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不願意這麼匆忙地穿越盧浮宮,她想獨自欣賞她喜歡的藝術,於是離開我們,開始了自己選擇的參觀路線。之所以可以這樣自由行動,是因我們都知道那個最後的終點就在貝聿銘的傑作下。所以我們不用相互尋找,很久看不到女兒我也並不擔心。因為盧浮宮看得見巴黎天空的地方隻有玻璃金字塔下。在那裏,我們被天空吸引著,就像是一種藍色的照耀。然後在那個陽光燦爛的地方,遠遠地我就看見了女兒。同行的朋友們也從四麵八方彙聚而來,那是貝聿銘的指引。
然後乘坐電梯登上金字塔。透過玻璃幕牆,我們看到了那座赫赫有名的黎賽留翼樓。便是這座樓宇展示著盧浮宮曆代君王千百年來收藏的無數珍品,從東方到西方,這裏就是世界,就是曆史。當然也是掠奪的曆史。現代的玻璃幕牆輝映著古老的曆史,這真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我透過玻璃拍攝了黎賽留翼樓,而後又在金字塔外同樣的位置拍攝了那座翼樓。後來將兩張照片比較,得出的是迥然不同的感覺,那便是玻璃幕牆的作用,它已經將古老的遺跡分割得支離破碎了。
走出金字塔,是巴黎午後的一片陽光燦爛。人們悠閑地圍坐在金字塔旁的水池邊,回味博物館中那無窮無盡的藝術品。還是同樣的感覺,一件藝術品可以令人震撼;但當無數件珍品一齊向你迎麵撲來,也就必然破壞了人們的感官,讓視覺疲勞、感覺麻木。於是貝聿銘給了我們這些三角形的水池(又是他的三角語言),讓我們在這裏慢慢回想剛才究竟看到了什麼,而我們又是怎樣被震撼的。
就是用整整一天的時間也看不完盧浮宮的這些藝術珍品,不要說這匆匆忙忙的幾個小時了。後來聽說盧浮宮有一種一個星期的通票,在這段時裏你可以每天都去參觀。唯有這樣慢慢地欣賞,才可能得出對藝術的真正印象。然後還是坐在三角池旁,聽貝聿銘和那些古代藝術大師們的無聲對話。這可能才是我真正期盼的一種盧浮宮的方式。
貝聿銘的藍色水池映照著藍色的天空。水麵如明鏡一般平滑,仿佛和玻璃幕牆是同一種材料製成。水麵和玻璃都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在交相輝映中,可謂美不勝收。據說在天高雲淡、清澈晴朗的時候,金字塔就會把它的倒影投在澄淨的水池之中,如此便增加了這座建築的另一種向度,這也是建築發展到了貝聿銘時代的一種科學的效果。
如今不僅巴黎人接受了貝聿銘,而且全世界都接受了這座現代的金字塔。沒有了金字塔的盧浮宮將是無法想象的。
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東館”和盧浮宮的擴建工程被看做是貝聿銘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代表作品,而這兩座建築我都看到了,這是我的幸運。
我們沒有看到黑夜到來的時候,玻璃金字塔所顯現出來的另一番金碧輝煌的景象;但我們看到了那些美麗的圖片,看到了照亮金字塔的燈光是黃色的,就像是溫暖的點點燭光。
一位法國評論家看到這種動人的景象之後,竟抑製不住驚奇與狂喜地說,從盧浮宮兩翼的門洞裏看玻璃金字塔璀璨的燈火,就像是——
巴黎的靈魂在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