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日本鬆下公司招聘一批推銷人員,考試是筆試與麵試相結合。錄取的名額隻有10人,可報考的卻有幾百人。經過一個星期繁忙的招考,最後通過電子計算機計分,選出了10名佼佼者。
當鬆下幸之助將錄取者一個個過目時,發現麵試時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成績特別出色的神田三郎沒有在10人之列。他感到很奇怪,當即叫人複查考試分數統計情況。
經過複查,發現神田三郎綜合成績名列第二名,隻因電子計算機出了故障,把分數和名次排錯了,才導致神田三郎落選。鬆下幸之助立即吩咐糾正錯誤,給神田三郎發錄用通知書。
第二天,給神田發通知書的助手向鬆下報告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沒有被錄用而跳樓自殺了,錄用通知書到時,人已死。
聞言,鬆下幸之助沉默了好長時間。助手在一旁自言自語說:“可惜了,這麼有才的一位青年,我們沒有錄取他。”
鬆下不以為然地搖搖頭說:“幸虧我們公司沒有錄用他。意誌如此不堅強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由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我們招工的試題是出得不合理的。”
每一個從事推銷工作的人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每時每刻都可能出現失敗與挫折。推銷員應當具有非凡的意誌力,這也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意誌薄弱者成就不了大事業,有才能、有堅強的毅力,才會被社會接受。
“多麼豪華的裝飾呀!”
“我家的生活水平簡直無法與此相比!”等等,麵對比自己更有能力,比自己更富有,比自己更有本領的人;麵對未知的人、未知的世界而表現出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使某些人把“每戶必訪”的原則變為“視戶而訪”。
他們躲過去的都是什麼樣的門戶呢?就是在心理上要躲開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門戶,而隻去敲易於接近的客氣的家門。這種心理正是使“每戶必訪”的原則一下子徹底崩潰的元凶。
應該考慮到,盡管躲避一次是暫時可行的,但要想輕鬆的話,它必定會導致兩次、三次的同樣結果。是這樣一種心理吧?那麼,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想要甩掉什麼樣的用戶呢?大體有以下幾種:1.曾受到冷淡拒絕的家庭和有同樣印象的家庭。特別是當一日推銷剛剛開始時,就受到冰冷拒絕。
2.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遇到比自己或比自己家經濟實力高得多的門戶(從街門,房屋外觀判斷),當對自己的商品知識和推銷技術沒有信心時,這種心理最強烈。
3.一清早就下雨等客觀條件的原因,使自己心情不快時。
當處於以上幾種條件時,往往就喜歡挑選易於接近的家庭進行推銷。那麼,他們為什麼要躲避有些家庭呢?再請看如下補充:1.首先想到被訪人的家門比自己的住宅的門大而氣派。
2.進入到最裏麵的一座房子,感覺到有物理上的、距離上的阻力。
3.認為在門口或通過窗戶看到的人在理智上和感情上是難以對付的人。
莎士比亞說:“如此猶豫不決,前思後想的心理就是對自己的背叛。一個人如若懼怕‘試試看’的話,他就把握不了自己的一生。”
一次猶豫,一次躲避,緊接著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繼續做下去的要求。嬰兒被抱過一次後,當滿足不了同樣的願望時,就要哭。
遇到難訪戶不繞行,挨家挨戶地推銷,而不要養成躲避的習慣。把自己培養成為堅強的推銷員,這是似乎遙遠而又是一條最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