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中國要素市場扭曲的產業效率損失——基於DEA方法的實證分析(2)(2 / 2)

接下來的部分我們主要是對產業組合的純技術效率、產業組合的規模效率和產業組合結構效率具體測算的一個分析說明。對於產業組合技術效率(TPE)和產業組合規模效率(TSE)的測算,我們繼續沿用朱順林(2005)的方法,把組合產業純技術效率定義為各個地區純技術效率的加權平均值,其中權數為各個地區某一產業的實際產出在全國同一產業總產出中所占的比重。

而對於產業組合的規模效率,同產業組合的純技術效率類似,我們用各個地區的產業規模效率值進行加權平均獲得。

最後,上述指標的關係可以進行簡單說明。全國組合產業的實際產出為圖中的P點。這時我們可以得到全國的產業組合技術效率指標為AB/AP。根據上述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的分析,這一指標的不完美是由三個因素導致的。一是各個地區的產業純技術效率。可知,如果各個地區的產業的實際產出從P點移到PV點,那麼這部分效率損失就會消除。假設各個地區的產業都達到了最高的技術效率水平,其組合產出點D點,則AD/AP就是各個地區產業的組合純技術效率指標。二是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效率。雖然D點實現了純技術效率,但在要素市場扭曲的情況下,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扭曲並沒有得到糾正。假設經過調整,適宜的產業結構位置在C點,則AC/AD就是各個地區產業組合的產業結構效率指標。三是各個地區的產業規模效率。在要素市場扭曲的情況下,各個地區的產業並不會在最優規模上生產。可知,如果要素價格扭曲得以消除,則各個地區產業的實際產出從PV移動到PC點時,那麼這部分效率損失就會消除。我們把組合產業的規模效率指標用AB/AC來表示。綜上可知,全國的組合產業技術效率可以分解為上述三個因子,其關係式可以記為:AB/AP=(AB/AC)×(AC/AD)×(AD/AP)。

第四節實證分析及研究結果

本節首先對實證分析采用的數據和變量給予說明,然後基於計量分析軟件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進行分解,最後對分析結果進行闡釋。

一、數據與變量說明

本節選取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9-2005年的製造業數據進行技術效率損失的研究。之所以選用製造業,一方麵,是它在總量上占有較高比重,這樣可以使我們的研究結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另一方麵,在對產業技術效率進行分析的同時,我們還試圖對中國各地區間製造業的產業結構扭曲問題進行探討。

在變量的選擇上,我們用產品銷售收入來表示產出,用固定資產淨值餘額表示資本投入,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勞動力投入。為了消除價格因素對估計結果的影響,我們分別采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對各地區的產品銷售收入與固定資產淨值餘額進行平減,得到了用1999年價格表示的各變量的實際值。然後,我們使用DEAP2.1軟件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進行了測度分解。

二、分析結果

1999-2005年產業組合技術效率測度及分解結果的報告。

從中可以看出,對於全國的製造業來說,產業組合技術效率在1999-2005年總體上保持了一種下降趨勢。具體來說,產業組合技術效率的值在1999年最高,為0.733,在2003年最低,為0.6890,到2004年又上升為0.707,到2005年又下降到0.690。這說明在1999年,在保持製造業總產出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使投入降低約27個百分點;或保持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使製造業總產出提高約27個百分點。而到2005年,如果使投入保持不變,則可以使製造業總產出提高近30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在考察期內我國製造業的資源利用潛力還遠未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