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進行分析的同時,我們還對各個地區製造業的技術效率給予了報告,因為它反映了各個地區對要素資源使用的水平。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產業技術效率的平均值不僅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而且還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其均值的變化來看,東部地區的產業技術效率基本上保持了一種平穩走勢,沒有出現大的波動;但從各個年份的變異係數來看,東部內部的產業技術效率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具體來說,在東部地區內部,上海、廣東兩省市在考察期內一直處於生產前沿之上,這個結果基本上與鄭毓盛(2003)等的研究是一致的。其他省份除河北、遼寧和海南外,其產業技術效率水平在各個年份基本上都高於0.8的水平。
相比較而言,在考察期內,中西部地區各個省份的產業技術效率不僅在絕對值上明顯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且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具體來說,西部地區的產業技術效率水平最低,在考察期內明顯出現了一個下降的走勢,而且從變異係數來看,表明在地區內部產業技術效率水平還有擴大的趨勢。中部地區的產業技術效率水平略高於西部地區,但地區內部產業技術效率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
從時間走勢來看,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相類似,其產業技術效率在考察期內特別是2002-2003年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這個結果是與趙偉等(2005)的研究相吻合的。而且如果以0.70作為產業技術效率水平的一個衡量標準,即一個省份不增加投入就可以通過改善效率提高產出30%,我們發現在考察期內東部地區除遼寧、河北和海南外,其他省份都高於這一水平。形成反差的是,中西部地區的所有省份在考察期內都低於甚至是遠低於這一水平,存在著嚴重的技術效率損失問題。由於一個生產決策單位的技術效率水平高低,取決於它能否有效地組織投入品,或以較節約的方式進行生產,這與生產決策單位自身的生產積極性及外部政策環境有著相當大的關係。眾所周知,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發地區,也是一個善於進行製度創新的區域,區域內市場化水平高,生產決策單位基本上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所以與之相對應的是這個地區有著更高的產業技術效率。對於中部地區的產業技術效率高於西部地區的原因,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技術擴散是按照經濟梯度進行推移的。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東部地區屬於經濟的高梯度區域,這個區域的企業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及組織形式。由於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在資金流、技術流和貿易流等外部性作用下,使得對技術擴散的吸收成為可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產業技術效率水平。而對於西部地區而言,一方麵這些地區技術裝備本身相對落後,另一方麵則由於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這些地區的製度創新能力較弱,市場化水平相對較低。上述因素導致了區域內的生產決策單位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也沒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和內在激勵動力,從而導致了較低的產業技術效率水平,使得既定投入和最大產出出現較大的差距。
對於產業組合的純技術效率來說,它基本上與產業組合技術效率保持了一致的走勢,即1999-2003年先經曆了一個逐步下降的過程,到2003年下降到0.7837。自2004年後又開始上升,到2005年這一數值達到0.8145,這說明如果各個地區能消除區域內產業純技術的非效率問題,在2005年則可以使全國的產出提高17個百分點。通過進一步計算,我們得到了考察期內的產業組合純技術效率的變異係數為0.0179,這說明1999-2005年產業組合的純技術效率沒有明顯的改善。對於這種現象,我們認為可能是由兩方麵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考察期內所有地區的產業純技術效率的提高相對緩慢;二是可能部分地區的產業純技術效率得到了提高,但被另外一些地區產業純技術效率的下降給抹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