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正視競爭現實,明確危機或潛在的危機和機會,建立一種緊迫感。
第二步是建立被Kotter(1996)稱為“指導聯盟”的組織,它像團隊一樣工作,擁有足夠的規模和力量來引導變革的進程。比如,澳大利亞社會安全保障局就是一個由40多人組成的指導聯盟組織。為了確保組織的所有部門能夠得到相同的變革信息,並確保變革的需要,這個組織還需要補充其他人員,如每個服務中心的最佳客戶服務者。
第三步是製定遠景戰略。這一步在許多變革模式中都有,而Albrecht(1994)對此則更加強調。
第四步是溝通。由於大部分組織缺乏溝通,有人建議采取各種可能的手段,通過可靠的溝通者來促進新觀點、新看法的傳遞(Kotter,1996)。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是指導聯盟中的各成員每天以身作則。
第五步是授權。變變與計劃和策略不相符的體係和結構;鼓勵新觀點新思維;鼓勵切實的行動;消除障礙。
第六步是在局部迅速獲得成功。
第七步是鞏固成果和進一步深化變革。包括雇傭、提拔那些貫徹變革策略的人員,改造那些與戰略全局不相符的係統、結構和政策,通過這些方式啟動全局的變革。
第八步是把變革融入組織文化。
雖然這個八步驟模式與Lewin所倡導的計劃方法非常相似,也就是解凍,進入新的狀態,然後再冷凍,但在當今變化迅速的時代,這個冷凍階段需要靈活掌握。
Stace and Dunphy(1994)指出了管理方麵主要的為難之處:是采用漸進的變革方式還是采用激進的變革方式?大多數選擇前者,而且這一方法已經被TQM運動所證明。漸進變革可以保持組織各機構之間的和諧,而激進變革可能會打破這種和諧,並向該組織的目標發起挑戰(Roach and Bednar,1997:689)。傳統的方法以文化改變和授權討論為典型特征。Stace and Dunphy(1994)指出,盡管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激進式變革,我們還是要對深層次幹預戰略引起足夠的注意。這種戰略著重於以人為中心。這要求有不同的企業戰略、不同的變革戰略和手段、不同的領導方式和行為以及不同的交流戰略。
Stace and Dunphy(1994:240-243)為我們提供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激進變革模式:超凡變革和轉型。
變革的手段
溝通
溝通是任何變革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它往往被忽視。很多人將溝通形容為是一促戰略,但我們在這兒,還是把它當作一種手段。溝通的重要性,大多數組織變革模式都提到了,這一點並不奇怪。因為如果沒有適當的溝通,就不會有任何積極的改變(Exterbille,1996)。缺少溝通的管理者會發布前後矛盾的指令,導致員工迷惑,最終疏遠(Kotter,1996)。
在組織變革中,溝通是告知、解釋和幫助人們做好準備的一種方式(Armenakis,Harris and Mossholder,1993; Jick,1993);溝通可以增加人們對變革的責任感(Beckhard and Pritchard,1992);溝通讓人們認知變革從激勵變革(Kirkpatrick,1985)。提供明確的指導,及時、準確的信息,這是變革成功的重要所在(Cornett‐De‐Vito and Friedman,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