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最佳實踐:創建學習型組織(1)(1 / 3)

對任何一個公司來說,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然而目前對此還沒有什麼研究,也沒有什麼實際的方法幫助組織形成基本的組織學習能力。

Michael Marquardt基於對全球前100家學習型組織的研究,建立了係統的學習型組織模式。該模式包括五個不同的子係統:學習、組織、人、知識與技術。他對這個模式的運用作了說明。最後,他提供了一套包含係統性學習型組織模式的戰略——建議組織怎樣獲得並保持“學習”的狀態。

在一個組織生活與結構不斷發展的新時期,受到全球化與技術發展的影響,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全球各組織為了能在新世紀的新世界中適應、生存和成功,不得不進行深刻的變革。

我們所要討論的並不隻是組織的外部因素(產品、活動或結構),還包括其內在的運作方式:它的社會準則、思維方式甚至它的主要目的。Harrison Owen(1991:1)在《騎虎:轉型世界中的企業經營》中對此進行了較好的闡述。他寫道:“曾經有一段時間,主要的企業經營是為了盈利和製造產品。而現在,更重要、更主要的企業是那些有效能的學習型組織。這並不是說利潤與產品不再重要,其所指的乃是,如果沒有持續性學習,利潤與產品將不再可能獲得。因而有了這種奇怪的想法:企業重在學習,其他的東西便會隨之而來。”

那些隻具備恐龍智能的組織將無法在節奏更快、信息氣氛更濃厚的新世紀中生存。強壯的外表無法替代更強、更靈活、更富有創造力的智能。或者用生物上的比喻來說,那就是即使給一條毛蟲安上更快的腿,它也無法與蛻變後的蝴蝶的靈巧度相比。

直截了當地說,組織必須更好更快地學習,以適應環境的飛速變化,否則將無法生存。在任何過渡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將滅亡的物種(非學習型組織)與新生的、更具有適應力的物種(學習機構)會並存。在今後的十年內,我們預計隻有學習型組織將獲得生存,並得以興旺發展。沒有成為學習型組織的公司將很快會像恐龍一樣遭到淘汰,因為它們無法適應周圍不斷變化的環境。那些隻處於單環學習模式下第一層次的組織,如果具有能動性和適應性,他們就能設法解決一個個問題並因此獲得生存,但它們卻無法使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限度。

為何組織學習是關鍵

對那些受市場日常變化的影響巨大的流動工作場所和勞動力,組織須要更快、更有效地將學習灌輸到那裏。

那麼有哪些關鍵性的問題擺在今天的公司麵前呢?

不僅是為生存,而且還是為成功,必須進行重組、重構和再生

與那些無法為新世紀的學生充分提供工作機會的學校共同提高技術

每隔2~3年,知識增加一倍

來自於全世界最具實力的公司的全球性挑戰

新興的先進技術的突破

組織需不斷地調整以適應變化

作為一名組織外學習的先驅,Revans指出:組織內的學習必須緊隨或超前於組織外的變化,否則組織將衰敗而無法生存。

全組織的、係統的學習是組織生存乃至成功的基本條件。英國Rover汽車公司領導層就預見到“組織學習預示著管理上將有量的飛躍。不斷的進步意味著每一次量的飛躍成為一次學習的機會,並為下一次量的飛躍做準備。比我們的競爭者學習得快,那麼兩次飛躍間的時間差就縮短了,而進步則加快。”(Marquardt,1996)在新的環境中為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組織必須從成功與失敗中盡快盡可能好地學習,不斷提高,將自身轉變為學習型組織,並成為集體和個人不斷學習的場所。

Shoshana Zuboff在她1988年的經典著作《身處聰明機器的時代》中指出,今天的組織事實上不得不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因為它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必須拓展知識——但並不是為了知識本身(如學術上的追求),而是能使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學習不再是人們在進入車間前或在教室裏的孤立活動,也不再是為管理階層而進行的學習。學習就是生產性活動的核心。簡單地說,學習就是勞動的新形式”。

學習型組織“新”在何處?

一個學習型組織與傳統組織相比,在以下七個方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