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讓你的企業更簡捷更有高效(7)(2 / 2)

具體地說,在機構內是沒有所謂成果的,所有成果都在機構外麵。例如,企業的惟一成果是因顧客而產生的。通過他們的購買力交換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意願,將企業的成本和努力轉化為收入和利潤。顧客考慮的當然不會是體現某個公司的成果,而隻是滿足自己某一需求;有時某一成果還須以政府計劃的方式得到體現。這樣的政府基本上是以非經濟價值的喜愛為基礎,來調節供求關係的。在這兩種情況中,作決定的因素都來自企業外的而不是企業內的。

同樣,醫院隻有為病人診病才會有成果。但是病人一般來說並不是醫院機構的成員。對病人來說,隻有當他在醫院留醫時,醫院才是真正存在的。他的最大願望,就是盡快回到醫院以外的世界中去。

在任何機構內,隻存在著成本和努力。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那樣,在機構內存在著"利潤中心",這是禮貌的委婉的說法。實際上,隻有努力中心。機構為了取得成果而必須縮小戰線,事情越少,職能工作就會做得越好。

為了生產市場上需要的汽車或鋼鐵而雇用十萬人,這完全是技術上的落後。按照企業存在的惟一準則,為周圍環境服務,企業的人數越少,內部的活動越少,活動規模越小,企業就越更接近於完善。

機構以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現實。而這個現實是不能從機構內部作有效控製的,充其量也隻能由雙方共同作用才能產生成果。以戰爭為例:戰爭的結局是敵對雙方軍隊行動和決策的結果。一個企業,有可能作出努力通過推銷商品和刊登廣告的方式來影響顧客的喜愛和評價。除非是處於像戰時經濟那樣的極為貧乏的情況中,否則顧客仍然有最後的決定權和否決權。

但是管理者最先看到的正是機構的內部,因為機構的內部和他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它的各種關係和各種聯係,各種問題與各種挑戰,它的各種逆流和閑言閑語等等都在各個環節上和他發生關係。除非他作出特別的努力以便直接看到外部的現實,否則他便會慢慢變成井底之蛙。他在機構中的地位升得越高,他的注意力便會越來越集中在內部的各種問題和各種挑戰中,而失去注意外界事物的興趣和機會。

盡管機構是一種完全人為創造出來的環境(或製成品),與生物有機體是大不相同的,但它也要受到那些支配生物構造和大小的自然法則的支配:麵積與半徑的平方成正比,而質量則與其半徑的立方成正比。生物長得越大,該生物體賴以維持其質量和內部的生理機能、循環和信息、神經係統等等的資源就需要得越多。

阿米巴(一種變形蟲)的每一部分都是與環境保持恒定的、直接的接觸,所以它不需要特別的器官去覺察外部環境或者使各部分結合在一起。而一個像人這樣龐大複雜的生物體,就不得不需要一副骨骼來支持身體的各個部分。他需要各種器官來攝人食物和消化食物、吸氣和呼氣、將氧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生殖等等。為了充分協調好各種機能,因而也就需要腦和一些複雜的神經係統。較高級動物的大部分質量、資源、食物、能量供給、組織等都是用來克服和彌補其構造的複雜性及其與外界的隔離性的。

和生物不一樣,機構本身並不是目的,也不能僅靠世代延續種屬的行動來獲得成功。機構是一個社會器官,能否對外部環境有所貢獻才是它自己必須履行的義務。但是,當機構變得越大而且取得更大成就時,其內部的事務就會越來越多地占用管理者的興趣、精力和能力,從而將他與外部世界逐漸隔離開來,使他失去對外部世界的有效性。

在今天,這種危險正隨著電腦和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而日益加深。

作為一種機械,電腦隻能處理能夠數字化的資料,盡管它的工作完成得如此迅速、準確而精密。它可以將迄今為止所能得到的大量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出來。但是,一個人卻隻能將機構內正在進行的情況基本上數字化,例如成本、產品、醫院中病人數字統計、訓練報告等情況。而有關的外部事務是很少能夠以數字化的形式加以利用的,當我們對它們加以數字化的時候,再對它們作出反應就已經是太遲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搜集與外界事務有關的信息的能力落在了電腦的技術能力之後了。因為如果我們隻是擔心這一點,那我們隻須增加統計的努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