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行動學習是從行動、實踐中學習或在做中學。行動學習理論認為,解決組織問題就是學習的過程。通過對行動的研究來糾正問題真相與表象之間的差異,旨在明確行動與結果的關係,這裏的結果體現為學習者對問題理解的加深和解決方法的突現。行動學習就其概念來說很簡單,但其實踐則極具挑戰性。這一理論早在50年前就由英國的Reg Revans提出,並最終促使了方法論等眾多學說的變革。
所有形式的行動學習的關鍵是它們都可以像策略一樣被抽象化,即,當在某個小組中的一個遇到問題,並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法時,小組中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從共享的思想中學習。
本章先對行動學習作簡略的概述,然後列舉一些有關假設、方法論、應用及潛在問題等方麵的案例。
行動學習的框架
根據Revans(1982)的理論,行動學習包括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其中之一是現實世界行動,包括一定數量的個體,重點在於共同分享實踐經驗。他認為,當對問題的認識與質疑性的洞察力相結合時,學習就出現了,而且質疑是學習過程的重要成分,僅僅采取一個計劃來成功地解決問題是不足以達到學習目的的,除非在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人們都進行了深刻持久的思考。思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對所有關於怎樣、何時、為什麼采取現有的行動的假設提出質疑。行動學習不僅僅隻是擴展認知,它也包括理解和內化了的經驗。
在組織環境下,行動學習主要在兩個領域進行,即存在問題的領域和行動主體的領域。當人們努力解決問題,改進彼此的認識並最終實施共同商量出來的解決方法時,他們就形成了一個分析、思考、分享經驗的團隊。這裏的團隊(即一組人員)是進行辯證評估、質疑、集思廣益、相互支持和挑戰新思路的媒介,團隊在協調員的幫助下,或自發地定期碰麵,相互交流思想。協調員可以由組外人員擔任,也可以由組員擔任,其任務是確保團隊遵循質疑、聆聽、評估等工作程序。
重視過程是學習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Revans,1971)。
學習出現在實踐的每個環節,如搜集信息、思考、抽象概括等過程中。Kolb(1984)發展了經驗式學習模式,1986年,Pedler,Burgoyne and Boydell對此模式進行了完善。他們認為:思考是持久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變化在經驗交流中出現,並使參與者增長見識。持久學習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即行動確保過程,不僅僅是對問題進行簡單思考,而且必須付諸行動並檢驗計劃第一步的後果。學習和實踐一樣重要,學習目標和行動目標具有相同的價值。
行動學習通常用來解決具有一定複雜性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問題的診斷還不甚確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很可能具有不同的看法。在學習團隊中,對某個問題達成共識是學習過程的第一步,對做什麼達成共識是第二步,對第二步的結果達成共識是第三步。辨別行動學習的標準是交流和達成共識,這是這種學習的機製。分享想法,檢驗假設,澄清解釋,重視對他人的投入,這些可以使個體增長新知識,產生有創意的解決方法。
組織中采用行動學習的理論假設
行動學習模型是建立在一係列假設基礎上的,其主要的一個假設是,提供合適的機會,可以激發參與者(成年人)獲取知識的積極性,並且他們會越學越好。
Marquardt(1996)列舉了有關行動學習的假設,當能提供思考、提問、接受反饋、陌生環境刺激、對曆史問題的重視等機會時,成人學習就會得到促進。企業內部提倡行動學習也能提高團隊工作的技能水平、自我認識、批判性思維和再設計。每當個人的觀點受到挑戰時,作為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設計就會得到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