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製定出標準化以後,很多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然而,事情總有例外,標準化不可能把一切能發生的事情全部包括在內。因此,凡是類似標準中的事例,都應該全權委托下屬去處理,隻有在發生例外事項時,領導者才參與工作,給予及時的指示,這種做法就叫做"例外管理"。
中級職員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必須循序漸進。首先是改進工作,使之標準化、自動化、程序化。下功夫改進工作是關鍵環節,沒有對工作的改進,標準化是難以實現的。隻會使浪費現象固定化、合法化。對於辦公室自動化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對工作的改進,沒有工作的標準化為前提,是根本無法順利進行的。
這就要求每個領導者,必須大力宣傳標準化的重要性,同時還要仔細觀察每個下屬的工作標準化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教授方法,或謀求統一,使標準化成為現實。
有時也趕鴨子上架
表現力是一個人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意見或信息、客觀事實等的一種基本能力,包括說、聽、寫三個方麵的能力。
對於說話的要求是必須在較短的時間裏,重點突出地講完要說的話。換句話說,就是要話語簡潔、表達清楚。當然,還得準確區分事實與推斷。說話是體現一個人表現力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因此,在各種會議上積極發表意見,就是衡量一個人說話水平的極為重要的方麵,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習慣在大庭廣眾麵前說話。領導者要留心這方麵存在問題的人,及時給予幫助。諸如有意擬出一些問題,令其思考,不能不說是個有效的方法。
聽人說話與自己說話顯然不同,體現一個人表現力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聽的能力。聽他人講話時一定要認真,做到專心致誌,一字不漏,必要時還要做好記錄。為了切實養成專心傾聽的良好習慣,擔任會議記錄可以說是難得的訓練機會。
至於寫的能力,完全可以這樣說,無論辦公室自動化程度多高,都無法使寫的能力失去魅力。寫的無論是文章或報告,需要讓別人看得懂這是重要的。在日本的公司裏,常見到一些使人簡直無法看下去的文章。這似乎也是一種報應,讓人沒有興趣看的文章或報告,豈不等於白寫嗎?
其實,寫文章與講話並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區別,重點突出,簡潔明了可以說是共同的要求。隨著生活節奏加快,時間意識在人們頭腦中得到進一步強化,因此,必須縮短看文字材料的時間,而要做到這一點,讓人能夠容易看懂就成了先決條件。這裏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是需要做口頭表述補充說明的報告,要盡可能控製在一頁之內。這對敏捷思路的形成,是極為有益的。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文字表達能力同他的閱讀量成正比關係。平日閱讀大量書籍的人,表達能力自然準確,寫作能力也必然是很高的。與此相反,平時根本不讀書的人,要想提高寫作能力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作為領導者,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要引導下屬充分利用時間,盡量多讀些書或雜誌報刊。
誠然,一個人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受其本人的素質和學校教育的製約。對口頭、文字表達能力影響最大的歸根結底還是鍛煉機會。簡單地說,說話和寫作機會多的人,由於反複實踐,表達能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而很少有機會鍛煉說和寫的人,可以想象,能力是很難提高的。要想提高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別無他法,非得經過反複實踐不可,這可以說是至理名言。
然而,在現實當中,有許多現象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不少自認為自己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差的人,卻千方百計設法逃避可能要說話的場合就是一例。不曾想到,這樣做的結果,豈不是使自己永遠處於不善言辭的境地麼?不善於寫文章的人,似乎也是懷有這種心理--不敢輕易動筆,如此下去,又怎麼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呢?其實,這是非常愚蠢的,這如同從來不敢下水而又想提高遊泳水平是一個道理,隻會自己困擾自己。
作為一個領導者,需要對每個中級職員認真觀察,做到心中有數。對不擅長講話的人,要有意識地鼓勵他多寫,讓其用書麵的形式報告工作。這樣反複地令其鍛煉,是會見成效的。
越是不擅長的事情,越要有意識地、積極地多次反複去做,增加鍛煉的機會。這是提高表達能力的惟一方法。當領導的必須向下屬經常灌輸這一思想。
準備一個打氣筒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衝擊,隨著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每個人的精神更加高度緊張。加之工作本身難度越來越大,因而常常會看到情緒低落、意誌消沉而又無法自拔的人。嚴重的時候,便會形成神經衰弱症,根本不能上班,需要經常請假。更有甚者,言語、舉動都很反常。
這種現象多數發生在內向型的人身上,他們由於想認真、誠實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因而思慮過度而導致了精神異常。至於那些工作馬馬虎虎的人,絕對不會產生這種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