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電腦本身自然也會極大地幫助我們克服這種機械上的限製。倒不如說,問題是外部世界的重要和有關的事務常常是屬質量方麵而不能數字化的。它們還不能算是"事實"。作為一件事實,它畢竟是已經確定了的,已經被分了類的,尤其是已經被賦予一定關係的。必須先有概念才能夠數字化。必須從無數混亂的現象中抽象出能夠定名和最後能計算的明確概念。
導致許許多多畸形嬰兒出生的"太利多邁"悲劇正是這種情況的事例。在歐洲大陸,當醫生具有足夠的統計資料以了解到畸形嬰兒的出生數字比正常要高的時候(這數字是如此之大,說明其中必定有特別的而且是新的成因),災難已經發生了。
福特公司艾德舍爾型汽車事件同樣給我們上了相類似的一課。在這種型號汽車投入市場之前,公司收集了可能得到的一切數字。所有的數字都指出,這種汽車正是市場所需要的。而質量上的變化,即美國顧客購買汽車從量入為出到憑愛好購買這一情況的變化,卻不是統計研究所能夠顯示出來的。在這種變化被數字統計捕獲的時候,卻為時已晚--這種型號汽車已投放市場並且遭到了慘敗。
外界真正重要的不是趨勢。重要的是趨勢中的各種因素的轉變。這些轉變最後決定了機構和它的各種努力的成功和失敗。這些轉變必須被覺察到,它們是不能計算、定義和分類的。分類仍然會產生預期數值--正像他們為艾德舍爾型汽車所做的那樣。但數值不再與實際情況相適應。
電腦是一部邏輯機器,這是它的力量,但也是它的限製。外界的重要事件是不能以電腦(或任何其他邏輯係統)所能處理的那種形式作出報告的。但是作為人,當他不是特別具有邏輯性時他還是可以覺察得到的,這正是人的力量所在。
危險的是,管理者會變得對那些不能簡化成邏輯和電腦語言的信息和刺激不屑一顧。管理者可能對覺察到的每一事件變得視而不見,而隻在事件發生之後獲知既成事實。於是,大量的電腦信息反而可能阻礙了他們對外界現實的接近。
電腦這個潛在的最有用的管理工具最終必定會使管理者覺察到自己被隔離的狀況並且從這種狀況中解放出來,轉而對了解外部世界多花時間。但是,在短期內卻還會是個"電腦病"。而且對迷信它的人來說還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
電腦隻是使原有的條件變得明確。管理者必然要在機構內生活和工作,除非他們自覺努力地去觀察外部世界,否則他的目光將囿於內部範圍而看不到外部世界。
管理者不能改變上述四種現實情況。而這四種情況,又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他必須設想,除非他作出特別的努力使自己成為有成效的,否則他就會成為沒有成效的管理者。
增強有效性,很可能是我們希望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成就和滿足的惟一方法。
練成一種習慣
假如有效性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就像音樂天賦及繪畫天賦那樣,那麼我們就會處於混亂狀態中了。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之中總是隻有少數人會在這些領域中具有很高的天賦。於是我們就得另想辦法,盡早將具有潛在有效性的人安置在適當位置上,而且盡我們所知道的給他們以最好的訓練以發展他們的天才。但是,即使用這種方法,我們還是難以為現代社會的管理工作找到足夠的人。
確實,如果有效性僅是人類天賦的話,那麼我們現在的文明社會就會是脆弱的,甚至會是站不住腳的。作為一個龐大機構的文明社會,它依賴的是大量有才能而又略具有效性的管理者的不斷補充。
並沒有"有效管理者的個性"。許多有成效的管理者,他們的脾氣、才能、個性、知識、興趣都大不相同,而且他們做什麼和怎樣去做都不一樣。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征,管理者也同樣有這些不同特征。但是所有管理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長處,就是有能力選正確的事情來做。
耶魯大學的著名教授阿佳裏斯說過,"成功"的管理者具有十個共同的性格,其中包括具有"忍耐挫折的能力"、通曉"市場法則"和擁有"團隊精神"等等。如果它們確實是我們所需要的管理者的個性,我們就會陷入真正的困境,這是因為我們周圍沒有多少人都具有這樣的個性,所以也沒有人有辦法去找到他們。幸運得很,許多極有成效的和成功的管理者都缺乏大部分阿佳裏斯所說的這些個性(甚至可能缺乏全部)。極少數人雖然完全具備那位教授所描述的那些個性特點,但卻總是顯得孤單而缺乏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