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要素市場扭曲與地區經濟差距(2)(1 / 3)

一、要素地區流動與地區經濟差距

根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如H‐O模型)的觀點,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情況下,要素稟賦和要素收益率會在地區間實現均等化,優惠政策、地理等因素對地區經濟差距的影響有限。Samuelson等(1948,1949)就論證了在商品自由貿易的條件下,要素價格可以實現均等。Ben‐David(1993,1996)的研究還認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FPE)為討論貿易對縮小收入差距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雖然Slaughter(1997)認為,要素價格均等會並不意味著人均收入的收斂,但他也認為要素流動是人均收入實現均等化的必要條件。經濟收斂問題也是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話題。按照索羅的觀點,人均收入的收斂主要來自於人均資本量(K/L)的收斂。但人均資本量的收斂並不會自動實現,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是人均資本量(K/L)的基本前提。為了說明要素流動與地區經濟差距的關係,我們在此借用簡單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

假設有東(E)、西(W)兩個地區,東部地區資本要素比較豐富,西部地區勞動力要素比較豐富;生產中隻使用資本(K)和勞動力(L)兩要素;w是勞動力要素的價格,r是資本要素的價格。

可知,決定人均收入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要素價格;另一個是要素稟賦。在市場機製作用下,要素可以在地區間自由流動並使得要素價格實現均等,所以影響地區人均收入差距的因素為兩地區的人均資本量(K/L)。由於東、西兩個地區分別屬於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相對豐富的地區,所以我們可以假定東部地區的資本邊際產品低於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勞動力邊際產品低於東部地區。要素邊際產品的差異使得東部地區資本K流入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勞動力要素L則會向東部地區轉移。

同時我們還假定從東部流向西部的資本是作為直接投資的形式進行的,而從西部轉移到東部的勞動力則成為東部地區的常住人口。由於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在地區間的流動可以使要素邊際報酬均等化。

表明,在市場機製自由發揮作用時,要素流動可以縮小地區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其內在的實現機理是,要素流動一方麵增加了落後地區的資本存量,同時減少了該地區勞動力數量,資本和勞動力要素流動的結果提高了該地區的資本-勞動比率,從而可以使其更快地與東部地區實現收斂。相反,如果要素市場存在著地區分割,使得資本和勞動力要素不能在地區間進行自由流動,則就無法有效縮小地區間的人均收入差距。

二、要素行業配置與地區經濟差距

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框架下,欠發達地區如果擁有與發達地區同樣的資本、技術及製度環境,則就會與發達地區實現經濟趨同(convergence)。

但在製度約束導致要素市場扭曲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地區間製度和技術條件出現較大差異,從而地區間的人均收入就不會出現絕對的趨同,而是在具有類似特征的經濟體之間的條件趨同。要素市場的扭曲不僅僅表現在要素在空間上難以自由流動,而且還表現在要素資源在行業部門之間的錯誤配置。並且,由於要素市場發育在地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由此導致的要素配置效率也就成為導致區域經濟體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由於技術進步因子與時間t的變化有關,因此對於中國而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一因子對技術因子的邊際貢獻也會很快在地區之間實現趨同。而對於配置效率因子AGi來說,它主要是與地區的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有關。而且相對於要素市場化水平高的地區,市場化水平較低的地區其配置效率也處於較低水平。這種地區間要素的配置效率對技術因子邊際貢獻的差異可以表示為AGD<A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