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華為會上市嗎?(1 / 2)

相比於接班人謎團,華為上市的問題更受到公眾的關注,畢竟像華為這樣的國際化企業沒有上市的很少。華為官方顯然對此也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因為從華為方麵傳出的聲音,既有華為不差錢的說法,也有華為曾先後兩次謀劃在國內外上市,但都未能成功的說法。信息本身的矛盾性,讓公眾充滿了疑問。

華為願意上市嗎?

華為到底願不願意上市,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沒有相對明朗的答案。從2001年開始籌備上市,華為上市的消息已經整整炒作了11年。其間一度平息,但前不久又因為華為要融資15億美元的消息,再次掀起波瀾。

華為不願意上市嗎?顯然不是。有兩件事能夠說明:第一,華為曾經希望在國內的創業板上市,但因為科技含量不高被“發審委”拒之門外。第二,華為曾在2001年專門成立上市籌備小組,負責上市有關事宜。任正非也明確說過,華為上市是早晚的事情。因此,華為應該是有上市的意願的。

關於華為上市被拒的故事,現在看來似乎是一則笑話,但事實的確如此。在央視2套的一期對話節目中,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曾談到這件事。

據說早在十幾年前,“創業板”開設的時候,政府專門成立了“發審委”,負責企業的篩選。當時,“發審委”的委員都是清一色的院士,科技含量十足,但應用價值的觀念比較單薄。李揚參與了“創業板”方案的設計,據他所說,院士的價值取向是看企業在理論上是否有貢獻,而不是企業能不能賺錢。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華為沒能通過論證,原因是沒有科技含量。

實際上,“發審委”的評價並沒有問題,隻不過在理念的設定上有了偏差。對於企業來說,當然不可能以追求理論創新為目標。按照李揚的說法,當時的創業板是由政府選擇,現在則是由市場選擇,在機製上不可同日而語。

2001年,華為的規劃是先引入戰略投資者,然後再整體赴海外上市。為此,華為曾先後與IBM、NEC、摩托羅拉等國際巨頭溝通,邀請對方入股。2001年5月,華為董事長孫亞芳曾親赴IBM和對方的首席財務官麵談。

然而,由於華為隻願意拿出30%的股份,而且還希望多引進幾家投資者,分散股權。這樣一來,這些國際巨頭很快就失去了興趣,百分之幾的股份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華為之所以如此做,業界普遍認為是任正非不想失去對企業的控製權。

因此,華為是願意上市,也是能夠上市的,隻不過由於公司自身的原因,上市的想法似乎並沒那麼迫切。然而,隨著華為國際化力度的加大,公司的資金壓力會越來越大。2011年5月,媒體曾披露華為要融資15億美元,很顯然就是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同時為公司轉型做好準備。

近幾年來,華為國際化收購力度不斷加大,雖然在美國的收購計劃經常受阻,但並不影響華為在全球的收購計劃。小型收購對華為來說不是問題,但涉及大規模的資產收購,國際巨頭通常都會通過資本運作和現金捆綁的方式進行,華為卻隻能采取現金收購,壓力可想而知。

因此,華為雖然有上市的壓力,但也有上市的願望,上市應該是早晚的事。

華為什麼時候能上市?

那麼,華為到底何時能夠上市呢?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白華為之前沒有上市的原因。綜合多方看法,華為一直沒上市的原因有三個方麵。

第一,華為不乏融資渠道。從創業起,華為就曾遭遇資金瓶頸。由於其民營企業的身份,創業初期的華為根本無法獲得銀行的支持,在跨國企業和國有企業環伺中因為資金緊張而屢遭考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華為一度以高利貸的形式采取同業拆借的方式融資。然而,這種資本運作的方式風險高、代價大,不適合華為這樣的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