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攝影的以小見大淺探(3 / 3)

著名的小品攝影家鄧君瑜的禪攝影作品《新人替舊人》,圖片中是一片幾乎占據整個畫麵的殘敗的大荷葉,還有一片覆蓋在大荷葉右下方葉片上的鮮嫩的小荷葉。作者在說明文字中說:“在池塘邊,浮著一片慘敗的荷葉。了無生機,相信不久便會消沉到塘底去。可喜另一片清新而完整的嫩荷葉,在它的旁邊浮出來,剛好填補那慘敗荷葉的一角。這裏意味著新舊交替的規律。”作者通過這一新一舊、一老一嫩兩片荷葉,表現出了生命的新陳代謝的普遍規律,充分發揮了小品攝影“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的特色。

3.以小見大哲理。以小題材表現大哲理,就是讀者通過攝影作品中的小景物體悟到作者蘊含在作品裏的哲學觀點和哲學道理。哲理的基本解釋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二是關於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以小題材表現大哲理,有些類似寓言故事,通過結構簡單篇幅簡短的故事,讓讀者去理解和思考故事中蘊含的深刻的道理。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林路在論述哲理小品攝影時說:“一幅優秀的小品攝影往往都包含一種哲理,它能使觀眾從畫麵中引發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對曆史等等方麵的豐富聯想。在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是與非、曲與直、進取與頹唐等的對比中悟出許多道理,從而提高觀眾積極向上的力量和與邪惡鬥爭的勇氣。哲理小品的素材,大量的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要發掘它、拍攝它,就應培養攝影者自己的‘悟’性,用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探索、尋覓、挖掘其內涵意蘊,從一件普通的小事(或小人物),折射出奧妙深博的哲理。”(《大師的小品攝影》,林路著,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版,58頁)

古今散文家慣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寫作時往往運筆於一事一物的細部,在不惹人注意的細小的地方狠下功夫,卻常常能夠揭示出發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台灣作家林清玄先生的諸多散文作品,雖篇幅短小,常因一小故事或一小場景而觸發頓悟,表達某種人生理念或處世哲學。如他的作品《活珍珠》,寫作者在市場上看到小販現場剖開珍珠貝,剖出的同一時間種在海裏的珍珠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圓潤,有的歪歪扭扭,由此想到同樣是砂石,經過珍珠貝的曆練,卻結成不同的珍珠,連種珍珠的人也不知道原因何在。由此得出“在人間的生活也是一樣,同樣受傷與挫折,總有一些人能長出最美、最大的珍珠。”作者通過小珍珠、小篇幅,卻得出了人生的感受和哲理。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小故事悟大道理的傑作。小故事是——童年的我隨小夥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進退兩難——父親指點擺脫困境。這次經曆使作家悟出生活的一個哲理:每當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不要想著遠在下麵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麵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攝影家朱金平對哲理攝影很有研究,出版了哲理攝影集《風景中的哲理》。他說:“哲理攝影屬於藝術攝影的範疇,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哲理與攝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是思想與圖片的交響樂。影像與哲理的有機結合,使得哲理攝影具有了獨特的魅力。……對哲理攝影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他頭腦裏要有哲理、有思想。有了哲理思想,他就可通過某種畫麵來體現。筆者生活的大院裏,有一株楊樹被蟲子蛀得隻剩下樹枝和樹幹了,樣子很不好看,但又不能隨便將它砍掉。一天,有個園林工人在這棵楊樹底下栽花時,順便把多餘的一顆矮牽牛塞到樹洞裏了。沒成想,這顆矮牽牛在樹洞裏長得生機勃勃,枝葉鋪開,花朵開得紅紅火火,與那枯樹組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幾乎每個散步路過此地的人,都要看上幾眼。於是,我將其拍下來,取題為《1+1>2》,想說明弱弱聯合、取長補短變強勢的道理。哲理攝影者的思想從哪裏來?首先是要多讀書,尤其是多看哲學書。其次,要多思考,認真琢磨生活中的哲學。”

鄧君瑜先生的許多攝影小品是形象的格言和警句,揭示了許多生活中的道理,如他的作品《紅顏春盡》。整幅畫麵是一塊紫紅色漆過的牆麵,因為風雨的侵蝕,已有三塊地方爆漆,像綻開的花朵,露出下麵的牆麵。鄧先生在照片的說明文字中說:“你如果讀過《紅樓夢》裏林黛玉的葬花詞:‘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你會怎麼想?如果你是感情豐富的話,定會為天下間紅顏漸老的女性歎息。”

在一片雜草叢生的河岸上,一株小野花悄然怒放,這萬綠叢中的一朵黃色的嬌豔的野花,煞是引人入目。攝影愛好者夢圓拍攝了作品《綻放的野花》。她在作品的說明文字中說:“去年此處沒有你,你在哪裏;今年開放的如此美麗,你自天而降嗎?明年不知你在何方,我到哪裏去找你?”作品從作者對野花的喜愛、欣賞、讚美和留戀,揭示出世間萬物生命的短暫和漂泊不定變幻無常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