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國傳統管理的基本範疇(5)(2 / 2)

道家的君臣自然無為,相安無事說。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國小民少,人與人之間“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君臣之間也是自然無為,相安無事,不相往來關係。老子認為君臣之間不存在仁愛關係,也不存在對立關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對萬物無愛無恨,任其自生自成。聖人對民眾也無所謂愛和恨,任其自作自息。民對君也沒有愛或恨的感情。老子的嬰兒之說證明,民也不關心君主的事情,而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裏。這是互不關心,不相往來的君臣關係。

老子自然無為的君臣關係是有針對性的。一是對法家肆意強為的以力服人之道的批判。一味憑借強力,隨心所欲地馭使民眾,勢必惹起眾怒,“民不畏威,則大畏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結果是“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過分有為的結果,是一無所為。

二是對儒家以愛管理的批判。管理不能僅僅停留在愛的感情感化上。愛的感化,道德說教,也會走向反麵,那就是虛偽,欺騙,“智慧出,有大偽。”“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應該尋找領導和被領導之間的規律性和本質,多一點理性思考,少一點情緒化的東西,這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領導者無為,被領導者也無為,彼此相安無事,最終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老子關於理想君臣關係的策略,不是法家的以力服人也不是儒家的以德感人,而是把握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策略。

古人關於君臣關係的理論給我的啟發是多方麵的。剔除其封建主義糟粕,以現代領導實踐經驗分析,有許多真知灼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領導與被領導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是分工不同,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領導就是服務,是為人民群眾謀取利益。這就決定領導和群眾應該建立起密切合作,團結友愛的關係,應該是魚和水的關係。但實踐中我們卻見到大量不令人滿意的現象,不是魚水關係,而是油和水的關係,甚至是水和火的關係。領導和群眾怒目而視,劍拔弩張,你死我活,這怎麼指望成功的管理?領導和群眾的緊張關係,固然也有可能是群眾一方出了問題,是落後的群眾不理解好的領導,但更多的責任是在領導者一方,這些領導者有必要要去讀讀古人的書,聽聽祖宗的教誨,思考如何“得道”,如何得人心,不要鬧得天怒人怨,“失道寡助,天下釁之。”

法家的“君臣利異”的觀點,啟發我們要時刻注意領導同群眾的矛盾性,采取必要措施和方法,克盡職守,行使職能。一般而言,領導代表的是長遠的、全局的、整體的利益,群眾和個人,思考的往往是眼前的、局部的、個體的利益,兩者的衝突和對立是自然的。

為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力量,將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個體與整體的利益統一起來,領導者就要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大力加強製度建設,以威嚴不可侵犯的製度克服人的局限性和弱點,“使吾法之無赦,猶人澗之必死。”以製度和製度意識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取得好的管理效益。

道家自然無為關係的觀點,告誡領導者應該多一點理智,領導同被領導之間不是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這是一種客觀實踐活動,有著客觀不可移易的規律性。領導者不能停留在一個好心腸上麵,僅僅憑著一腔熱情做事,好心有可能做壞事,好心未必得好報。應該經常思考無理性行為的危害性,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肆意強為,不胡亂作為,盡可能做到無為,讓群眾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無為而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