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計算,從1978年到200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速度超過9%,為世界第一,遠遠超過同期世界經濟平均4.5%的增長速度,以及20個工業化發達國家平均2.5%的增長速度。在人均GDP方麵,到2005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14040元,大約是1978年水平的35倍(當年價)。對於一個人口數量超過10億的國家來說,能夠持續這樣長的時間的高速經濟增長,可謂是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林毅夫,2004)。
但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不相稱的是,在這一時期內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卻出現了逐漸拉大的趨勢。這種地區經濟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麵。首先,這種拉大趨勢直接在地區間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得到了反映。1978-2004年中國人均GDP基尼係數的變化趨勢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1978年到90年代初,人均GDP基尼係數是逐漸下降的;但自此之後開始逐漸上升,到2004年基本上達到0.35。第二,地區經濟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還表現在地帶間的差距變化方麵。
但通過對泰爾指數進行分解為沿海地區省際差異、內地省際差異和兩大地帶間的差異對總體地區差異的貢獻份額後,我們發現內地省際差距對總體地區差距的貢獻微不足道。而如果把1990年作為一個分界點的話,我們發現在此之前東部地區省際差異對總體差距的貢獻份額最大,但自此之後兩大地帶間的地區差異對總體差距的貢獻份額占支配作用。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地區經濟差距不斷拉大的現象,引起了國內外經濟學者的極大關注,他們試圖從不同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解釋,但時至今日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答案。本章的目的是在對地區差距形成原因的文獻進行綜述的基礎上,試圖從要素市場扭曲的角度對中國地區經濟差距給予一個解釋。本章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節是文獻綜述;第二節是對要素市場扭曲與地區經濟差距作用機製的分析;第三節是對改革開放以來要素市場地區差異性的描述;第四節是對要素市場扭曲對地區經濟差距影響的實證檢驗;第五節是結論與啟示。
第一節文獻綜述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增長的績效差異問題,一直是經濟學者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圍繞這一問題,期間不僅產生了大量經典的理論文獻,而且還不乏將理論模型付諸經驗數據的實證分析,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現的大量檢驗經濟增長趨同假說的文獻就是很好的證明。這些文獻在檢驗經濟增長收斂性時,一般是將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區分為β收斂σ收斂。β收斂,是指不同經濟係統間的人均產出增長率與初始人均產出水平負相關。σ收斂,是指不同經濟係統間人均收入的離差隨時間的推移而趨於下降。β收斂是針對產出增量而言的,而σ收斂則是對產出存量水平的描述。
較早的經驗研究發現,趨同並沒有發生在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之間,而是發生在那些具有同質性或具有相同的經濟穩態的經濟之間。因此,人們發現的趨同現象實際上是一種“俱樂部趨同”(Baumol,1986)。然而Delong(1988)認為,Baumol的選樣有偏,分析結果不能令人信服,在包括了更廣泛的樣本分析後,Delong發現並不存在顯著的收斂性。Romer(1986)通過對Arrow(1962)進行改進,提出了知識創造是投資的一個副產品,而且重複相關聯的學習過程受製於報酬遞減這兩方麵的假設,發展出了內生增長理論模型。在Romer的模型中,知識資本對一般消費品生產具有遞增效應,而且“幹中學”的知識外溢產生了規模經濟,這使得起初產出水平越高,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就具有更高的人均知識資本存量,從而也就會產生更高的人均產出,因此Romer從理論的角度提出了對增長收斂性的懷疑。
而幾乎在同期,Lucas(1988)將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增長模型,並將人力資本區分為通過正規的脫產教育所產生的一般化人力資本和通過“幹中學”導致的專業化人力資本。通過在產出形式中包含一般化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Lucas得出結論:具有較低水平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經濟係統在穩態中將持續地具有比起初就具有高水平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水平的經濟係統更低的產出水平。在引入專業化人力資本後,Lucas指出,國際貿易對兩國經濟增長模式產生了鎖定:即起初具備豐富人力資本的國家在生產高技術含量的商品上擁有比較優勢,並通過專業化生產和兩國間的貿易不斷積累高技術含量商品的生產經驗,鞏固對該商品專業化生產的優勢和壟斷地位,由此將持續地獲得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反之最初就處於人力資本劣勢的國家將隻能專業化生產低技術含量的商品,由此獲得較低的經濟增長率。Lucas的研究支持了與經濟收斂性不一致的理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