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華為找到了另外一種融資方式,就是和國內的郵電部門合資,並在郵電部門的職工中集資。這樣,華為才解決了早期的資金問題。後來,員工集資成了華為母體最有效的融資手段,內部配股就是那時候開展起來的,這有力地推動了華為的發展。
與此同時,華為還通過收購產品或產品線的方式,或者是合資開發新產品線的方式,做大後再出售,此舉也為華為帶來不少現金收入。比如安聖,為華為帶來了75億美元的現金,讓華為輕鬆度過了IT業的冬天;與3Com公司合資的H3C,僅3年時間就為華為帶來882億美元的收入;與諾基亞西門子公司合資的“鼎橋”,同樣讓華為獲益匪淺。2008年的時候,華為還準備以20億美元出售49%的手機業務股權,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終擱淺。
就像業界所說的,華為總是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進入新領域,培養做大後轉手賣出。對於特別看好的領域,也會全資收購,然後加大投入,全麵控製市場。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華為保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收入。
另外,隨著企業的逐步做大,華為也逐漸受到了政府各級部門和銀行的照顧,終於為其打開了貸款之門。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與華為簽訂過一項協議,根據這項協議,國家開發銀行在未來5年,將向華為提供100億美元的融資額度。
有了這些融資渠道,華為在資金上並沒有什麼壓力,因此不急著上市。
第二,華為股權結構的影響。2010年上海世博會閉幕期間,任正非在華為上海研究所發表講話,就孫亞芳離職等問題表明態度。講話中他提到,華為公司有近7萬名員工持有虛擬的受限股,他們將集體地決定公司的命運。
當前,華為的工會委員會持股9858%,任正非股份僅有142%。問題不在於任正非的股份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果任正非的股份多一點,控製權就會大一點,更利於梳理內部股權關係。由於股權太過分散,上市前必須首先擺平內部股權關係,也就是要和持股委員會談妥條件。2001年上市失敗,據說內部股權混亂也是障礙之一。
第三,任正非希望接班人問題解決後再上市。用任正非的話說就是,華為上市之日,也就是他退出之時。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上述三個原因。第一,融資渠道。這個原因是針對以前的華為,根據華為目前的狀況,為了加大國際化的步伐,爭取打開美國市場,以及推動企業轉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華為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原有的融資渠道不足以解決問題,上市是唯一的選擇。從這一點上來看,華為上市應該比較急迫了。
第二,股權結構。從目前各方麵消息來看,華為並沒有在這方麵作出努力,也就是內部股權結構依舊保持原狀。當然,這並不是說華為內部不可以提前擬好符合員工利益的解決方案。但無論如何,協調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畢竟不是短期能解決的。要解決這樣一個大難題,非要說一個期限的話,最起碼也得要兩年的時間。
第三,接班人問題。這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如果由孫亞芳或是郭平、徐直軍、胡厚崑之一接班的話,那麼此四人隨時可以接手,畢竟都是公司的老人,各方麵經驗也很豐富。如果是孟晚舟接班,也最起碼還得要兩三年時間,讓她熟悉除財務之外的其他業務。最麻煩的可能就是由任平接班,以他的資曆,少於5年時間幾乎是不可能的。
綜合以上幾點,再加上一些未知因素,即便華為有意上市,最起碼也要有3~5年的準備時間。也就是說,華為最早也要在3年後才可能上市。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