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國之春》一文中,任正非指出,由於公司短暫的成功,員工暫時的待遇比較高,由此滋生了許多明哲保身的幹部。在任正非看來,這樣的人形成了公司的“淤泥沉澱層”。
在企業正常運轉的情況下,這樣的沉澱層似乎危害不大,而當危機來臨時,沉澱層的存在卻是致命的。
任正非如此解釋他的淤泥沉澱層理論:“現在華為是一家發展很快的公司,但總有一天是要沉澱的。長江大浪推著走的時候,長江邊上的沙子都洗得沒有泥,幹幹淨淨的。但是,你們會發現水流得非常慢的地方就充滿了淤泥,下麵同樣是沙子。因為有了淤泥,水就流得更慢了,由於更慢了,就沉澱了更多淤泥。華為公司有一天也會充滿淤泥,那時候公司就開始走向死亡了。”
針對這種現象,任正非認為,為了使淤泥永遠不產生,華為要加強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循環和流動,在考核評價中確定對人的價值評價。隻有通過嚴格的考評製度,運用製度化的程序,刺激員工積極行動起來,才能打破沉澱層,幫助企業渡過危機。
任正非的觀點得到了新員工的響應,一位員工在某網站論壇寫道:“老員工還不讓位,那幾萬新員工何時才能出頭?老員工個個都身家數百萬元,房子三四套,每年還拿幾十萬元的年終獎,再加上幾十萬元的股票,錢多得花不完。可憐我們這些新來的人員,技術、工作能力一點不含糊,卻沒有機會升上去。”
這位員工的說法或許有點偏激,但現實中的確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那就是在企業做大後,通常都會有一批功臣獲得了管理實權和物質利益,卻失去了奮鬥的動力。
這些人的存在,既不能為公司再創造利益,又堵塞了優秀人才的進入和升遷通道。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權益保護層,成了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要想保持企業持續發展,就必須打破這種權益保護,促使人力資源隊伍有效地循環起來。而打破權益保護的利器,就是引入績效考核,實施末位淘汰。
在21世紀初的IT危機中,華為全麵實施末位淘汰製,徹底打破了“淤泥沉澱層”,從而使得華為渡過了危機,安然上岸。
逆勢擴張打造“節點”
對待敵人要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重視。對待危機,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在戰略上重視,在戰術上藐視。也就是說,在危機來臨前,我們在戰略上要保持重視,提高警惕;而當危機來臨時,我們要在戰術上藐視,不能被危機壓倒。
其實,危機很多時候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契機。
1戰略轉折點
“危機”一詞的組合頗有深意,“危”指危險,而“機”意味著機遇。這就表明,當企業麵對危機時,處理不好就會出現危險,處理好了則會迎來機會。
格羅夫認為,危機通常意味著企業戰略轉折點的來臨,隻要處理得當,不僅意味著危險和挑戰,同樣意味著機遇和戰略轉折點。
具有完善危機戰略體係的公司,能夠妥善處理突如其來的危機,不僅可以消除危機可能帶來的惡果,而且能抓住危機帶來的機遇,迎來企業發展的戰略轉折點。就像英特爾處理芯片危機一樣,獲得了十倍速的發展。
考察那些優秀企業發跡的過程會發現,新興企業實現對老企業的趕超,通常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產業的升級換代,二是危機來臨的時候。
危機來臨時會讓大部分企業失去分寸,新興企業隻要把握機會,就能實現逆勢擴張,實現在危機中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