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讓你的企業更簡捷更有高效(3)(1 / 3)

"5分鍾懲罰能夠行之有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接受懲罰的人能夠了解自己所犯的錯誤。因為當管理者一次隻處理一項錯誤行為時,懲罰似乎就會比較平和明白。

"第二,做5分鍾懲罰時,我從不攻擊一個人的人格,由於被攻擊的不是人的本身,他們也就不覺得應該防衛自己。我隻懲罰行為,因此我的懲罰以及他對懲罰的反應,完全是針對特定的行為。而非他們的人格。

"一般的管理人員在懲罰別人的時候,控訴的對象是人。我在做5分鍾懲罰時,目的則是消除錯誤的行為和維護這個人。"

"你能不能用實例,說明5分鍾懲罰比其他管理方法有效?"年輕人問這位聰明的管理者。

"當然可以,"管理者說道,"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嚴重的成年行為問題,一項是懲罰小孩子。"

"你所謂的嚴重的成年行為問題是什麼意思?"年輕人問道。

"我特指酗酒問題,"管理者答道,"大約30年前,有位觀察敏銳的心理醫生發現了一種目前稱之為危機介入的技術。他是在幫助一位內科醫生的太太時得到這項發現的。這位太太因為肝硬化,瀕臨死亡邊緣而住進一家醫院,可是她否認自己有酗酒問題。當她的家人全都聚集在病床旁邊時,那位心理醫生要求每一個人描述一個自己觀察到的特殊酗酒事件,這是5分鍾懲罰中的重要部分。

"在做懲罰之前,你必須自己看到受罰的行為--你不能依賴別人所看到的。你絕對不能道聽途說而施懲罰。"

"很有趣!"年輕人插嘴說。

"讓我說完。當家人描述特殊的行為後,那位心理醫生要求每位家人說出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感受。家人緊密地圍著她,輪流告訴她做了什麼,然後說出他們的感受,他們生氣、沮喪、尷尬。他們還告訴她多愛她,並且本能地接觸她,溫柔地說多麼希望她繼續活下去,能夠再度享受這個人生。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感到生氣的原因。"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年輕人說,"特別是對酗酒這種複雜問題來說,更是簡單無比。可是這種方式有效嗎?"

"效果棒極了!"5分鍾管理者強調道,"並且現在在歐美各地,到處都設有危機介入中心。當然它並不像我現在扼要敘述的這麼簡單,可是這三項要素--告訴人們做錯了什麼;告訴人們你對這事的感受;提醒對方他們是多有價值的人--卻能導使人們的行為產生重大的改進。"

"你說要舉兩個其他人采用5分鍾懲罰這種方法而得到成功的實例。"年輕人說。

"不錯170年代初期,在美國加州,有位心理治療醫生也從小孩身上得到這種奇妙的發現。他讀過很多有關情結的書--討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係統。它知道人們需要的是什麼,人們需要與關心自己的人保持接觸--隻是因為自己是人,因此需要被接受為有價值的人。

"這位醫生也知道人們需要一把鏟子--即直言不諱;換言之,就是當自己的行為不妥時,需要一位關心自己的人加以鏟除。

"每位家長都要與自己的小孩做身體的接觸,就是把手放在小孩肩上,接觸他的手臂,如果小孩還很小,就讓他坐在膝上。然後家長明確說出小孩哪裏做錯了,以及自己對這事的感受--要用明確的詞句說出來(你可以看出,這與那位女病人的家人所做的非常相似)。最後,家長再一聲長歎,然後再沉默幾秒鍾--使小孩能感受到家長的感受。然後家長再對小孩說,他對父母是多麼地重要和有價值。

"事實上,如果你知道這個,"管理者邊說話,邊指著一麵銅牌,"你就會真正知道成功懲罰之論。"

管理者總結道:"如果你了解你所管理的是人,而非隻是他們最近的行為,你就會管理了。"

"聽起來好像在這種懲罰的後麵,還有不少的關心和尊重。"年輕人說。

"我真高興你看到了這一點。你如果確實關心受懲罰的人,你就能成功地運用5分鍾懲罰。"

"我現在看出,"年輕人說道,"你這種管理風格的力量是來自--你關心別人。"

"對!"管理者簡單答道,"我確實關心別人。"

"有時候,"管理者說,"你必須關心別人到了嚴厲的地步,我就是這樣。我對不良行為非常嚴厲。我從不對人嚴厲。"

年輕人喜歡上5分鍾管理者,他現在知道別人為什麼喜歡替他工作了。

"也許你會對這個有興趣,"年輕人指著他的筆記本說道,"我要做這樣一個銅牌,用它來提醒我:目標(5分鍾目標)和它的結果(表揚和懲罰),如何影響到人們的行為。"

"太棒了!"管理者叫道。

"真的?"年輕人心裏希望再聽一聲表揚。

"年輕人!"管理者緩慢地說,"我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部錄音機。我沒有時間不斷重複我說過的話。"

年輕人還在等待另一聲表揚的時候;卻感覺到了5分鍾懲罰--這是他極力避免的事。

聰明的年輕人抬起了頭,隻說道:"什麼?"

兩個人對視了一會兒,然後突然放聲大笑。

"我真喜歡你,年輕人!"管理者說,"你喜歡不喜歡到這裏工作?"

年輕人放下了筆記本,眼神閃出了驚異之色:"你的意思是替你做事?"他的語氣很熱切。

"不是!我的意思是來這裏替你自己做事,就跟這一部門中的其他人一樣。我隻是協助人們把工作做得更好,然後在工作過程中,使得我們的組織因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