡的利率R2獲得資金K3。資金市場的分割使得非國有經濟部門中資金少配置K3K4的數量。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對於一個資本稀缺而勞動力豐富的經濟來說,隻要技術的選擇不過分地向資本替代勞動的路徑上偏離,則經濟的增長可以保持更長的持續性。由於非國有企業基本上集中於競爭性領域,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在非國有企業中,更多的資本配置可以使得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得到提高。如果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則這種資本的優化配置可以使非國有企業更多地吸納勞動力就業。非國有企業中的勞動力就業將從OL1增加到OL2。
第三節要素市場扭曲的就業效應:實證分析
影響中國不同時期就業量的因素有很多種,既有技術因素,也有體製轉型所造成的特有原因,另外還有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共性特點。本節重點對要素市場扭曲對就業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構建
通過第二節的分析,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假說,即在中國轉型過程中,製度安排導致的要素市場扭曲抑製了勞動力就業。因此,我們本節的實證分析,其實是對這一假說驗證並對二者的關係給予定量的考察。
為檢驗上述假說,關鍵是要對中國要素市場扭曲的程度進行度量。
通過借鑒林毅夫(2004),在以下部分我們使用了要素的比較密集度作為要素市場扭曲程度的度量。這是因為在競爭條件下,要素的相對價格是要素相對豐裕度的內在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會根據自身的要素稟賦結構進行生產;而當要素市場出現扭曲時,一個國家或地區就會偏離自身的要素稟賦結構進行資源的配置與使用。
二、數據來源說明
為了刻畫要素市場扭曲對就業的影響,本章使用的數據是中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5-2004年的麵板數據,全部來自《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彙編》和1995-200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三、分析結果
我們分別采用了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的麵板數據方法對模型進行了估計,並且為了進行比較,我們還給出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回歸結果。回歸的結果顯示,不僅固定效應模型中ln(ψ)的係數顯著為負,而且隨機效應和OLS模型估計的結果也都顯著為負。這一重要結果為我們的理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即要素市場扭曲對就業產生了負的影響作用。
技術進步因素techit與就業彈性eeit雖也都呈負相關關係,但在統計上並不顯著。OLS模型中接近於10%的統計水平說明,技術進步因素可能與不可觀察的地區效應或時間效應有關。
非國有經濟變量nsoeit與就業彈性eeit之間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這同我們的預期是一致的。這說明加快非國有經濟發展,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提高就業水平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