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攝影的以小見大淺探(2 / 3)

微距攝影是區別於常規攝影的一種特殊的攝影方法,微距攝影是在近距離拍攝有關物體,並可以得到比原實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微距攝影的目的是力求將主體的細節纖毫畢現的表現出來,把細微的部分巨細無遺的呈現在眼前。

攝影中的以小見大是一種攝影技法,以小見大中的景物的“小”,和靜物攝影、微距攝影中的“小”截然不同,以小見大中的小的關鍵是要見到大主題、大境界、大哲理。就像英國詩人布萊克的詩:“一粒沙裏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裏看出一個天堂。把無限抓在你的手掌裏,把永恒放進一刹那的時光。”著名文學家鬱達夫說過:“一粒沙裏看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在禪攝影中,以小見大可以從三個方麵來體現:

1.以小見大景物。景物是可供觀賞的景致和事物。以小見大景物是選取景物的片顏隻影、一枝一葉,便可以推測到或聯想到景物的全貌,似窺一斑而知全豹。這是由點推測或聯想到麵、由局部推測或聯想到全體的以小景物見大景象的方法,如冰山一角。冰山隻一小部分露出海麵,但這一角是冰山的組成部分。見其一角,即可窺知全貌。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薑齋詩話》中說:“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葉開時任好風’、‘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風正一帆懸’、‘青靄人看元’,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張皇使大。反令落拓不親。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唯文征伸《齋宿》等詩能解此妙。”(《薑齋詩話》,王夫子著,舒蕪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139頁)王夫之認為詩歌寫景有闊大的景象,也有細微的景致。他主張選擇好切入點,以“小景”傳“大景”。景物小,可以寫得具體一些,透過具體的小景物來顯示大景象、大境界,以小見大,耐人尋味。

微距攝影作品《母子》

著名小說家老舍的《想北平》,以一個老北京的獨特視角,把讀者引進北京的胡同:看作者在城牆根下“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的那份愜意;看北京市民雨後買“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的新鮮蔬菜的生活圖景。這樣細碎鮮活的生活畫麵,非在北京市井浸潤日久者不能捕捉。作者舍“大”取“小”,反讓人耳目一新。

在拍攝雪景的時候,也可以找一些小景物、小細節來表現雪的魅力。比如雪花、雪蘑菇、雪樹的一枝、雪下的一朵冰淩花、一朵雪梅等,隻要你把自己的眼睛變成放大鏡,就能發現很多雪景的題材和畫麵。如《攝影部落》網站老兵不油的攝影作品《蒲桃花開》。畫麵是一朵呈絲狀的花傘昂首怒放的蒲桃花,背景是模糊朦朧的花蕾、花葉和其它的蒲桃花。看到這一朵猶如美麗煙花的蒲桃花,可以聯想到滿園蒲桃白色的黃色的花朵在青翠的葉子擁抱下,把美麗盡情綻放,報告著春天的氣息。

2.以小見大主題。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主題也叫主題思想,是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也是作者通過作品的題材和表現形式所表達出來的基本思想。

小題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個細節,可以是整體中的一個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隻小動物、一棵小植物,還可以是一個小人物……;大主題可以是景物和人物的內在精神,可以是表現自己對禪宗悟證的境界,可以是對自然、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和感悟,可以是對個人生命和心靈的關注與追求,可以是對曆史和社會責任的思考等。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紮克曾說過,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麵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從小事、細節、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著筆,往往能寫出“用最小的麵積”驚人地揭示出大主題的好文章來。在這裏,小題材與大主題乃是辯證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麵。“小”是現象,“大”是本質。小題材是為表現大主題服務的,而大主題也需要通過小題材來表現。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因此,在創作中,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小題材反映大主題。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意是沉埋在泥沙中的斷戟還沒有爛掉,經過一番磨洗確認它出自於前朝。遙想當年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戰機,恐怕春色幽深的銅雀台上早就鎖上了東吳“二喬(美女兩姐妹大喬和小喬)”了吧。這是一首詠史詩,借出土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真可謂大內容、大主題、大感慨。但這首詩卻是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這些大的方麵的。前兩句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末分裂動蕩的年代,聯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三、四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係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