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國傳統管理的基本範疇(5)(1 / 2)

有為或無為的選擇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條件的變化,自然也會帶來行為選擇的調整。一般而言,影響有為無為選擇的因素有領導對象、領導者自身,領導過程和階段、領導外界環境等等,這些條件是流動的,而不是靜止的。領導者應該因時因人因地調正自己的行為。中國曆史上典型的行為調整是秦漢之際。戰國未期秦崛起於西,山東六國實力下降,經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這時秦王發動統一之戰,建立秦王朝。秦統一後,不懂得有為向無為的轉化,橫征暴斂,大興土木,激起民怒,二世而亡;劉邦吸取教訓,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因有“文景之治”。但到了武帝時,國力增強,有條件從無為轉向有為,武帝采取了開疆拓土,強化專製政權的策略。但到了武帝晚年發展到極至,激化社會矛盾,走到差不多亡秦之前的局麵。老年的武帝還很聰明,及時轉變政治,重新實行“以明休息,思富養民”的無為政策,避免了“亡秦之失”。以後各朝代有許多次無為一一有為一一無為的策略轉換,這也成為封建社會得以延續,創造了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原因之一。

君與臣

君與臣是領導活動的基本矛盾。任何領導理論都不能不以君臣關係作為研究思考的中心。先秦諸子也莫能外。

人類社會從血緣氏族開始,領導活動無不打上姻親血緣關係的印記。夏、商、周三個朝代的社會管理就是以血緣紐帶聯結起來的。君臣關係也是血緣父子關係。國是擴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

天子既是國家首腦,又是各諸侯的父親。東周以後,天下大亂,禮崩樂壞,“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殘。”君臣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管理的實踐迫使當政者和思想家去思考和設計理想的君臣關係。君臣關係的理想模式,反映了各家各派管理理論的基本思想走向。

儒家墨家的理想模式是君臣和諧統一。他們把社會的混亂和無序視為不正常的狀態,認為這是人心失常、管理不當造成的。如果領導者行“仁愛,愛人”和“兼愛之道”,就可以化解緊張關係,使君臣相親相敬,和諧一致。

孔孟認為領導者必須有一顆愛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從愛心出發,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製民之產”,“博施濟眾”,將百姓當人看,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要“誨人不倦”,經常進行道德教育。荀子主張,還要施之以必要的賞罰,但要以仁和愛為前提和基礎。要在全社會造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上下和諧,相親相敬的局麵。對君而言,因實行德政和仁政而“得道多助”,“天下歸心”;對臣而言,懂“忠恕”,行“孝悌”,為人誠實守信敬業,對有道之君心馳神往。這是相互吸引的境界。

墨家倡導兼愛,領導者取消物我,人我,人與人的任何社會界限和差別,無條件地、一視同仁地去愛,有財分人,有力助人,有道教人,尤其是給每個人以憑本事從政的機會,這就會感動下屬民眾,使之兼愛於領導,這也是互親互愛的境界。

孫子的兵家管理最佳境界,是將帥同兵眾同仇敵愾,萬眾一心,“上下同欲”。前提是將帥“廟算”得法,親愛士卒,賞罰嚴明,文武兼備,配合得當等等。

儒、墨、兵對君臣(兵將)關係的和諧統一認識是有著利害關係考慮的。如果說,孔子墨子的思想還是從原始人道主義原則引發出來的話,那麼,孟軻,苟況,孫武等人則是從君臣對立的危害性的角度立言的。孟子有“民貴君輕”說,民眾的事解決好,君主就可以無憂了。荀子有舟水之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孫子則把帶兵打仗視為“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危險萬分。他們意識到臣和兵是決定君主和將帥身家性命的力量,不可小視,不可不慎,正是從這種憂患意識出發,引導出創造和諧統一君臣關係的策略。他們不是不懂得君臣可能的矛盾和對立,而是認為可以采取相應的策略消解可能發生的對立,達到統一和諧。

中國管理文化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又有自信的樂觀精神,懂得憂患,所以有理由樂觀。這就是“生於憂患”。

法家的君臣對立說。法家認為,君臣和諧統一是暫時不牢固的,對立和矛盾是普遍永久的。君主的價值就在於控製君臣的對立,駕馭局麵,而不在於創造君臣的和諧。在法家看來,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為自己打算的。從“自為”之心出發,君臣之間必然以“計算之心”以相待。“君垂爵祿以與臣市,臣盡死力以與君市。”

君臣之間是利害關係。君主想以小爵小祿換取臣子死力,臣子想用最小的力換取大的爵祿。兩者的想法是根本相反的。臣子的求利之心永遠無法滿足,企圖以仁德感化,物質滿足的辦法爭取人心永不可能。臣子為求利而成奸,諸如“在床”“在旁”“父兄”“養殃”等手段也都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於看破君臣對立的關係,因勢利導,為己所用。法家認為臣子和君主是手段和目的的關係,為了君主自身的利益可以象馭手駕馭拉車的馬一樣,依據臣子求利避害的本性,揮動權力的長鞭,逼迫著馬拉車前進!法家不懼怕君臣的矛盾對立,反而懼怕忘記了君臣的對立。“知臣主之異利者王,以為同者劫,與共事者殺。”法家是立足於君臣的對立性,牢牢掌握駕馭君臣對立的主動權,以強力迫使臣民服從,“不養仁愛之心,但增威嚴之勢。”法家也有恐懼和擔心,但同儒墨不同。儒墨擔心的是君臣發生對立、民水覆舟,法家擔心的是丟失控製君臣對立局麵的駕馭之權。防臣權重坐大、防奸始終是法家關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