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3 / 3)

中國企業應該吸取日本優秀企業應對危機的經驗,改變對待危機的態度,讓危機成為企業騰飛的契機。

2逆勢擴張

麵對危機,大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收縮戰略。

中國企業對待危機的態度大都是消極的,視危機如洪水猛獸。危機來臨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危機來臨時,將防守當做唯一選擇。這種被動挨打的戰略選擇,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和戰略實施。

反觀日本企業,尤其是日本大企業,對危機的認識驚人的一致。它們對待危機的態度是積極的、樂觀的,視危機為機會,屢屢在危機中實現企業的飛躍。

京瓷公司創始人稻盛和夫在中國演講時說:“企業的發展就像竹子的成長,克服蕭條,就好比長出一個竹子的‘節’。經濟繁榮時,企業隻考慮成長,沒有‘節’,體質脆弱。但在克服了各種各樣的蕭條後,就形成了多個‘節’,這些‘節’才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支撐,讓企業日益強大堅韌。因此,蕭條就是企業成長的機會。”

稻盛和夫的這次演講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他對待危機的態度在日本企業家中具有代表性。在這方麵,華為做得也很不錯。

2001年前後,在國際通信產業的冬天裏,國內電信市場也是寒意森然。然而,華為並沒有被冬天所桎梏,依然不屈不撓地加快市場拓展。麵對逆境,華為選擇了逆勢擴張。

華為的這種戰略選擇,曾遭到業界的抨擊,甚至不少華為人也提出了反對意見。《走出華為》的作者湯聖平,作為曾經的華為人,在書中痛心疾首:“華為不僅沒有預言冬天的來臨,相反,在冬天已經來臨的時候,華為卻把本該比別人過個更溫暖的冬天的棉衣也脫去了。”

這些反對意見雖然甚囂塵上,卻並沒有影響華為的動作。1999年至2000年將近兩年的時間內,正是華為曆史上發展迅猛的時期。

為了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2000年下半年,華為人力資源部門開展了大規模的招聘活動。據統計,華為派出了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招聘隊伍,在全國著名的大學內開展了成百上千場招聘會和招聘報告,向10000名大學本科學曆以上的畢業生發送了接收函,充分展現了華為的野心和樂觀態度。

當時,很多通信企業已經為麵臨的嚴峻形勢急火攻心,有不少已經開始實施裁員計劃。

實際上,2000年的最後一個季度,幾乎所有通信企業的銷售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在這種情形下,華為選擇繼續擴張,雖然最終招聘到的隻有5000人,但規模已經非常驚人。

人員到位後,華為開始拓展研發領域,將大部分新招聘的科研人員安排在高端路由器和無線通信網絡領域。

這兩個領域一直為國際巨頭所壟斷,產品價格高,利潤空間大。更重要的是,華為海外拓展計劃,希望就寄托在高端路由器和無線通信產品上。

按照華為的規劃,這兩個領域的產品價格高,利潤空間很大,有利於采取低價策略打入海外市場,壓縮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間,從而彌補國內市場的損失,保證企業的持續高速發展。

華為的逆市擴張雖然遭到多方苛責,但正是這種有別於競爭對手的擴張戰略,讓華為用最短的時間渡過了“冬天”,並在競爭對手實施戰略收縮的時候趁機攻城略地,不僅鞏固了國內市場,而且在海外市場也贏得了地位,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春天來臨時,華為才有條件一飛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