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方廣播電視報的生存與發展(2 / 3)

從全國來看,地方廣播電視報的生存都不容樂觀,新一輪的報業改革迫在眉睫,地方廣電報何去何從? “窮則思變”,麵對巨大的生存壓力,《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逐步形成自主意識,調整思路,醞釀變革,隻有在改革的浪潮中奮力搏擊,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命運和道路。

(一)借力打力,擺正在廣電體製內的位置

應該說,廣電報在廣電行業內應該是既有歸屬感又能有所超越的一個存在。一味地依賴隻能讓自己越來越封閉膽小,不僅在廣電係統內發言權微弱,也很容易在同城平麵媒體競爭中被淘汰;完全地與廣播電視撇清關係也很不現實,孤軍奮戰的結果往往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是讓自身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因此地方廣播電視報隻有橫向整合同級廣播電視的信息資源,不斷地超越自我、超越行業,才能在電視與報紙間努力尋求到那個恰當的平衡點,將看似陷入邊緣境地的尷尬轉化成一種左右逢源的從容自信。

1、內部資源豐富

《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十分注重加強與鹽城廣電係統內兄弟媒體的合作,對鹽城電台、電視台具有較強新聞性、社會性、深度性的民生欄目,如:“政風熱線”、“今晚”、“七點看法”等給予高度關注,從中提取新聞線索,將其做深做透,形成了很好的後發效應,在受眾中贏得較好口碑。這樣,地方廣電報以廣播電視龐大的信息神經元為後盾,借力而行,在報業競爭中,就有了其它平麵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2、反作用力強勁

(1)延時再現。廣播電視的線性傳播方式注定了節目的瞬間性,很多優秀的新聞資源一閃而過,觀(聽)眾根本來不及去深究品味,造成了新聞資源的極大浪費。筆者有曾經在廣播電台工作的經曆,對於這種轉瞬即逝的遺憾有著深切的體會,那時總希望自己花費了大量心思采寫的稿件能多播出幾遍,但是鑒於新聞的時效性,能夠播上兩三遍就已經很不錯了,辛苦忙碌的成果還是轉眼就成了匆匆過客。而廣電報恰似為觀(聽)眾製作的一本記錄廣播電視精彩瞬間的影集,觀眾在捧讀間加深了對廣播電視節目的印象。因而筆者以為,廣播、電視需要廣電報為它們作留存、補充。

(2)受眾互補。《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目前有十萬訂戶、數十萬的讀者群,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大的受眾資源,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如今已成長為單純的《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的忠實擁躉,如此規模的廣電報雖不能一呼百應,亦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報紙中對於鹽城台節目的強化引導,對於提高鹽城廣播電視的節目收視(聽)率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鹽城廣播電台、電視台以及網絡電視等部門都以《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作為一個很好的發布平台,收到了理想的預熱效果。

(二)修煉內功,完善自身抗擊打的能力

1、精確定位,抓牢受眾

明白一份報紙的目標受眾是誰很重要,它決定了報紙的主要內容、整體風格、發展戰略等諸多方麵。定位明確了,才能做好自己“勢力範圍”內的事情。根據多年來對於讀者群的抽樣調查,明確廣播電視報的主要目標受眾,即以中等收入為主、熱衷生活休閑和品位的人群。鑒於此,《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一半以上的內容體現了“家”的需求:“養生”、“健康”、“私藏”、“食尚”、“理財”、“逛街”、“樂活”、“教育”、“職場”等版麵就是針對主要受眾而專門設置,並逐步形成了新聞、生活、娛樂三足鼎立的格局,凸顯了“鹽城第一家庭生活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