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一個特征就是抵製變革。很多著述都提到人對於變革有很強的抵製能力,就像美國經濟學家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講的:“是選擇改變自己的思想,還是選擇去證明沒有這個必要,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選擇後者。”
Brown(1995)指出,個人抵製變革主要是由於他們不願意組織重構,也不知道如何適應重構後的組織;他們習慣於穩定,希望任何事情都在預料之中,他們害怕一些未知的東西;變革會影響他們的收入,並最終會影響他們在組織中的地位。這些是他們所抗拒的。一旦一群人團結起來抵製變革,那麼變革的困難就會擴大。
Maurer(1996)認為HRD從業者應該是順從這種抵製,而不是想辦法去消除。
如果我們隻想去消除抵製,那麼我們就很可能會失敗。Robbins(1996)總結了關於如何處理這種抵製的六種策略。第一種是溝通與教育,假如對變革的抵製是由於溝通不夠,或是雇員之間的關係較好時,我們可以采用這種策略。參與與分享是第二個推薦的策略,盡管這個方法比較耗時間,成效也可能甚微,但人們很難去抵製一個大家都讚成的意見或決定。培訓是第三種策略。但同樣這個策略並不保證一定能夠成功,而且還很昂貴。第四種是談判協商。這通常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反對者經常抓住這種方法的弱點不放。第五種策略是“操縱”,即“掩蓋和曲解事實,封鎖不受歡迎的信息,散播一些不正確的謠言,以讓雇員接受這種變革”。這種方法不用花什麼代價,但如果一旦被揭穿,後果將很嚴重。
應急方法
第二種變革管理的方法,也被稱為應急方法,源自人們認為變革是一種持續的、無限製的和不可預測的過程。應急方法被認為是對組織進行調整和再調整,使組織與它周圍不斷變化的環境相適應。這種方法還比較新,缺少一套統一的方式和技術(Burns,1996)。這種方法的多次提出(如Dawson,1994)說明它與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企業變化更加相適應。應急方法可以是自下而上的。應急方法的理念是:它考慮組織的結構,並且建議采用更為扁平的組織結構。該結構可以增強對權利和責任移交的響應;具有開放性、信息的自由流動性;管理層在經營過程中進行指導幫助,而不是發號施令;促進組織學習。
每一種變革的方法,包括計劃性的和應急性的,都有不如人意之處。計劃變革強調從一個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但是也有人認為,我們所處的瞬息萬變的世界更加一種需要持續的方法,計劃性方法不能應對緊急情況(Burnes,1996)。雖然這些質疑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卻導致了應急方法的產生,這種方法正好能夠彌補這些缺陷。
應急方法也招致了許多批評指責。一種批評觀點認為,以動蕩的、不穩定的和不可預測的方式來運作一個組織,這樣的組織存在不了多久;許多應急方法倡導者所提出的方式與文化變革倡導者的類似;組織的管理者應最先變革,但是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Burnes(1996)指出,應急方法在一致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上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盡管它在某些方麵優於計劃方法。但由於應急方法還隻是剛剛提出,批評家們的質疑有助於這種方法的改進。
變革管理的模式
現在我們將話題轉到具有實際意義的變革管理模式上,而不再陷於哪些理論可用於變革的討論。變革管理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Patrickson and Bamber(1995:3)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概括性的模式,它包含:
以清晰的戰略遠景為開端
確保最高管理層的承諾
提供象征性的領導
重新組織支持係統來適應新的戰略
在關鍵的空缺職位上起用致力於改革的優秀領導人員
驅除任何破壞分子
將新的指令傳達給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者
針對一些特殊需要進行的變革,如改進對客戶的服務,順應客戶的需求等,Albrecht(1990)提出了一種以市場和消費者調查為開端的模式。這種模式包括明確的戰略,教育、培訓和溝通,過程改進,以及評估、測量和反饋,盡管每一種部分都有其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