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中國要素市場扭曲的產業效率損失——基於DEA方法的實證分析(2)(1 / 2)

所謂產業組合(Industrial Group),是相對於單個區域的某一產業而言的,它由全國各個區域的同一產業組合構成。鑒於此,我們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進行測度前,有必要借助單個產業的技術效率問題作一點說明。CRS曲線表示的是單個產業的最優規模生產前沿,VRS曲線表示的是相應的可變規模生產前沿。由於CRS假設隻有當所有決策單位在最優規模上生產時才是適用的,而當市場不完全、資金約束等原因存在時,單個決策單位並不會在最優規模上生產。所以在可變報酬條件設定下對技術效率進行測度時,技術效率TE就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E)和規模效率(Scal eEfficiency,SE),即TE=PE×SE,其中純技術效率PE為APV/AP,規模經濟效率SE為APC/APV,技術效率TE等於APC/AP。技術效率TE表明,實際生產點距離最優規模CES生產前沿的距離,PPC的距離越長,說明技術效率的損失越大,技術效率損失也可以用1-APC/AP表示。純技術效率PE表示的是實際生產點距離可變生產規模前沿的距離。規模效率SE則是對可變生產規模前沿與最優規模前沿的距離的測度,如果SE=1,則說明生產單位是在最優規模上進行生產。如果技術效率TE的值為0.8,其經濟含義就是說在保持產出水平不變時,可以使投入節約20%,或在保持投入水平不變時,能夠使產出水平提高20%。

假設全國的某產業I是由M個地區的i產業組合構成;單個地區產業im的投入有K種,產出有L種,那麼對於產業im來說,投入又可以表示為向量xm,產出為向量ym,某產業I的投入則可以表示為矩陣K×M,產出為矩陣L×M。當單個地區產業的生產位於生產前沿下方時,即給定一定的投入,產出並沒有達到前沿水平,則說明這一產業存在著技術效率損失。

而全國的產業是各個地區產業的組合加總,所以當各個地區產業的技術效率存在不完美時,那麼全國的“產業組合”也應當存在技術的非效率問題。

從上述部分易知,單個產業的技術效率容易測度,但由於全國“產業組合”的整體技術效率並不等於各個地區該產業的技術效率的簡單平均,所以當我們對“產業組合”的技術效率進行測度時,碰到的問題正如朱順林(2005)所提到的,那就是全國的產業組合技術效率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我們又該如何進行分解和測度?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知道產業組合的技術效率並不等於各個地區該產業的技術效率的簡單加總,為區別單個區域的產業技術效率的概念,我們在本章中繼續使用朱順林(2005)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的界定,即把全國所有地區的該產業進行加總組合成為一個代表該產業全國總體技術效率水平的“虛擬產業”,而且隻要各個區域產業的加總集合是一個凸集(Con‐vexSet),那麼代表全國的“虛擬產業”便會與一個假想的地區的技術效率相等。假如T的值是0.85,那麼就表明全國的這一產業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就可以使各種產品的產出提高15%,或在保持各種產品產出水平不變時,就可以使投入減少15%。對於第二個問題,即要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的不完美進行測度,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找出影響產業組合技術效率不完美的因素在哪裏。

在借鑒鄭毓盛等(2003)和朱順林(2005)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把生產點P推移到最優規模生產前沿的B點,要解決以下主要問題:一是各個地區產業自身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效率問題;二是各個地區要改變要素價格扭曲導致的產業結構扭曲問題;三是要促進要素市場的完善,建立合理的要素價格體係,推進要素在區域之間進行合理流動,從而使各個地區的產業選擇“適當”的投入從而達到最優的生產規模。也就是說,導致產業綜合技術效率不完美的原因主要是:①各個地區產業自身生產過程中的純技術非效率問題;②由於要素市場扭曲導致了產業結構扭曲,而產業結構的扭曲導致了產業的技術非效率;③在要素價格扭曲條件下,要素在各個地區之間不能實現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企業生產中的要素投入是在錯誤的價格信號引導下進行的,這會導致產業的規模效率存在不完美問題。從以上分析可知,產業組合技術效率可以分解為各個地區內的產業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產業結構效率。其中後兩種因素是要素市場扭曲的產物,二者的乘積就是要素市場扭曲導致的效率損失。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把產業組合規模效率定義為要素市場扭曲導致產業投入量的扭曲,而產業結構扭曲可以定義為要素價格扭曲導致的產業投入價格的扭曲,並且根據它們的關係可以推知要素市場扭曲程度越高,則由這兩個指標乘積所表示的效率損失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