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要素市場扭曲與地區經濟差距(3)(1 / 3)

1994年以後,伴隨著分稅製改革,金融係統也實行了重大改革。通過一係列製度改革,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對金融市場的控製權,垂直的部門領導日益成為主導,資本市場的一體化程度也開始出現改善。但正像許多研究(陳東琪等,2002;WorldBank,2005)指出的,由於目前財稅體製的缺陷和所有製改革的滯後,地方政府仍具有主動幹預資本市場的內在衝動;以國有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有銀行機構占據壟斷經營地位的局麵並沒有打破,國有金融部門仍把對國有企業提供金融支持(金融補貼)作為一種政策選擇。

在國有投融資體製約束下,由於中西部地區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因此對這兩個地區來說,銀行資金更多地配置在效率低下的國有經濟部門。這種信貸配給所導致的金融抑製造成了兩個直接後果:一方麵是國有經濟部門產生了大量的不良信貸;另一方麵是抑製了效率較高的民營經濟的發展。並且,還有研究表明,配置給國有經濟部門的資金,一部分被用於企業自身發展的投資,還有一部分是通過“滲漏”方式流向了東部地區(裴平、熊鵬,2003)。

資本市場分割是轉型時期中國的一個重要特征。由於在當前發展階段資本仍然是最為稀缺的要素,因此它的配置方式及效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對資本市場的扭曲進行刻畫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在此我們使用儲蓄-投資比率作為其代理變量。這是因為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資本會根據要素邊際報酬高低進行相應的流動,任何一個地區的儲蓄為追求最佳的收益-風險組合而可以流向其他地區。因此從長期來看,一個地區內的投資與儲蓄之間雖不是零相關關係,但也必定會大大低於1;而當外部約束導致資本流動在地區間無法實現自由流動時,一個地區的投資-儲蓄比率就會出現較大的相關性。

第四節實證分析及研究結果

本節主要根據新古典趨同理論,通過建立一個新古典條件趨同實證分析模型,運用1978-2004年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PanelData對前文的分析進行實證檢驗。

一、分析模型構建

新古典趨同理論為我們檢驗要素市場扭曲對地區經濟差距的影響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分析框架。根據新古典趨同理論(Sala‐I‐Martin,1996),經濟的趨同可以分為絕對趨同和條件趨同。絕對趨同是指落後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快於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即經濟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一種負相關關係。在資本邊際報酬遞減作用機製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落後地區會與發達地區最終趨於經濟穩態。但從經驗研究的角度來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增長經曆拒絕了絕對趨同假說。更多的情況是,具有相同或類似經濟結構的經濟體會趨於絕對收斂,而與其他類型的經濟體則趨於發散。而且如果控製了不同經濟體之間的異質性(技術水平、製度因素、人們的偏好等)因素後,落後的經濟體仍可以獲得更快的增長速度,這種不變條件下的趨同被稱為條件趨同。條件趨同一方麵反映了新古典增長模型中邊際收益遞減法則,另一方麵說明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均衡狀態是由某些外生因素決定的。因此,為了檢驗要素市場扭曲從而要素配置效應對地區經濟差距產生的影響,我們采用了新古典條件趨同實證分析模型:

gi,t=c+β1logPGDPi,0+γZi,0+φXi,t+εi,t(9‐7)

在回歸方程(9‐7)中,gi,t表示第i個地區在時間t的經濟增長率;logPGDPi,0是第i個地區初始人均GDP的對數值;c為各個地區都相同的截距項;Zi,0為初始變量,即那些會影響第i個地區穩態值的因素在初始階段的值;Xi,t為控製變量,它是一組會影響經濟增長率的其他因素,如政策因素和經濟結構變量等,本章要檢驗的要素配置效應就屬於其中的一個因素。如果將c和γZi,0相加就會得到一個各個地區都不相同的截距項ci,它表示不同地區之間在生產力水平上的差異,並考慮了回歸方程中未度量到的地區特定因素。回歸方程中的β1如果為負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則說明存在β收斂,即經濟增長率與初始的人均產出水平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係,從而可以認為地區之間會出現收斂。在下麵的計量分析中,除了本章中反映要素市場配置效率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和投資-儲蓄比率兩個變量外,我們還引入了其他一些控製變量,非國有經濟比重(nsoe):非國有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用於衡量民營經濟發展的水平,預期它對經濟增長率起正麵的促進作用;貿易依存度(open):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用於衡量對外開放程度,預期它對經濟增長率起正麵的促進作用;教育水平(edu):大學在校學生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用於衡量地區人力資本積累,預期它對經濟增長率起正麵的促進作用;比較勞動生產率和儲蓄-投資比率兩個變量前麵已經介紹,預期兩者將對經濟增長率產生負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