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拓創新 大有可為(1 / 3)

——論新形勢下文摘報的生存策略

報刊經緯

作者:郝猛

【摘要】隨著信息大爆炸和各種新傳媒方式的出現,曾經是“一報難求”的文摘報如今出現了發展瓶頸。原因是多方麵的,但解決的根本還是開拓創新。信息繁多,讀者更願意看到篩選後的精華。因此,隻要破舊立新,文摘報的明天仍然是光明的。

【關鍵詞】發展瓶頸應對之策開拓創新

在信息匱乏、信息傳播方式單一的上世紀80年代,以最早創刊的上海《報刊文摘》為代表的文摘報的出現,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那時候甚至出現了文摘報一報難求的現象。但隨著信息爆炸及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化,如今的文摘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縱觀全國,不少文摘報的版式、內容、版數、發行數量、盈利模式數十年都無大的變化,已經陷入了發展瓶頸,有的甚至發行量大幅下滑,盈利大幅縮水,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那麼,在經曆了數十年的風雨之後,被稱為“夕陽產業”的文摘報,難道真的走到盡頭了嗎?要想繼續立於不敗之地,進而謀求更大的發展,文摘報需要怎樣探索自己的道路?

一、文摘報的現狀——遭遇發展瓶頸

如今的社會大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具體到傳媒上,都市報風起雲湧,競爭激烈,期刊雜誌層出不窮,爭奇鬥豔,網絡作為“第四媒體”,後來居上。然而大部分文摘報似乎仍躲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裏,按照傳統的方式耕種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知不覺就到了岌岌可危的邊緣。

造成文摘報發展瓶頸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出版周期長,時效性差

這是文摘報的最大軟肋所在。文摘報剛興起時,我國新聞業的大環境是資訊數量少,傳播速度慢,那時的文摘報基本都是7天一期的周刊,但也完全可以跟上信息傳播的步伐,滿足讀者需求。再看如今,雖然全國大多數文摘報都出到了一周三期、四期,但和都市報、電視、網絡相比,在時效性上仍然處於絕對的劣勢。雖然從定位上看,文摘報並不十分強調時效性,但文摘報畢竟是一張新聞紙,若時效性跟不上,肯定難以贏得讀者的青睞。

2、版麵數量少,內容單薄

如今的文摘報,大多數強調的是精選精編,主流的理論也是強調文摘報的稿子要短,切忌長篇大論,這一方麵成就了文摘報短小精悍的風格,但也造成了文摘報普遍版麵有限、可讀性較差、內容單薄的弱點。全國有影響的文摘報,大多每期隻有8個版,多的像《大家文摘報》、《法製文萃報》、《作家文摘》等,也隻能做到20個版左右,而少的,如《報刊文摘》,則隻有4個版。容量小,內容少,無疑是文摘報的又一軟肋。

3、講求大而全,廣而不專

整體上看,如今的文摘報,絕大部分是綜合性的,涵蓋時政、曆史、生活、健康、國際、文體、人物、財富等等內容,力求麵麵俱到。可實際上,在快節奏的現實社會裏,網上有滾動新聞、電視裏有即時播報、都市報上有一句話新聞,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一個詞:“瀏覽”。以量、以快取勝,想將所有的信息都攬到籃子裏,吸引讀者去“瀏覽”,顯然不是文摘報能勝任的。所以,做專做深,或許是時下文摘報一個現實而可行的選擇。

4、關門辦報紙,互動性差

現在,網絡媒體可以隨時進行讀者調查,接受讀者的評價,也可以讓讀者直接參與新聞的報道,與受眾的互動性極強,這是毋庸贅言的現實。都市報也強調讓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甚至直接聘請讀者客串記者,親身參與新聞產品的采寫、製作;電視更是利用滾動字幕、熱線電話、即時短消息等隨時與讀者溝通交流。這些媒體,其實都是在對讀者進行滲透,將觸角深入到讀者的生活中,這樣一來,它們在讀者中的影響力,讀者對他們的忠誠度,就可想而知了。相較之下,文摘報不用采訪寫稿的特點,決定了編輯們隻能坐在辦公室裏到處找稿,這就限製了文摘報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與讀者的互動性必然就會變差。麵向市場,卻不能直麵市場,隨時了解市場動態,怎麼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