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沙水拍動地詩(3 / 3)

今年春節過後,村民陸續在堡子坪建房,楊子良肩上的擔子和他的病情一樣,同時加重了。每天,他都起早貪黑,在烈日和風沙中奔來跑去,從未缺席過一天。去世前幾天,他天天都在掛吊針,針頭一拔,就往工地趕。長期的病痛折磨和超負荷運轉,他的聲音變了調,召開群眾會時,他就備了個小型擴音器。家人和同事多次勸他去看病,他說:“現在是關鍵時期,我怎麼走得開?一走,不就前功盡棄了嗎?”

楊子良的家,是所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土牆木柱瓦房,上下兩層,下層用土基壘砌,上層完全敞開:僅用沙灰粗略糊過的牆壁,早已斑駁脫落;泥土地麵,坑坑窪窪:門窗破舊,關不攏縫;沒有大門,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寒磣簡陋,讓人觸目揪心、無限酸楚。

他熟悉移民政策,本可鑽空子。移民實物調查前,隻要把內裝修搞得漂亮點,就可獲取高額賠償金。譬如,每平米隻要用5元的成本把牆麵抹成鋼化牆,就可獲得60元的賠償。但他從未動過心思。他對老伴說:“反正是舊房子了,賠多少是多少,做人不能沒有誌氣,不能讓別人在背後戳脊梁骨!”他還極力勸阻其他農戶不要搶建、搶修房屋,不要搞小動作套取移民賠償金。最終,他一家7口人隻賠到了10多萬元補償款,屬特殊照顧的貧困戶。

然而,從他手裏謀不到私利的個別人,卻恨得牙癢癢,暗地裏詆毀他,故意找他家人的茬。女兒們聽到風言風語,氣憤地勸他:“您這個1元錢村長不要幹了,我們又不是養不活您!”他隻是苦澀地笑笑。

凡涉及大多數人利益的事,他從不怕得罪人。村裏有個近3畝的池塘,原屬集體所有,後被幾家農戶占了,村民很有意見。他任村長後,多次召開群眾大會討論歸屬問題,將池塘收歸集體所有,再優先承包給那幾戶人家,從中收取承包費用於村裏的修溝打壩。

地處幹熱河穀區的濤源,是有名的火爐,高溫達42℃,10年9旱,群眾守著大江卻隻能望水興歎。近年來,旱情持續加劇,群眾對水無比渴求。還是生產隊時,村裏就修了條長約1公裏的溝渠,引江水灌農田,但因是土渠,滲漏、垮塌得厲害,前後修了5次,都是屢修屢垮。去年7月,他爭取到項目,又發動村民投工投力,修成了水泥三麵光溝渠,基本解決了全村的用水難題。有了水,莊稼和甘蔗、紅花等經濟作物就長得歡。當年,全村人均純收入5013元,高出全鎮340元。有人說他不知從中貪了多少便宜,他也從不爭辯。村裏的賬目都有專人管理,每筆收支清清楚楚,每年5月公布。

楊子良愛好文藝,歌唱得好,舞跳得棒,是村裏的文藝宣傳隊長,常組織村民參加文藝彙演,並多次獲獎。但就是這樣一個天性好動的人,由於病痛的折磨和移民工作的忙碌,村民早已看不到他唱唱跳跳的身影。

榜樣喚醒良知,經典燭照靈魂。3月25日,是他的追悼會,凡在家的村民全部到場。鎮領導在悼詞中說,楊子良同誌愛崗敬業,熱心助人,辦事公道,清廉正直,勤勤懇懇,值得永遠學習。“半世勤勉照丹心,功垂青史;一身汗水為移民,精神永存。”這副挽聯,是上級和村民對他的蓋棺論定。

人們清理遺物時,看到他留在筆記本裏的一段快板——

“一唱黨的政策好,它是幸福路一條,荒山野坡變良田,水渠縱橫把地澆,不怕旱來不怕澇,拔掉窮根栽富苗;二唱移民政策好,奔向富裕路一條,和諧共建新家園,政府和人民心一條……”

這,就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一位平凡的移民助理員,用心聲、行動和生命,在大地上、在人們的心坎上書寫的動人詩篇!

楷模樹起信心,榜樣激發力量。為如期完成任務,永勝所有移民幹部早已放棄節假日,加班加點、全力以赴。楊子良精神已在施工場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