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省級廣播電台的新聞創新(2 / 3)

一、把握選題貼近性

在新聞創新的爭論中,各種看法不一而足,然而,選題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卻是所有媒體一致認可的。因為隻有選題把握住了貼近性原則,才能夠把握住受眾,然而,“三貼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需要更多的智慧與耐心。

2010年9月初,巴菲特與比爾蓋茨決定來中國舉辦慈善晚宴並向中國富豪邀約。由於怕被勸捐,一些接到邀請的富豪猶豫不決,甚至還有不少富豪將其當成了“鴻門宴”拒絕參加。而就在此時,中國私營企業家陳光標發出公開信響應巴比慈善晚宴,表示在離世後會捐出所有財產用作慈善。這封公開信不僅將這名昔日的“中國首善”再次推向風口浪尖,也讓人們對於財富觀,及中國慈善環境等等問題激辯四起。作為記者,我們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新聞點,第一時間聯係上了陳光標,並就“裸捐”等相關問題對陳光標進行了專訪。通過記者與陳光標麵對麵的訪談方式,讓他直麵記者及民眾的辛辣問題,也讓聽眾能夠更加直接地、全麵地了解陳光標以及他“裸捐”背後的種種原因,無形當中,就拉近了聽眾與新聞人物的距離,一些觀點碰撞、理念衝突更加凸顯了這期新聞訪談的可聽性。節目播出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新聞選題貼近性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提升聽覺吸引力

新聞服務的對象是廣大群眾,因此新聞的創新必須始終圍繞群眾的需求,把握新時期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主動設置議題,善於因勢利導。

作為省級媒體,承擔必要的節慶日報道任務是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如何擺脫這種常規報道慣有的生硬、刻板的麵孔,成為時下黨報、黨台必須麵對的問題。安徽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對此也做了一些嚐試,比如在前不久結束的建黨90周年的宣傳報道中,新聞頻率就推出了大型係列報道——“渡江風雲”,通過深入挖掘渡江戰役中的一些細節和故事,盡量原汁原味地還原一個個曆史瞬間,重現激情燃燒的歲月,用新聞的眼光不斷延展曆史的信息含量。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采訪團隊不僅翻閱了大量史料、尋訪了當年參與渡江戰役的人員,還引入了渡江偵察記等影視作品和自然音效,盡量豐富節目的聽覺效果。這組報道播出後,不但受到了聽眾的認可,就連台內的資深編輯和年輕記者們都一致認為好聽、有意思。

這組報道的成功也讓我們有所思考,那就是:究竟什麼樣的新聞才是受眾喜歡的?作為大眾傳媒,如何在傳播理念、引領觀點的同時,吸引住聽眾、留住聽眾?我想,提升聽覺的吸引力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三、加強與網絡等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廣播可以“借機(手機)生蛋”,實現廣播新聞傳播的無處不在,特別是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更能搶占主流媒體的製高點。新聞故事也是廣播新聞深度報道的重要形式,可以通過整合聲音要素,運用聲音的多元化表達方式,以新聞人為中心,以情節為紐帶,以語言為載體,以音樂為烘托,讓新聞故事有用、有益、有趣。

廣播新聞除了要“借機生蛋”,還要學會“借網打魚”。對海量的新聞資訊進行整合、編輯、編排,去粗取精,為受眾挑選最有價值的信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特別是新聞資訊頻率,和其他頻率的整點、半點資訊,都可以全球取材,隨時刷新。對新聞快報、深度報道、背景報道等可分類製作,有序編排。除網絡外,一些電視新聞的聲音元素也可以為我所用,以格式編排體現廣播獨到的新聞意圖。要以少勝多,以精博雜,以質取勝,通過多元化的表達,延伸新聞的信息含量,成為受眾心中值得信賴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