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沙水拍動地詩(2 / 3)

如今市場經濟時代的老百姓,人人心裏都有一本賬,一邊是對移民政策琢磨得爛熟,一邊是對自己可能得到的補償寸利不讓。2012年8月23日,一名副縣長被群眾圍困在山梁上16個小時,隻喝了一瓶礦泉水;30多輛車,車窗被砸碎、輪胎被捅破。這起轟動一時的“8.23”事件,隻是漫長的移民工作的一個縮影,由此可見工作的艱辛。同年9月20日,縣裏再從百餘家單位抽調1000多名縣、鎮、村三級幹部到濤源,與移民結對掛鉤包戶和同吃、同住、同勞動,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安置現場,拆房蓋房,車來人往,塵土飛揚,熱火朝天。分管的市委副書記楊浩東,從去年9月到今年3月,5次到濤源現場辦公,每次來都要住2天以上;縣委書記、縣長,大年初三就在工地忙碌開了:縣國土局長李永祥,常常拖著疲憊的身軀,忙著處理這樣那樣的棘手事……移民,成了永勝的頭等大事、要事。

早搬遷,早受益;晚搬遷,少受益,甚至不受益。個中道理,楊子良不知重複過多少遍。起初,一天下來,嘴皮子磨起了泡,可得到的答複常常是:“打死我也不搬,再說,把你丟到江裏去。”後來,他和工作組摸索出一套辦法,去農戶家做工作,拎上一瓶酒:“來,哥倆喝兩盅!”俗話說,有手不打上門客。主人免不了殺雞炒菜。一回生,二回熟,隻喝酒,不談事,天天如此。移民熬不住了:“有啥事,你直說,簽協議,我簽。”其實,他琢磨的是:雖然你天天拿酒來,可我每次都要弄菜不劃算,雞都殺沒了。

但前一天喝酒時答應得好好的事,第二天又反悔了,於是又從頭磨,終於磨通了,就拉他們出來看看,介紹安置點,挑選戶型。6年的移民工作,就是這樣過來的。後來,他和工作組梳理移民意願,對已簽協議的,及時回訪、跟蹤服務、打消顧慮,把工作思路轉變到關注移民生計、水電路管理、解決排汙問題和長遠發展上,使群眾從不配合逐步轉變到積極配合。在大家的努力下,下坪上村的移民身份核定、特殊裝潢調查、搬遷協議簽訂、宅基地分配、拆房建房等工作有序開展,為其他村組作了示範。

村民組長,官不大,事特多:村裏用水、鄰裏糾紛、兩口子吵架,甚至領了移民款,男人出去喝酒鬼混不著家,媳婦就找上門來要人,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瑣碎繁雜。但隻要有人找,甚至隻要一個電話,他把藥罐一放就出去了。所處理的事,盡量公公道道,讓當事人口服心服。

村民羅會祥家的房子,2007年實物調查時漏登了一層,羅以為沒希望了,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他,他和隊員核實後,多次帶羅找相關部門反映,補回了2萬多元。像羅家一樣錯登、漏登的多家農戶,都在他的幫助下得到了妥善解決。

楊子良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是共和國的同年人,中等身材,敦厚結實,慈眉善目,親切和藹。可命運多蹇,他遭遇過許多不幸。上世紀90年代,身為5個孩子的父親,他帶著兒子到外地打工,兒子因水土不服染疾而亡。他本人早年曾做過左腎切除手術,患有高血壓和腎病。2011年8月,又查出患有淋巴血管瘤,醫生叮囑他多休息,可他根本不當回事。今年1月22日,他的三女婿去麗江,途中因車禍身亡。一連串的打擊,使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可讓村民驚訝的是,25日辦完女婿喪事的當天,他就匆匆趕回,強忍悲痛,與村幹部一起組織村民有序完成了移民工作最棘手的難題——宅基地劃分。他明白:啟動建房,是保證4月30日前順利完成搬遷的基礎;而把宅基地及時劃分到戶,是盡快啟動建房的基礎。劃分時,他和工作組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少數服從多數,依法民主,群眾工作至上”的原則,贏得了絕大多數移民的擁護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