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亮”辦公室工作的“四對關係”
廳室建設
作者:楊虎 周婧
在辦公室的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同樣一份工作,交由不同的人去做,或者同樣由一個人去做,由於工作態度和方法的轉變,工作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就自然會產生高下優劣之別。筆者認為,從一個人完成工作任務的態度和效果來看,可以將其工作境界分成四個層次:
一是“拖”。領到工作任務以後,不思考,不落實,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完成任務,也不及時說明和彙報。這種拖遝、懶散的工作作風,是一種沒有責任心的表現。其結果,隻能是誤人、誤己、誤大局。
二是“粗”。雖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任務,但卻是粗製濫造,存在不少漏洞,把後繼的問題和困難都甩給別人,後患無窮。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做完了就好”,至於“做得好不好”,則不是自己所考慮的問題。這也是一種應付差事的表現。
三是“慢”。比規定時間稍晚一些時間完成工作任務,完成質量還不錯。這種工作狀態要進行辨證的分析。對於大部分時效性比較強的工作,慢顯然不好,往往會誤事;對於個別時效性不強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則可適當放寬期限。
四是“亮”。不僅按時完成了工作任務,而且完成得質量還非常高。有時拿出來的工作成果,還會出人意料地好,讓人眼前一亮。也就是當別人的期望為“1”時,自己做出來的工作能夠達到“2”甚至更高的水平。這種又快又好、盡善盡美的工作境界,是人們最期望、最滿意的最高境界。
在實際工作中,“拖”和“粗”都應該極力避免,“慢”要視情況而定,“亮”則應該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即便做不到,也應該心向往而力行之。在做出一個又一個“亮點”之後,我們的工作自然而然就會“日新其境”,而我們個人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曆練和提高,其結果,於人、於己、於大局都是“善莫大焉”。而要達到這種工作境界,需要我們處理好四對關係。
一、態度與能力的關係
態度和能力是決定工作境界的兩個基本要素。態度是主觀意識,決定“願不願意做”或者“願不願意做好”的問題。能力是客觀水平,決定著“能不能做”或者“能不能做好”的問題。要做好工作,就必須“願意做好”並且“能夠做好”。
有時候,態度會決定一切,不一樣的態度會造就不一樣的工作境界,進而塑就不一樣的人生。管理學中的這個案例足以說明態度的重要性:如果26個字母分別代表數字1到26,love就是12+15+22+5=54分,knowledge是96分,而luck隻有47分。能讓人生得到滿分的是Attitude:1+20+20+9+20+21+4+5=100分。工作態度不佳,短期來看,影響的是工作,長遠來看,實際上是自己的人生。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一種“對己負責,對人負責”的工作意識和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把每項工作都當成自己的事情乃至事業,滿懷熱情去完成。
能力作為客觀因素,雖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要靠後天的學習去提高和完善。現代社會發展極其迅速,知識更新換代的頻率日益加快,工作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越來越多,常常讓人有落伍於時代的感慨。“學不可以已”“學到老、活到老”這樣的名言在今天這樣的時代裏,尤其具有現實意義。為了提高工作能力,就必須加強學習。鄧小平同誌講過:“我們忙於事務,不注意學習,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務主義中去。不注意學習,忙於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麼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我們既要善於在工作中學習,多方請教,勤於思考,善於總結,不斷提高,更要在工作之餘,抓緊時間“充電”。一定程度上,閑暇決定人生,如何安排自己的空閑時間,會影響一個人的長遠發展。每晚觥籌交錯與堅持讀書學習的生活相比,時間一長,其對工作的不同影響自然而然就會凸顯出來。筆者相信,“能文能武”、注重學習的組織一定會興旺發達,堅持“學至乎沒而後止”的人生也一定會精彩紛呈。
二、常規工作與重點工作的關係
在任何一個辦公室中,其工作都不外乎有常規工作和重點工作兩大類,這兩類工作都需要我們“又快又好”地完成:既要保證常規工作有條不紊地順利開展,同時還要集中精力、快速高效地完成重點工作。
而在具體工作中,常常存在兩種傾向:一是隻善於做常規工作,能夠蕭規曹隨、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常工作,但是缺乏創新,沒有大局意識,無法應付重點工作。往往在一些新事物、新任務麵前無所適從;二是走向另外一種極端,把主要精力放在重點工作上,忽視了常規工作。短期來看,似乎工作的“亮點”很多,實際上會遺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