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攝影的以小見大淺探
文化藝術
作者:王亞博
禪攝影是運用禪思維捕捉到禪機,從而創作出蘊含著禪意的照片,其關鍵是用心感物、用心攝影,其核心是禪思維的借鑒和運用,自始至終禪意綿綿。對禪攝影和禪思維、禪意等概念的了解,可參看我發表在2011年第2期《美術教育研究》的論文《禪攝影淺探》和發表在2011年第5期《藝海》的論文《淺談禪攝影的頓悟》)。以小見大是禪攝影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
一、內涵深刻的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意為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
作為藝術表現技法,以小見大就是人們通過平凡細微的、人們熟悉的小事、小物、小景,來表達大境界、大主題,來闡明抽象的深刻的哲理,它可能關係到自然社會、人生命運、天地宇宙等等。這裏以小見大中的“小”,它已不是一般意義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勝大的高度提煉的產物,是簡潔的刻意追求。這裏以小見大的“大”,是大的話題、大的道理,它可能關係到自然社會、人生命運、天地宇宙等等。這種藝術技法是以一點觀全麵、以小見大、從不全到全的表現手法,給作者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和無限的表現力,同時為接受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獲得生動的情趣和豐富的聯想。
明代周履靖在《騷壇秘語》中說:“凡作絕句,如臨窗觀景,立處雖窄,眼界自寬。題廣者取遠景,寸山尺水,愈覺其遙;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可見,以小見大是我國古代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如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通過母親為要出遠門的兒子一針一線縫製衣服的生活細節,讚頌了偉大而永恒的母愛,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其表現手法是典型的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的藝術表現手法得到古今中外藝術家的廣泛青睞。如美國著名的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以其作品的凝練和精美著稱於世,被稱為“以小見大”的攝影大師。韋斯頓很少拍攝宏偉壯麗的風景照片,而更多著眼於“以小見大”,於細微之處見精神的題材。韋斯頓在拍攝那些平凡的物體時,不僅局限於表現事物的本身,而是要以小見大,透過它們表現造化的奇妙。韋斯頓的作品《甜椒》,整個畫麵上就是一個甜椒,就是一幅最能表現其創作特色的作品。為了挖掘出這個小甜椒內在的生命奧秘,他整整花了一個星期,先後拍攝了30多張底片,最後他把甜椒放在洋鐵皮卷成的圓筒中才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完成了以小見生命奧秘的創作。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朱良誌先生說:“中國哲學和藝術理論中,存在著一重要思想,就是以小見大。恒河沙數,一塵觀之;浩瀚大海,一漚見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葉落,可以知勁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奧秘;一枝竹葉婆娑,透出大千信息。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覺《證道歌》說:‘一月普現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攝。’《信心銘》將其概括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禪門發現了一朵野花的價值。《碧岩錄》說:‘一塵舉,大地收,一花開,世界起。’在南宗禪這裏,以小見大,其實沒有小和大,沒有量上的分別,隨處充滿,無稍欠缺。”(《中國美學十五講》,朱良誌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215-240頁)由此可見,以小見大與禪宗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以小見大就是無小無大,一朵浪花,一片綠葉,就是全然的滿足。
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畫麵的形式,更不是選取景物的大小,而是作品傳達出來的真切感受、真摯的意向,是作品畫麵蘊含的優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它使欣賞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到審美的愉悅。攝影家張磊在獲獎感言時說:“我經常參加一些攝影比賽並獲獎,得到一個經驗——以簡取勝,以小見大。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會有充足的時間等到有氣勢的風光、感人的故事。這使得我開始動腦筋,拍些力所能及的畫麵。有時候,我甚至不用出家門,就地取材,拍攝——一雙骨瘦如柴的手,一片枯黃的樹葉,一盞如夕陽般的明燈……隻要技術過硬,意境恰好,就有獲獎的機會。以簡取勝也不意味著不假思索。我平時很喜歡看一些小品繪畫,從中就能學到很多構圖方法。仔細觀察,借助與眾不同的表現手法,一定能拍攝出與眾不同的佳作。”
二、禪攝影的以小見大
攝影中的以小見大與微距攝影和靜物攝影不同。
“靜物攝影,顧名思義就是對靜止的物品進行攝影。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和攝影藝術的不斷發展,攝影門類越分越細,有些對象雖然也屬靜物,如城市建築等,但由於其體積龐大、攝影器材與要求也已自成體係。所以,我們這裏說的靜物僅指體積較小、可以任人擺布的物品,但並非絕對靜止的東西。”(《靜物攝影》,陳建複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版,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