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管理的事半功倍之效(2)(2 / 3)

在同基層幹部工作接觸的過程中,依據上述四點,一眼就能看出他們說服能力存在的問題何在。誠然,發現問題並予以指出是必要的,而最佳的方案莫不如領導者充當基層幹部提高說服能力練習的對象,讓他們反複練習實踐,而領導者在他們的實踐當中培養提高他們的說服能力。這實在是最富有成效的做法。

讓下屬盡情發揮吧

老蔡被任命為某集團分公司的經理,下車伊始他就發現,這家分公司簡直就是毫無半點生氣,死氣沉沉。

一直以來,這家分公司銷售額的增長率,在集團各分公司排名中都是最後一名,而且已經連續幾年出現利潤赤字了。盡管被派到這裏工作的經理換了一茬義一茬,卻依然是一切如故,沒有任何起色。以致於連集團最高決策層的領導們也認為這個分公司是無可救藥了。盡管老蔡被委派時也抱著死馬當做活馬醫的心態,開始也進行了各種努力,結果依然未見成效。他冥思苦索,真不知怎麼是好。最後,便孤注一擲,隻能以四處奔波的方式來試圖提高銷售額。也許是他的苦心感動了上蒼吧,他終於拿到了兩筆好久沒有見到的大宗交易,簽訂了合同。

不知是因為初戰告捷,還是找到了問題的症結,這位蔡仁兄在接連奮戰三個月之後,一向低迷的銷售額增長率,竟然在全公司名列前茅。也許是大家因此而增強了信心的緣故,分公司的整個氣氛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全體員工以迅猛之勢行動了起來,當年成績便名列全國同行業的第二,第二年躍居首位。

蔡經理在這個分公司工作了五年,其間與他同甘共苦的主要成員相繼都得到了提升,當上了其他分公司的經理或部門主任。這些家夥不論是到哪個單位擔任何種職務,士氣總是很旺盛,取得的成績也很明顯,給集團領導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人說,這個公司培養出來的幹部,精神麵貌和工作作風都與其他公司不同。經過實踐的驗證,大家公認這家公司是集團培養人才的搖籃。

成績和幹勁、鬥誌是成正比的。充滿昂揚鬥誌和士氣的單位,具有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神奇力量。這其中自然能看出幹部的作用,一個好幹部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最終就會把手下的一幫人改變過來。好的業績不但能使人增強信心,向越來越高的目標發起挑戰,而且為了保持曾經達到的水平,也會愈發努力,激發出潛力。這等於是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下屬員工的工作能力。

然而,在一個沒有幹勁的單位裏,則會出現與上述局麵相反的情形。那裏的人們會爭先恐後地把失敗歸罪於他人,根本談不上配合。無論什麼樣的批評,即使是極其善意的,也不會被虛心接受,更沒有人會對此進行認真思考。在這種氛圍之下,人才怎麼可能得到成長呢?隻會陷入業績日趨跌落、信心喪失、推卸責任的惡性循環之中。

要想管好人、帶好人,建設一支活力充沛的隊伍,就必須卓有成效地激發下屬的潛能和幹勁,使之形成一種協調有序競相發展的整體氛圍。要做到這一點,既要像前麵所說的那樣,在工作方麵有取得優異成績、強化下屬信心的方法,也要如後麵所講述的那樣,有做好"人"的工作,指導下屬,以激發其潛能和幹勁的氛圍。

不言而喻,大凡被委任到一個新部門主持全麵工作的領導,在其任期之內都對變革組織氣氛、改變作風等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一個原來士氣低沉的單位,這樣做當然是必須的。而對一向士氣相對較高的單位,是否也有必要進行這樣的變革呢?回答當然也是肯定的,因為這有利於加快這個單位的前進步伐。

人的幹勁和潛能是無限的,創造條件讓其盡情發揮吧。隻要環境條件適宜,下屬的才能自然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工作中就會取得更大的成績,促進自身改變,變成更加理想的人才。要使管理工作進入"自動化"快車道,隻有一個辦法--"領"與"導",這將完全取決於你如何將下屬渴望成功的動機誘導出來。

挫傷下屬是不明智的

在大家埋頭工作的時候,經理卻當著在場所有人的麵,嘮嘮叨叨地批評一位下屬:"你怎麼能做出這種事情,肯定又是沒注意。上一次是這樣,以前也是這樣。總出這種事,哪有資格在這裏工作?!"

經理的批評就這樣沒完沒了,盡管大家都裝著沒聽見,然而臉上卻流露出厭煩的神色。

怎樣才能鼓起下屬的幹勁呢?就是要在糾正下屬的過錯之前,首先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可能會挫傷下屬幹勁的壞習慣。

人都是有個性的,也多少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在長時間處在領導崗位的人當中,有很多人身上就有意無意地帶有這樣一些導致下屬泄氣、失去幹勁的壞習慣。

比如前麵所舉的例子當中的那位經理,就在不知不覺當中犯了三個錯誤。

1.當著眾人麵嚴厲斥責一個人。這是一種不尊重人格的做法。在批評下屬時,故意讓別人聽見,殺雞給猴看,更是一種無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