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中國要素市場扭曲的產業效率損失——基於DEA方法的實證分析(1)(1 / 3)

自1978年起,中國開始推進漸進式改革,旨在推動經濟體製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許多研究都表明,隨著漸進式改革的逐步推進,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這使得產品、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成為可能,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與上述觀點不同,許多學者卻認為,在現行財政體製等一係列製度安排條件下,不同省份、地區之間為了搶奪要素資源和產品市場,傾向於采取貿易壁壘或經濟封鎖等政府幹預的方式,從而使得國內市場處於分割狀態。代表性的研究如Young(2000)認為,1987年到1997年的漸進式改革,在本質上來看其實是中央集權經濟向多個地方政府統治的經濟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會利用雙軌製改革所產生的機會進行尋租,從而造成新的扭曲。利用加總的分地區數據,他還發現改革以來各地的產業結構趨於同質化,因而推論各地區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效率損失。

市場的分割會導致要素市場扭曲,而扭曲的要素價格影響著企業的技術和產業選擇,會導致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這不僅不利於縮小收入差距和實現區域統籌發展,而且對中國經濟社會能否實現和諧發展都將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研究要素市場扭曲與產業技術效率之間的關係問題,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進一步凸現。本章重點旨在對要素市場扭曲的產業效率損失進行實證研究,並提出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本章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節是文獻綜述;第二節是對要素市場扭曲和技術效率損失內在機理的一個簡單理論分析;第三節是對產業組合技術效率損失測度方法的介紹;第四節是變量與數據的說明及實證分析的結果;第五節是文章的結論部分。

第一節文獻綜述

技術效率是企業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之間關係的一種度量,它的經濟學含義在於保持產出不變時,能夠使投入節約多少;或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能夠使產出增加多少。作為理解經濟增長源泉的重要方麵,技術效率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技術效率的研究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應歸功於Farrel(1957),在此之後技術效率的研究開始擁有了統一的分析框架,並產生了大批有價值的文獻(Afriat,1972;1982;Coelli,1996,等)。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經濟學者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技術效率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些文獻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是對技術效率變動趨勢的研究。Fan(1996)通過運用隨機前沿函數模型對中國農業的研究表明,在1965年至1985年期間,中國農業的技術效率呈現出一種快速提高的趨勢。同樣以中國農業為例,Kalirajan(1996)則運用可變係數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對技術效率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1970-1978年中國農業的技術效率整體上處於一種停滯狀態,1978-1984年技術效率提升明顯,但在1984-1987年又出現了下降趨勢。

鄭京海等(2002)對1980-1994年中國國有企業的研究表明,在此期間國有企業的技術效率並沒有明顯的改善。趙偉等(2005)的研究也表明,1985-1995年技術效率上升的幅度開始減緩,而在1995-2000年卻出現了一個衰退過程。

第二個方麵是對影響技術效率的因素進行研究。一是製度因素。製度因素影響技術效率的研究文獻,基本上是圍繞產權製度展開的。Lin(1992),Fan(1996),Kalirajan等(1996)的研究都認為,1978年後農村家庭生產責任製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計劃經濟時代土地集體所有導致的激勵不足和監督問題,從而使得技術效率得到快速提高。而姚洋(1998,2001)、劉小玄(2000)等的研究則對所有製與技術效率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一致認為,非國有經濟比國有經濟具有更高的技術效率。二是市場分割因素。市場分割是影響技術效率的重要因素。鄭毓盛等(2003)的研究認為,地方分權是形成地方市場分割的重要原因,而地方市場分割又導致中國各個地區生產中存在著嚴重的技術非效率問題。沿著鄭毓盛等(2003)的工作,劉培林(2005)、宋湛(2005)及朱順林(2005)分別以製造業和化學工業為例,對市場分割導致的技術效率損失進行了實證分析。三是其他因素。姚洋(1998,2001)的研究表明,企業規模、R&D也對企業的技術效率產生影響。具體來說,大企業比小企業的技術效率更高;公共機構的R&D對企業的技術效率有負的影響,而企業的R&D則對技術效率有正的效應。劉小玄(2000)、顏鵬飛(2004)的研究還表明,人力資本和控製層級因素也會對技術效率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