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融合”不是簡單的功能相加,而是媒介功能更高層次的“分化”。在媒介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吸引受眾注意的基本前提是使其個性化的需求得以滿足。不可能有一種集成多種媒體的“萬能產品”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因而,“融合”應以受眾需求為導向。
四、以媒體互動引導社會輿論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軌,媒體市場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主流媒體正經曆重新洗牌,地位隨著市場的演變而不斷變化。今後,誰是主流媒體,完全取決於市場。這個市場固然與媒體的傳播手段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媒體在社會和民眾中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而新聞的權威、客觀性是媒體影響力的生命,特別是廣播媒體,既要保證新聞的客觀與公正,又要吸引聽眾的耳朵,擴大影響力,增加互動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廣播新聞的互動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特別的意義,廣播媒體要充分利用互動的特性,引導社會輿論。上海新聞電台2010年改版,其中一項就是增強新聞評論力度。節目中搜羅新聞熱點,采集各方評論,並開設互動平台讓聽眾參與發表觀點。廣播的互動,其核心是要有引導功能。在互動中,廣播媒體要引導主流價值觀,引導社會輿論。廣播媒體可以通過主持人對新聞事件的點評、引導,通過對短信平台上即時短信的選擇,選讀,做一個有觀點的媒體,一個向上、向善的媒體,而不能等同一般的網絡媒體。
最後,筆者覺得在廣播新聞的報道中,無論是主題宣傳、會議報道,還是經濟新聞、社會新聞,都應強化民生意識。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和民生息息相關,民生新政的出台和百姓的醫療、就業、交通、教育等緊密相連,會議報道和民生新聞並非是割裂的。廣播新聞要善於從黨和政府的會議中提煉出與民生相關的內容,改革創新會議報道,而不是簡單地減少會議報道。廣播新聞較網絡媒體,更有機會、更有能力從主流渠道獲取相關民生信息,並加以有效解讀,其權威性是網絡媒體難以企及的。廣播記者在新聞的認知上要有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視野,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追求,關心生活的城市,關愛身邊的民眾,並貫穿在新聞采訪的每一次,每一天之中。
參考文獻
①範榮康:《新聞評論學》,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
②龐亮,《關於我國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幾點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3)
③王滿園,《著眼日常新聞 著眼主題報道》,《中國記者》,2009(1)
④鄧益平,《關於地方新聞宣傳的幾點思考》,《新聞界》,2002(1)
⑤李文梅,《淺談創新新聞廣播的幾種路徑》,《新聞傳播》,2010(3)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