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語境下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
電視研究
作者:顏文娟
一、大眾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一般而言,“大眾文化是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社會中為普通民眾所參與和消費的一切物質、符號、觀念和活動。或者簡化為一句話,大眾文化就是現代社會中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大眾文化通論》,劉自雄、閆玉剛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14頁)。
《爸爸去哪兒》是指2013年10月11日由湖南衛視推出的大型明星父子真人秀互動節目,其版權是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其首期節目是由林誌穎、田亮、郭濤、王嶽倫、張亮五位明星爸爸及各自的孩子小小誌(Kimi)、田雨橙(Cindy)、郭子睿(石頭)、王詩齡(Angela)、張悅軒(天天)組成五隊,年齡在3—7歲之間,同時進行72小時的親子旅行生存體驗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在眾多的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其中所包含韻味十足的大眾文化特征也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爸爸去哪兒》的大眾文化特征體現
自《爸爸去哪兒》播出以來,節目中無處不體現了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日常化、娛樂化、時尚化等屬性。
1.內容的娛樂化
從人物方麵看,作為明星的林誌穎、田亮、郭濤等,他們本身就是娛樂因素,還有星二代們的天真、可愛、善良,贏得受眾們的喜愛和關注。Kimi既可愛又害羞,Cindy既漂亮又貼心,石頭既爺們又懂得分享,Angela既善良又嘴甜,天天既聰明又帥氣。五位星二代童言無忌,各有各的特色和優點,給受眾帶來了無限的樂趣。例如: Angela親切的握著爺爺的手說:“爺爺你在家要好好的”。
從地點風景方麵看,受眾在工作、生活或學習的壓力下,常常固定的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內心的壓力和煩悶無從釋放。而節目《爸爸去哪兒》並不是固定在同一個環境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明星嘉賓和星二代,而是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嘉賓每期一換,風景每集一換且都是在未被開發過的地點,把人置放到輕鬆而又淳樸的大自然中,去充分的釋放自己內心。
從遊戲情節方麵看,《爸爸去哪兒》是以一種遊戲的娛樂為線索,但是,這些遊戲都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帶領著受眾進入一個又一個愉快的遊戲環節。例如有滑沙遊戲、捕魚遊戲、護蛋遊戲等。讓嘉賓和受眾一起陪著孩子重溫自己孩童時單純的愉快,也使他們內心既感到愉悅又感到溫情的感動。
2.審美的日常化
首先,第一站《爸爸去哪兒》是在我國首都北京的靈水村進行,其次,第二站《爸爸去哪兒》是在我國寧夏的沙坡頭進行,第三站《爸爸去哪兒》是在我國雲南的普者黑等進行。爸爸和孩子一起做放鳥、劃船取材等遊戲,進而一起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些比賽內容是最簡單不過的,例如,在孩子守雞蛋的環節中,天天為了讓爸爸張亮不因自己沒照顧好蛋而傷心,就說了謊話,當被爸爸識破後,天天就很誠實的說“爸爸,我錯了,你打我吧!”後麵又給爸爸張亮解釋道“我是不想讓你傷心,才說謊騙你的”。天天的這一舉動贏得了其他四位爸爸和受眾的掌聲。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感情,並增進互相的了解,最後得到感情的升華,同時也得到了受眾的認可。
3.市場的商品化
(1)從《爸爸去哪兒》的製作方麵看
《爸爸去哪兒》的拍攝時間延長到了72個小時,共有四十幾個機位,現場各工作人員集體參加拍攝,包括製片、現場導演、編劇、醫療團隊等。後期剪輯中采取觀看實況聲錄製,終以10秒一個笑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