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要素市場扭曲與地區經濟差距(2)(3 / 3)

此外,城市福利方麵的一些改革也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必要的製度支持,如取消配給製度,住房、用工政策和社會保障體係的改革等。以戶籍製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雖然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動和轉移創造了條件,但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比仍顯滯後,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扭曲狀況並未得到真正糾正,這嚴重地影響著人口跨地區和跨行業的流動和轉移。

2000年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分布狀況。從表中可知,外來勞動力的工作被限製在特定行業,而當地工人的就業選擇則相對較多。具體來說,外來勞動力被限製在收入較低的行業,如製造業、建築業、商業餐飲等產業內。城市勞動力市場被人為地分割為外來勞動力和城市勞動力兩個市場。顯示了勞動力流動的地區分布狀況。從表中可知,在1990-2000年間,勞動力的流動和轉移基本上是以內部轉移為主,到90年代後期勞動力的跨地區轉移雖然有所增加,但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勞動力流動是勞動力市場化的基本條件。當勞動力在城鄉間和地區間無法自由流動時,勞動力市場就會在不同地區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扭曲分割現象。為了對區際勞動力市場的扭曲狀況進行準確的描述,我們使用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來定義勞動力市場扭曲導致的要素配置上的扭曲。

這是因為在城鄉分割和區際分割的情況下,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仍然被限製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這種人為的分割從較長一段時間內可以在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上反映出來。

二、資本市場的地區差異

新中國成立後,在趕超發展戰略的製度安排下,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扭曲要素價格的政策安排,其中通過壓低資本要素價格從而加快資本積累是各種政策中的首選。比如,1950年5月工業貸款利率月息為3.0%,但到1953年1月就被調至0.6%~0.9%,1954年調至0.456%,並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1960年6月曾將利息回調到0.6%,但到1971年8月,該種利率又被壓低到0.42%的水平。在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製下,中央可以直接調控經濟,金融和銀行部門都成為受政府控製的職能部門,而且資金的投放絕大部分是用於國有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國的資本市場處於嚴重的分割狀況之中,資金的配置效率極為低下。

1978年後到90年代初期,隨著政府撥款變為銀行貸款(撥改貸)政策的實行,銀行的作用變得日漸重要起來。同時進行的財政和銀行係統的體製改革,也使得地方政府和各級銀行獲得了一定的財權和事權。但由於信貸管理體製與人力資源管理體製的製約,銀行的決策還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雙重影響。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通過許諾給國有銀行各地分行以權力和優惠待遇,來與它們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團。而且已有文獻表明,這種利益集團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密切。在部門和地區性障礙的限製下,中國的資本市場被各個部門之間的“條條”和各地區之間的“塊塊”給分割了,資本在地區間的流動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