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要素市場扭曲與地區經濟差距(3)(2 / 3)

另外,本章中的數據如無其他說明,則主要來自《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彙編》和《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5)。利用人均GDP指數序列,我們把各個地區的人均GDP數據換算成1978年價格表示的不變價,並計算出各個地區的真實的人均GDP增長率。

二、分析結果

由於我們使用的是1978-2004年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PanelData,因此在對模型進行計量分析時要考慮以下兩方麵因素對回歸結果的影響:一是由於橫截麵之間的差異較為明顯,所以樣本的異方差對估計式的影響需要重視;二是時間序列數據產生的序列相關問題,也會給估計式的結果帶來偏誤。為了降低上述兩種因素對回歸結果產生的偏誤,我們采用了廣義的最小二乘法(GLS)對模型進行估計。

回歸結果顯示,考察期內各個省份間並不存在顯著的絕對收斂現象,這與現實觀察是相一致的。通過在回歸方程中逐步引入人力資本、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儲蓄-投資比率、外貿依存度、非國有經濟比重等指標,可以看到回歸方程的解釋力總體上得到提高,回歸方程的擬合度較好。可以看出在控製了導致不同穩態的其他因素後,各個省份間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收斂趨勢。地區虛擬變量顯著的統計水平說明省份間的確存在著“俱樂部收斂”現象。

同時,通過使用1978-2004年的分省數據,我們在4個回歸方程中分別檢驗了上述控製變量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影響,雖然每個方程包含的變量不同,得出係數的顯著性也不盡相同,但基本符號還是與事先的預期相吻合的。綜合實證分析結果,我們可以把影響地區經濟增長績效的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麵:一是包括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力資本存量在內的初始變量;二是包括要素配置、民營化等在內的製度和政策因素;三是包括投資、技術進步在內的常規增長條件。從理論上來講,上述因素的改進都有助於落後地區實現經濟的追趕,從而縮小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表明了勞動力和資本市場發育滯後從而導致的資源配置扭曲在地區間對經濟增長率起到了負麵影響作用,這在計量分析模型中都得到了體現。

第五節結論與啟示

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的框架中,要素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進行自由流動是實現經濟收斂的前提條件。而對於轉型時期的中國而言,由於要素市場改革相對滯後,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流動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限製;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在地區間也各不相同。要素市場的分割與扭曲製約著經濟收斂的微觀機製發揮作用,而且由它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扭曲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區間存在著不同的經濟穩態。因此在理論上我們可以認為,要素市場扭曲是導致地區經濟出現趨異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